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调理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
其舌象和症状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挟实,后期多虚证。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挟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调理
(一)肝火炽盛型
1.症状: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高压)升高为主,舌红苔黄。
2.调理:清肝泻热
(二)肝阳上亢型
1.症状: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或眩晕欲仆,头痛如掣,双手颤抖,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苔黄。
2、调理:平肝潜阳
(三)脾虚湿盛型
1.症状:头痛眩晕,头重如蒙,胸闷心悸,纳呆食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持续升高,舌胖苔白腻。
2.调理:祛风化痰
(四)肝肾阴虚型
1.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血压以舒张压(低压)升高为主,舌红少苔。
2.调理:滋补肝肾
(五)阴阳两虚
1.症状:头眩头晕,耳鸣耳聋,机体消瘦,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少寐多梦,腰酸腿软,舌淡红嫩。
2.调理:育阴助阳
(六)气血不足型
1.症状:头目晕痛,遇劳加剧,眩晕兼项强,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舒张压(低压)高而不降,舌淡红嫩。
2.调理:补益气血
(七)肝气郁结型
1.症状: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舒,久郁恼怒之人,症见头痛头晕,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闷,常因烦劳恼怒而加重,舌红苔薄白。
2.调理:疏肝理气
(八)血脉瘀阻型
1.症状:头痛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胸膈满闷,面唇青暗,舌暗紫,舌底脉络紫暗迂曲。
2.调理:益气活血
(九)脾肾阳虚型
1.症状:头眩头晕,面白少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呕恶痰多,食后不运,大便不实,腰酸腿软,肢清足冷,夜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冷,月经不调,舌质淡而胖。此证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累及心脏,出现心力衰竭者,其血压虽高,但全身症状却是一派阳虚征象。
2.调理:温补阳气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