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第1章肺系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感冒
辨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解表达邪。
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感冒-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11.)
咳嗽
①辨外感内伤
②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91./92.)
哮病
①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
②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
③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喘脱危候-扶正救脱。
扶正治本-补肺、健脾、益肾。
喘证
①首当分清虚实②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③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实喘-治肺-祛邪利气-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虚喘-培补摄纳,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
肺痈
辨分期:
①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
②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
③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初期-清肺散邪(07.62/09.65);
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97.56/04.58/11.);
溃脓期-排脓解毒(95.57/11.);
恢复期-养阴益气;久病邪恋正虚-扶正祛邪。
肺痨
①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
②辨其证候所属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04./11.)
肺胀
分清其标本虚实的主次。
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
本虚-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
正气欲脱-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肺痿
辨虚热、虚寒(寒热/阴阳)(93./94.)
补肺生津。
虚热-生津清热,以润其枯;
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第2章心系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心悸
首应分辨虚实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心衰
辨标本虚实明脏腑病位分急性慢性。
权衡缓急,补虚泻实。首当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养心为本,兼顾五脏。其次活血化瘀贯穿全程,配合理气、化痰、利水、逐饮。
胸痹
①辨标本虚实
②辨病情轻重
标实-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06.)
本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不寐
①首分虚实②次辨病位
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实证-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虚证-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癫狂
①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②辨病性虚实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03.)
后期-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痫病
①确定病性②辨病情轻重
治标-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99.64/01.);
治本-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95./12.)。
痴呆
分清虚实
治标-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
治本-补虚扶正、充髓养脑。(16.)
厥证
①辨病因②辨虚实③分气血
醒神回厥。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第3章脾胃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胃痛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理气和胃止痛。
痞满
①首辨虚实②次辨寒热。
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扶正-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呕吐
首辨虚实
和胃降逆。
邪实-解表、消食、化痰、解郁;
正虚-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噎膈
辨标本主次
治标-理气、化痰、消瘀、降火;
治本-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
呃逆
①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②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腹痛
①属寒属热②属虚属实③在气在血④在脏在腑(93.)
实证-祛邪疏导;虚痛-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久痛入络-辛润活血通络。
泄泻
①辨暴泻与久泻②辨寒热③辨虚实④辨证候特征。
运脾化湿(08.67)
痢疾
①首辨虚实②次辨寒热③再辨伤气、伤血④病程之久暂(93.)
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调和气血,消积导滞;
顾护胃气(00.)
便秘
分清虚实
通下。
祛邪-泻热、温散、通导;
扶正-益气温阳、滋阴养血。
第4章肝胆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胁痛
气血虚实,以气血为主(98.63/11.)
①隐痛绵绵者多属阴虚;②胀痛无定处者多属气郁;③刺痛有定处者多属血瘀
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13.)。
黄疸
以阴阳为纲
化湿邪,利小便。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阴黄-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积聚
辨其虚实之主次
积证初期邪实-消散;中期邪实正虚-消补兼施;后期正虚为-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行气散结。
鼓胀
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
标实-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本虚标实错杂-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泻实不忘虚。
头痛
①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②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
眩晕
①辨相关脏腑②辨标本虚实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中风
①辨中经络、中脏腑②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③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09.)。
中脏腑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
瘿病
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疟疾
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④病程的久暂(93.)
祛邪截疟。
第5章肾系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水肿
①首先须辨阳水、阴水②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③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活血化瘀(01./12.70)。阳水-祛邪-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16.)
淋证
①首先应别六淋之类别②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证情之缓急③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上下异治阴阳分治开鬼门,洁净府④去宛陈莝(12.)。
实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通淋排石、利气疏导;
虚证-健脾益气,补虚益肾。
癃闭
①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②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
实证-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清湿热、利水道、散瘀结)(06./08./12.);
虚证-补脾肾,助气化。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92./15.)
关格
首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它脏。
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阳痿
①首先当辨虚实②后辨夹杂之病邪
实证-肝郁宜疏通,湿热应清利;
虚证-命门火衰宜温补,结合养精,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佐以温补开郁;
虚实夹杂-标本兼顾。
遗精
①首应辨明虚实②其次需审查脏腑病位。肾虚不藏者还应辨别阴阳。
实证-清泄-或清或泄;
虚证-补涩-滋阴温肾,调补心脾,固涩精关;
虚实夹杂-虚实兼顾。久病人络夹瘀-活血通络。
耳鸣耳聋
辨风热、肝火、痰浊、肾虚、气虚、阴虚
治肝胆从实,治脾肾从虚,上宜清疏,中宜升补,下宜滋降。
第6章气血津液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郁证
①首辨六郁及主次②其次辨脏腑③再次辨虚实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16.)。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
虚证-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肝肾。
血证
①辨病证的不同②辨脏腑病变之异
③辨证候之虚实
治火、治气、治血。
痰饮
①辨标本的主次②辨病邪的兼夹
温化(94.60)
消渴
①辨病位②辨标本③辨本症与并发症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
自汗盗汗
辨明阴阳虚实
虚证-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03./15.)
内伤发热
①辨证候虚实②辨病情轻重
实者-解郁、活血、除湿+清热。
虚者-益气、养血、滋阴、温阳。(99./14.)
虚劳
气、血、阴、阳(05.)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辩证结合辨病论治重视补益脾肾(15.)
肥胖
①辨标本虚实②辨明脏腑病位
补虚泻实。
补虚-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
泻实-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
癌病
①首辨各种癌病的脏腑病位;②辨病邪的性质③辨标本虚实④辨脏腑阴阳⑤辨病程的阶段
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扶正-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祛邪-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
第7章肢体经络病证
疾病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痹证
①辨邪气的偏盛②要辨别虚实
祛邪通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养血活血、温阳降火、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
痉证
①辨外感与内伤②辨虚证与实证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标-舒筋解痉。治本-养血滋阴,舒筋止痉。
痿证
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益气健脾、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清肺生津。
针刺治疗原则:
补其荥通其俞调其虚实④和其顺逆。
虚证-扶正补虚。肝肾亏虚-滋养肝肾;脾胃虚弱-益气健脾。
实证-祛邪和络,肺热伤津-清热润燥;湿热浸淫-清热利湿;瘀阻脉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内经》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92.)
颤证
①首辨清标本虚实②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初期-清热、化痰、息风(16.65);
年老体弱-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
腰痛
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感受外邪-祛邪通络+温散/清利;
外伤腰痛-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内伤致病-补肾固本,兼顾肝脾。
中内病证鉴别要点
病名
病证鉴别
感冒
普通感冒
时行感冒
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发病急全身症状重易化热入里,变生它病④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92./93.55/96.)
哮病
哮病
喘证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03.)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喘证
实喘
虚喘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14.)
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心悸
惊悸与怔忡鉴别要点:病因发病全身状况④病情⑤病性。(99.69)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癫狂
癫病
狂病
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93.69/96.62/98.98)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92.63/01.72/02.)
痢疾
痢疾vs泄泻:有无里急后重有无因情志不舒诱发有无脓血便④有无腹痛肠鸣(96.56)
泄泻
泄泻vs霍乱:霍乱有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特点,而泄泻一般不见呕吐。
黄疸
黄疸vs萎黄:有无目黄(91.94/97.60/02.60/07.)
阳黄vs阴黄:色泽(黄色的明暗)舌象(舌苔的黄白)(95.)
积聚
积证vs聚证:胀痛有无固定部位结块是否固定不移(11.)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09.);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11.62/11.)
头痛
外感vs内伤:要点:起病缓急疼痛程度疼痛有无休止④疼痛性质⑤病性
中风
中经络vs中脏腑要点:神志是否异常。阳闭vs阴闭有无热象
水肿
阳水vs阴水要点:①病因②发病缓急③病性④病程长短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13.)。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淋证
淋证vs癃闭:a.排尿是否涩痛;b.每日尿量是否减少(96.);血淋vs尿血:有无尿痛(91.68)膏淋vs尿浊:排尿时有无疼痛滞涩感(95./95.)
血证
尿血vs血淋:小便时痛与不痛(91.68)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vs外伤发热:起病缓急热势高低病程长短(13.)
虚劳
肺痨vs虚劳:要点:病因病位病机④症状⑤有无传染性
痹证
痹证vs痿证:痛与不痛(03.53)
中内相似疾病相似证型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肺胀
阳虚水泛
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温肾健脾
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心悸
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振奋心阳
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胸痹
心肾阳虚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皓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温补阳气
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衰
阳虚水泛
心悸,气短,喘促,动则尤甚,端坐不得卧,形寒肢冷、尿少肢肿,下肢尤甚,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青紫,舌淡黯,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温阳活血利水
真武汤
水肿
肾阳衰微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皓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肾助阳
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支饮
脾肾阳虚
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温脾补肾
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痰饮
脾阳虚弱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心悸
瘀阻心脉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胸痹
心血瘀阻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活血化瘀
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心衰
气虚血瘀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动则尤甚,甚则喘咳,面白,面黯、唇甲青紫、甚则颈脉青筋暴露、胁下积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或结代。
养心补肺益气活血
保元饮合桃红饮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咳嗽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肺痨
肺阴亏损
干咳,咳声短促,痰中有时带血,如丝如点,色鲜红,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少量盗汗,口干咽燥,胸部隐隐闷痛,苔薄,舌边尖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
月华丸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咳嗽
痰热郁肺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喘证
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
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肺胀
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清肺化痰
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心悸
阴虚火旺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不寐
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
郁证
阴虚火旺
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滋阴清热
镇心安神
滋水清肝饮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痫病
瘀阻脑络
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活血化瘀
息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
痴呆
瘀血内阻
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
开窍醒脑
通窍活血汤
头痛
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眩晕
瘀血阻窍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祛瘀生新
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头痛
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养阴补肾
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眩晕
肾精不足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于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皓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滋养肝肾
益精填髓
左归丸
中风
肝肾亏虚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滋养肝肾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头痛
肝阳头痛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
眩晕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平肝潜阳
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
中风
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平肝潜阳
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胃痛
胃阴亏耗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痞满
胃阴不足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养阴益胃
调中消痞
益胃汤
呕吐
胃阴不足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滋养胃阴
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呃逆
胃阴不足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养胃生津
降逆止呃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呕吐
脾胃阳虚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皓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
理中汤
呃逆
脾胃阳虚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皓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温补脾胃止呃
理中丸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痞满
肝胃不和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
和胃消痞
越鞠丸合枳术丸
呕吐
肝气犯胃
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
四七汤
呃逆
气机郁滞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顺气解郁
和胃降逆
五磨饮子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胃痛
瘀血停胃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化瘀通络
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腹痛
瘀血内停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活血化瘀
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胃痛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
保和丸
痞满
饮食内停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消食和胃
行气消痞
保和丸
呕吐
食滞内停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消食化滞
和胃降逆
保和丸
腹痛
饮食积滞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泄泻
食滞肠胃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和中止泻
保和丸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鼓胀
寒湿困脾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温中健脾
行气利水
实脾饮
水肿
脾阳虚衰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健脾温阳
利水
实脾饮
病名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阳痿
湿热下注
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
遗精
湿热下注
遗精时作,小溲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热利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嚯嚯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