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现任广州中医院...
“邓铁涛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今年岁,仍然鹤发童颜,与他长年坚持的养生习惯是密不可分的。邓老行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心血管疾病就是其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心血管病预防学术思想和一系列行之有效养生方法。
”一.邓铁涛教授的一些经典学术思想1.五脏相关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深入研究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后提出来的一种理论,也是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思想之一。邓铁涛教授自五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医五行学说,到八十年代提出“五脏相关”的整个过程前后历时近三十年。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及其解释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走到了学术前沿。
“所谓五脏相关学说,就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邓老一再强调,这种“五脏相关”的诊疗思想,是我们目前临床中有所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
五脏相关学说就是要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要有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去认识疾病、分析病情,从而正确辨证施治。例如:邓老治疗冠心病,认为冠心病其病位虽然在心,而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犹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之气互为相使”。又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则提出“五脏相关,以心为本”的理论,若将心孤立起来就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治疗心衰。又如高血压病,邓老认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而肝脏“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因此,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可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邓氏自拟的五条降压方石决牡蛎汤、莲椹汤、肝肾双补汤、附桂十味汤、赭决七味汤,即根据肝与五脏之关系而立。
2.心脾相关
邓老经过对数百例冠心病患者的观察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的证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的外候。故此,邓老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冠心病人以气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可见“心痛者,脉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此,邓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邓老还认为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因此,邓老提出冠心病的“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3.痰瘀相关
邓铁涛教授是中医痰瘀相关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饮食失调导致脾胃损伤是胸痹发生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运,致脉道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不宁;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虚则寒邪易乘;津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久则脉络瘀阻。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氤氲生湿,湿浊弥漫,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胸闷、气短乃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犯,阻痹胸阳,闭塞心脉则胸痹疼痛乃生。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瘀互结。
胸痹之形成,首先因于脾胃之损伤,气血生化不足;其次乃因湿邪痰浊内蕴,复因心脏正虚不能自护而上犯于心。胸痹之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责之于脾胃、气血,邪实责之于湿邪痰浊。瘀血内停并非胸痹之肇端,瘀血本不自生,乃因于正虚邪犯,然后成瘀。痰与瘀同属津液的病变,二者异中有同,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二者之中,邓老更重视因痰致瘀。治瘀血形成之因,则应化湿祛痰;治痰湿形成之因,则应调理脾胃。邓铁涛教授是中医痰瘀相关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颇多建树。(3)邓老认为,心阴心阳亏损内虚是冠心病的内因——为本,痰与瘀构成冠心病的继续发展——为标。痰与瘀在辨证上属实,故冠心病是标实而本虚之证。痰瘀相关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
二.邓铁涛教授关于心血管病病因病机的一些学术思想1.气血运行失和
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诸脏腑间相互协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宗气与中焦脾胃的关系密切。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心脉滞涩不通,则胸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但心血又靠脾胃的供给。正常情况下,胃纳脾运,心血充盈,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职,化源不足,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从而出现惊悸、怔忡以致胸痹、心痛等病症。
2.脏腑功能失常
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结合冠心病的临床特点,脾胃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涉及到肝、肾两脏。“木赖土而荣”,脾胃气机不利,可致肝之疏泄失职,加重影响气血紊乱,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的后期。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更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冠心病造成影响。
三.邓铁涛教授总结的心血管病预防和调理大法1.调脾护心,化痰祛瘀
邓老认为冠心病的治疗应当辩证求本,注重顾护人体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不可诛伐太过。(4)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是冠心病治疗中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法则,临床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冠心病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可分为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在心悸的治疗上,邓铁涛教授主张治病求本,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喜用调脾护心、益气除痰法治疗心悸,取得良好的疗效。
2.预防调理,重视脾胃
在五脏之中,邓老又尤其重视脾胃,这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无关系。《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以五脏六腑无不有赖于“食气入胃”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邓老常借明代张景岳的话说明后天之本脾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意义,“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在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上,邓老都把护脾补脾理脾作为重要原则。如冠心病,邓老特别重视健脾化痰。
邓老认为,冠心病病机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心阴心阳内虚为本,以痰、瘀为标,是标实本虚之证。一般的冠心病以心阳气虚兼痰浊者为多见,这主要指早中期的患者。当疾病到了中后期,则以心阳气(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者为多见。在治疗上邓老比较重视补气除痰,通补兼施,以利于心阳的恢复。温胆汤加减化裁益气化痰是邓老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选用温胆汤以治标,可以恢复胸中之阳气;必要时可加入党参等益气固本,麦冬等益气养阴,长服调理,标本同治,可供临床参考。
四.邓铁涛教授预防心血管病的经验分享——“养身又养心”1.心静以养心
心境平和、精神内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到养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什么、喝什么”。邓老也常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他总是淡淡一笑。他一定会把“养心养德”放在首位。读经典著作外,还酷爱看《论语》、《孟子》等,闲暇时,他喜欢练习书法。邓老说:“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使一切杂念全抛到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有益于健康长寿。”平时还习惯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令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
故而,中医常说:“心主神明”,这是说心为人身之主宰,神明之心发出的意志,可以驾驭精神情绪、调适寒暑,这样就能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证机体的健康。
2.起居需有常
注重顺应四时日昼更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调整作息。
①7:00起床,可开始自我保健按摩半小时。
②7:30喝茶,随后吃早餐。
③12:30吃午餐,午餐后可看一会儿报纸才开始午睡。
④18:30吃晚餐,餐后可看电视新闻节目,读书看报、静坐沉思。
⑤23:00(子时自然界阴气达到最盛)前,心无杂念,安然入睡。
3.饮食调脾胃
在饮食养生方面,应杂食不偏,要有节度。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若食无定时,过饥或过饱,都易伤脾胃。脾胃损伤,则诸病丛生。核桃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作用;然而,核桃虽好,但长期服用也要注意自己的血脂情况。
4.运动助阳气
生命在于运动。“身动则生阳”,阳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慢跑、散步、游泳(需有陪同)、八段锦等。
健身气功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弯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5.沐浴(足)助睡眠
(1)善用沐浴也能起到养生效果。
平时养成冷热水交替洗澡的习惯,冷水能促进血管收缩,而热水能使血管扩张。
冷水不一定很冷,热水也不能太热,只是在洗澡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差,并且要自己能接受为宜。特别是对于年长的高血压患者,刚开始时不能有太大的温差,否则容易出现意外。
(2)善用沐足能起到改善血循环、降低血压以及帮助睡眠。
人的脚犹如树的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有时因为工作忙,精神高度紧张出现睡眠不好时,可在静坐的同时用双手按摩、揉搓脚背及脚心,每次10~30分钟,以劳宫穴摩擦涌泉穴,以加速脚部的血液循环,帮助入睡。
现代医学已经揭示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而祖国医学在该领域有丰富的预防思想,如果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邓铁涛教授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关于心血管病预防的学术思想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研究,以更好的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王士超吴伟刘芳刘小斌李荣吴辉王创畅
推荐阅读
热点文章
吴伟:附子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考
吴伟:运用“治未病”理念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