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颈椎病引发心率紊乱脊源性性心悸怔忡

颈椎劳损引起的颈椎病变,不仅仅是头晕头痛、手麻痹痛,更严重的是影响心脏及脑供血,先看一篇《中国中医药报》的年10月17日的报导:

本报记者白晓芸

北医院收治了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患者今年6月8日因胸闷、自觉心脏停跳,数秒钟后恢复,伴头晕,呈陈发性,血压测不到,救护医院急诊,该院急诊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R-R长间歇,最长达2.6秒,平均心率50bpm,最慢33bpm,平板运动检查阴性。诊断为“心律紊乱”,家属被告知“有随时死亡(猝死)可能”。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经监护治疗一周,血压恢复到90/60mmHg,心率50bpm,间歇脉不规则。改门诊口服万爽片和消旋山茛菪碱片及中药。3个多月后,患者症状虽有减轻,但头晕乏力、心慌胸闷、心律不整始终未除。

在朋友的介绍下,患者来到北医院诊治,颈椎照片示椎曲消失、反弓、胸椎上段向右旋转,向左侧弯,诊断为“脊源性心悸怔忡症”。行整脊治疗5天,心率60bpm,间歇脉明显减少,胸闷减少,血压90/60mmHg。经治疗3周,心率70bpm,血压/70mmHg,已无间歇脉,X线片颈椎曲度改善无反弓了,基本康复。国庆期间外出旅游,未再出现胸闷的症状。

近几年来,媒体常有报导某某老板年方40岁左右,却突发心肌梗死去世。死者平时都是生龙活虎,曾经做过心电图检查也都显示正常。他们的死,会不会与“脊源性心悸怔忡症”有关呢?

颈椎病可并发心律紊乱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北医院院长韦以宗教授告诉记者,颈椎病是会导致心律紊乱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术期刊上已有颈椎病并发心律紊乱或类似冠心病的临床报告,多数学者认为是颈部交感神经紊乱导致。

人体解剖学证明,人体心脏的收缩起始于特殊的心肌细胞,但是受神经系统(主要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节其固有心律,以适应全身血液循环的需要。

支配心脏心律的交感神经系统,尤以颈胸交感神经为主。颈部交感神经是颈中神经节,位于第4颈椎横突前缘,下连颈5、6、7交感神经。颈神经节分布有心支,是最大的心交感神经。此外,颈胸交感神经节(胸椎1~5)的心支至心深丛。因此,颈椎和上段胸椎骨关节错位,均可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当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性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增多,心率加快(似人在情绪激动时);当交感神经纤维长期受刺激而变性后,神经冲动减少,其分泌的乙酰胆碱(Ach)可使窦心结自律性下降,抑制心脏跳动使心率缓慢,甚至出现间歇脉。因此,颈椎和上段胸椎骨关节错位,均可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紊乱,继发心律紊乱的心脏病。

一过性心慌,出现间歇脉是先兆,那么,对这样的心脏病,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呢?

颈椎病并发的心律紊乱作为目前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已被收录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名“脊源性心悸怔忡症”。此症早期往往有一过性心慌,一般人不注意,以为是劳累了——因稍休息症状即消失,但反复出现后,心跳缓慢,每分钟50~60次左右(正常人72次),而且有间歇脉(即跳几下又停,中医称“结脉”),患者常有胸闷、心慌症状,但休息后又消失。心电图检查一般除心律异常外没有大的改变。所以,患者往往自以为是劳累引起,不引起重视。就像文开头那位女患者,一年多来,时不时自觉心慌胸闷,医院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于是自以为劳累引起,以致拖延日久,出现危重症候。医院抢救,也许就“英年早逝”了。

韦以宗提醒大家,不要以为颈肩痛才是颈椎病。实际上,颈椎骨关节错位引起的病变很多,除心悸怔忡外,血压波动(偏高、偏低)、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等,都可能是颈椎骨关节紊乱引起。

颈神经对其相应肌肉的调控分布示意图

韦以宗从本世纪初开始,从《易经》的圆运动规律和整体观研究颈椎病的病因,通过动物实验、X线动态观察和临床研究,揭示了颈椎的骨关节紊乱,主要原因不是颈椎,而是腰椎—胸椎骨关节紊乱,继发颈椎错位。其中主要原因是“久坐”,即坐位工作时间太长,导致腰椎椎曲消失、旋转、侧弯,继发胸椎侧弯而致颈椎骨关节错位。因此,防治的方法应从腰部、胸廓做起。

二、颈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破解久坐导致颈椎病之谜

年加拿大学者巴蒂(Batti)通过职业调查就曾提出非直立工作的久坐与椎间盘突出、退变有关。但美国学者荷考瑞兹(Herkowitz)等则认为“久坐病因论”尚欠实验证明。那么,久坐和颈椎病到底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呢?

2、颈腰椎病如影随形

最近,我们对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腰椎X线片调查,结果发现: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腰椎的曲度也发生改变。即便是那些没有任何腰部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只要颈曲弓形面积减小、消失(变直)或反弓,腰曲也减小、消失(变直)或反弓。这种改变在98.7%的患者中是同步的。同时这些颈椎病患者中97.3%是坐位劳动者。

对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同时合并腰椎病者,借助中医整脊学的治疗思路,我们采取上病下调——以调整腰曲为主的整脊法治疗,经系统观察例严重的颈椎管狭窄并腰椎管狭窄症的颈腰综合征,临床治愈率达93.8%。

3、坐位力学改变伤脊椎

进一步观察发现,腰椎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改变,会影响颈椎的改变。在研究人类腰曲形成机理时,已发现腰大肌对腰曲形成和稳定起主要作用。当坐位时,由于髋关节屈曲,腰大肌张力减小,腰曲在竖脊肌的作用下,曲度逐渐减小到变直。为了观察腰曲改变对颈曲的影响。进一步对27名青春期男女青年志愿者进行X线拍片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当端坐1小时后,腰曲弓形面积平均缩小53%,颈曲同时也缩小48%。当坐后站起照X线片,腰曲恢复,颈曲也同时恢复。得出结论:人坐下后,髋关节屈曲,腰大肌松弛,腰曲受后缘竖脊肌牵拉而变直。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腰椎通过维系24节椎体的前、后纵韧带和棘间、棘上韧带的传导力,作用于颈椎,带动颈曲为维持中轴力线平衡而变化。长期久坐,腰曲变小,椎间盘向后膨出。

曾发现占83%的颈曲变异的颈椎病有胸椎向左侧凸。这次研究观察到,胸椎侧凸也是源自腰椎。当腰曲变直后,椎体向右旋转侧弯,胸椎为维持中轴力线平衡反向旋转、侧凸。而颈椎6、7节结构形态近似胸椎,因此上段胸椎向左旋转带动颈椎6、7同步旋转,而到第5颈椎则反向旋转。从而维持直立状态下的中轴力线。

4、敏感颈椎最先显形

由于颈椎无论是椎体、椎间盘、椎管、椎间孔都比腰椎小一半,而且颈椎还有贯穿横突孔的椎动脉。因此,同样的改变更容易在颈椎产生症状,这就是往往只看到颈椎病而忽略了腰椎潜在病理改变的原因。因为颈曲改变很容易导致椎间孔改变,刺激颈神经、臂丛神经;椎曲变小,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椎动脉痉挛、扭曲、供血不足,结果头晕、头痛、失眠、颈肩痛、上肢麻痹的症状随之出现。严重的,由于长期椎曲变直,多个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的黄韧带张力性皱折、增生、肥厚,会形成“前后夹击”导致椎管狭窄症。

三、《诊疗指南》对防治颈椎劳损病的重要意义

颈椎劳损病为什么当前社会上高发病率、高复发率,主要是医学界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颈椎劳损病治愈的标准,国内外均以症状、体征为依据。这种疗效评估,很大的随意性,往往耽误病情。

四、正确锻炼防治颈椎病

既然颈椎病引起的病变如此之多,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又呈高发病趋势,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防治颈椎病呢?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预防措施,都要先针对发病的根源。现在社会上对颈椎病的认识有一误区,即局部的、机械的观点,认为颈椎病就是因颈椎出现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

久坐引起颈、腰曲的变异,主要是起于所有腰椎的前缘,止于股骨小转子的腰大肌作用力减弱或不作为。谜团解开了,病因找到了。呼吁以坐姿劳动的人,应常站起来走走,恢复腰大肌的肌张力。实际工作需要无法站立,也应常伸伸腿或盘盘腿,活动腰大肌,避免长期松弛而挛缩,导致腰曲失去回弹力。避免久坐,常做跨步和扩胸运动,是预防颈椎病科学、有效的方法。

文章摘自脊柱健康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过程
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522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