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双方的力量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脏腑功能的胜衰所决定的,并以气血为基础。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若干分类,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黄帝内经》还指出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既然人的体质不同,那么无论在保健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种体质的人群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可以细分到一人一法,这就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因人而宜”。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古人还十分强调诊脉,著名药王唐代的孙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特征,治疗用药就可以有的放矢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1,不同体质的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当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时体质也会发生病理变化,根据临床上的征候、脉象、舌苔,可以把人分为八种病理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要。
养生方法
①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②环境调摄 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③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④起居调节 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⑤药物治疗 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
①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②环境调摄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③加强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因为“动则生阳”,通过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④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⑤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养生方法
①气功锻炼 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③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养生方法
①起居调摄 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③药物养生 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剂为丸药长久服用。
④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喜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END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