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在这里,本土文化与外来外化、汉族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中国与俄罗斯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无论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都能找到与中国其它城市不同的地方,找到属于黑河自己的历史文化元素。在黑河中央街,有一座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塑像,表达了黑河人民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同时,还有一位有着黑龙江和瑷珲情结的俄国文学巨匠曾来到黑河,这个人就是契科夫。
远眺黑河
契诃夫像
契诃夫,俄罗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在课本里学过契诃夫的《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短篇小说,都是他的杰作。但契诃夫在一百多年前曾经来过黑龙江,到过古城瑷珲,并且用优美的文字写下了他对这条大江、对瑷珲和这里人民的感受,了解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年布拉格维申斯克市江畔广场
年7月到9月,契诃夫只身一人从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乘船顺江而下,来到政治犯流放地萨哈林岛进行实地考察,萨哈林岛就是我们所说的库页岛,此行契诃夫写下了伟大的经典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和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在此行途中的6月27日,契诃夫曾弃船登岸,在大黑河屯对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小憩,当天契诃夫给友人写信描述黑龙江的风光:“这就是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悬崖、峭壁、森林、无数的野鸭以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来的长喙精灵,荒无人烟。左岸是俄国,右岸是中国。中国与俄国一样是片蛮荒的土地,难得见一个村落……我在阿穆尔河漂流多俄里了,欣赏到了如此多的美景,得到了如此多的享受,即使现在死去我也不觉得害怕了……我爱上了阿穆尔河,甚至想在这儿住上两年。又美丽、又宽阔、又自由、又温暖。无论是瑞士还是法国,都从没有领略过这样的自由……”黑河籍学者刘邦厚先生在《人生彼岸》书中说契诃夫“是他最先用心灵的镜头去感受这条江的,是他怀着真挚友好的感情,去回忆和中国人短暂的相处的”。的确,契诃夫在生前曾和高尔基有过约定,计划前往上海和汉口访问,了解更多中国的风土文化,但这一夙愿最终未能实现。
清末民初时黑龙江北岸
年黑龙江船行拍摄
同一时期,漠河金矿工作的官员宋小濂在《北徼纪游》中也对黑龙江两岸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描述,他的文字和契诃夫不同,多了一些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宋小濂写道:“由黑河屯溯江而上,距漠河一千五六百里,江右一带,丛林叠嶂,渺无人烟,即间有守界卡伦,亦落落似欲曙星,或七八十里,甚至百余里,始可一见,不过茅屋数椽,卡兵三五而已。江左则俄人聚族而居,五六十里,四五十里即成村落,以故江中冰道悉属俄人所开,华人之赴上游者,无不假其道,夜宿其屯。幸俄民之待我华人尚敦和谊,虽昏夜叩门乞宿,亦必延留,因此,得免露宿之苦。而‘平沙万里绝人烟’之句亦可无作矣。”当时,瑷珲到漠河的往来多借用俄人驿站和轮船,宋小濂写道:“漠河窎远孤悬,向未置驿,至瑷珲一千六七百里,虽有卡伦十七处,率皆百余里,近亦八九十里,每有文移,若交卡伦递送,动须累月,边矿要件,鲜不误事。无已,遂交俄站代递,冬由爬犁,夏由轮船。爬犁五六日,即可抵瑷,毫无延滞,较吾华各驿,尤为灵捷,然事事仰给于人,终非长计也。”当时俄罗斯人对华人还是比较热情友好的,宋小濂写道:“俄俗内外略无避忌,每至一家,无论识与否,男女杂坐饮食,谈笑自若也。甚至杂以戏谑亦不为怪,旅人之投宿者,即与共室而眠,此固见风俗之浑朴,而毫无礼教,亦略见一斑矣。”从宋小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这条大江两岸的荒凉和中俄人民的相处和睦。
清末布拉格维申斯克市
黑龙江风光
契科夫此行与很多中国人相遇,他的笔下多有记载。契科夫曾与一位中国人共餐,这位文质彬彬的中国人给契科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信中写到:“我邀请一个中国人到小酒店喝酒。他在喝酒之前,先把酒杯举向我和酒保以及仆人,说:请用!这是中国的礼节。他不像我们一饮而尽,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每喝一口之后吃点小菜。喝完酒后为了向我表示感谢,赠送我几枚中国钱币,真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穿得很简朴,但很顺眼,吃饭有胃口,有礼貌。”契科夫还在瑷珲古城进行了短暂的停留。年6月29日契科夫写给妹妹的一封信里,讲诉了对另一个中国人的印象。他写道:“船舱里飞着流星……这是些宛如电火星的闪光的小甲虫,白天,阿穆尔河上能看到很多野鸭,这里的苍蝇很大。有个名叫宋鲁利的中国人和我同住一个船舱,他不断地对我讲述在中国是怎样因为一些小事而‘脑袋搬家’。昨天他吸足了鸦片,整夜说梦话,搅了我的好梦。27日我到中国瑷珲城走了一趟。我逐渐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轮船在抖动,写字很困难。昨晚我给父亲发了电报,收到了吗?明天到哈巴洛夫斯克(即伯力)。这位中国人会唱歌,曲谱是写在扇子上的。祝您健康,您的安东。”契科夫在7月1日给妹妹的信中再次提到了这位中国的宋先生:“这几个中国方块字是我的中国旅伴宋鲁利写的,意思是:“我即将到达尼克拉耶夫斯克城(庙街)。您好!”
黑龙江风光——年俄境回望
刘邦厚先生在一篇《未曾发生的奇遇》文章中还曾写过,契科夫在船上遇到了一位精明的中国人,也就是前文所说两人交谈甚为投机并在一起饮酒的人,这个人可能就是在漠河兴办金矿的李金镛,但邦厚先生也说这是“未曾发生的奇遇”。我查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极有这种可能。宋小濂的《北缴纪游》记载,李金镛在光绪十六年(年)“于五月初,附轮下驶,往返二十余日”。而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临江的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年6月27日,安东·契科夫曾在此处逗留。”俄罗斯纪年是公历,而中国当时的纪年是农历,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一日,阴阳历时间相差一个月十六天,况且当时熟悉俄语、深谙外交的中国官员凤毛麟角。这样,他们完全可以在定期行驶黑龙江的俄轮上相逢,但按照契诃夫所说的“宋鲁利”谐音,这个人也有可能是宋小濂。
俄罗斯民居
黑龙江十里长江
如果他们二人相逢,那真是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因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各自国度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金镛,字秋亭,号翼御,江苏无锡人,由于善于处理中俄交涉事务,年(光绪十三年),李金镛被任命漠河金矿总办,负责筹办漠河金矿,他积极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招募矿丁,于年抵达漠河创办漠河金矿,设立了漠河、奇乾河、洛古河三个金厂,收复了被俄方占据的金矿。俄方见李金镛勇而多谋,颇为敬畏,称他为“一只虎”。年9月,李金镛终因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在漠河金矿与世长辞。对于年李金镛的事迹,《北缴纪游》有着详细记载:“先是,光绪十三年,公奉檄由墨尔根入山,堪路来漠,行无人之处三十六日,备极劳苦。堪路回,又复驰赴都门津沪及山东之平度等处,奔驰万里,筹办一切矿务事宜。及十四年冬,来漠开办,正值天气严寒,施工非易,而开务成物,无一事不倍形其艰,加以界逼强俄,边防交涉尤贵得宜。公内外兼筹,勤身焦思。昕夕不遑,心力已为憔悴。开办后,经营各务,每至夜分始眠,黎明即起,且时至工所临视,罔间寒暑。至十五年夏,时患咳便血之症,延医调理,渐就痊可。十六年正月,以往年雇用俄轮,每多狡展,亲赴俄之阿木尔省,与彼国固毕尔那托尔会晤,拟定章程,以免临时胶葛。又取便赴卜奎,谒见依军帅,面禀要公,于二月初旬回漠,计往返不过月余,除办公外,复行五千余里,冰天雪地,日夜遄征,风紧霜凄,倍形劳顿。居不数月,又有精奇里河四十八旗屯分界之行。于五月初,附轮下驶,往返二十余日。忆自十三年四月堪路起,至是三年,北辙南辕,无一偃仰栖迟之日,而又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质非金石,安有不敝之理?七月初间,遂得怔忡吐血之症。初犹强自支持,不肯以微疴自就安逸。十余日,渐觉委顿,延医服药,迄不见支持。至七月晦,益复不支,乃具禀上台,请假三月调养,矿务日行各事,暂檄提调袁行南广文代理。是时,袁广文适以事赴俄届乌交斯(俄金厂,在漠河一百余里),不在局中。孰意请假之禀甫上,而公于八月四日寅刻,竟尔溘逝。方易篑时,家人环立而哭,公立即坐起,慨然谓僚友曰:‘大丈夫视死若归,亦复何憾?所恨者边矿渐有成效,天不假年,不得见三年报最耳,诸君其好为之。’言讫,吐血数升而殁,毫无一语及私。”我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总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李金镛在“弱国无外交“的清末,面对强俄据理力争、捍卫主权,身置苦寒绝域开发金矿、富国实边,且不辞劳苦、至死犹谈国事,为黑龙江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更是研究中国边疆史、中俄关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如今,在漠河县,建有气势恢弘的李金镛祠堂,还有老金沟、胭脂沟等诸多遗迹和关于李金镛的故事传说,可以说,黑龙江人民不会忘记李金镛。
李金镛像
漠河李金镛祠堂
布拉格为申斯克市太子门
年5月30日,首届瑷珲历史文化论坛在黑河举行,我陪同冯尔康、阎崇年、祁学俊等历史文化学者乘船由黑河下驶瑷珲,凛凛的江风夹杂着丝雨,黑龙江雄浑依旧,尤其是接纳了精奇里江支流后,更显得开阔浩荡,两岸已经不是当年的荒无人烟,除了森林、原野和江鸥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村庄和城镇,尤其在大江南岸的我国,春雨滋润下的村镇更加熠熠生辉。我当时就想,契科夫如果现在乘船,一定会写出更多优美的文字来赞美这条大江和两岸人民,李金镛如果在船上,一定会想如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
年于布拉格为申斯克市参会
在当年8月份的中俄文化大集期间,我随中国作家访问团去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进行文化访问,在阿穆尔州的地志博物馆,我看到了戴着眼镜、蓄着短须、目光睿智的一尊白色的契科夫半身雕像,大有故友相逢之感,这尊雕像无论颜色、模样和神态,都和二十年多前我在瑷珲历史陈列馆中的所见的雕像非常相似,瑷珲的契科夫雕像就是刘邦厚先生当年力主展陈的,现在,契科夫的雕像已经不知去向,想及此事,总让人大有今夕何夕的感慨。但更遗憾的是,在我们黑河,虽然有了普希金的雕像,至今还没有李金镛的雕像,还没有多少人看过《北缴纪游》。
船行黑龙江
如今,我国正在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黑龙江也在实施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做为生活在黑龙江边生活的历史和文学爱好者,在重读《萨哈林旅行记》、《北缴纪游》等与黑龙江有关的文学作品时,总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因为一百多年前的契科夫、宋小濂和我们一样,用文字表达了对这条神秘、寥廓和深邃大江的感受。我更希望多出版、多普及、多阅读一些关于俄罗斯和中俄关系史的书籍,尤其是契科夫、宋小濂等人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这些伟大的作品和高尚的灵魂给我们这片古老土地带来更多更好的精神慰藉,为中俄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宋小濂手书公文
船行黑龙江
后记:此文写于两年前,被《黑河日报》在年中俄文化大集期间发表,略作整理配图留念。
南柯子赞赏
人赞赏
文章已于修改白癜风怎么治愈夏季治疗白癜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