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通部纵观,其书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经纬分明,其故事围绕着几条主线发挥展开,徐徐道来,包括宝黛钗的情欲纠葛、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还有贾宝玉的成长历程。
贾宝玉的成长历程,是《红楼梦》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曹雪芹既着力于此,那么从贾宝玉的成长经历中进行反思,便变得尤为重要了,近日重读脂评版《红楼梦》,便想到了这个题目。
一、世家大族的人情世故、行为规范值得我们学习反思。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在公侯富贵之家、钟鸣鼎食之地,食甘餍肥,嬉游无度,每日里只与些姬妾丫环鬼混,吃他们嘴上的胭脂,浑然一个纨绔子弟。但宝玉的性格,只有这些不能入目的坏处吗?显然不是,至少他不像他的两位哥哥—贾珍和贾琏一样,这二人纵欲无度而又不学无术。贾珍和贾琏的沉沦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父亲,贾珍的父亲贾敬是个只管炼丹的假道士,贾琏的父亲则是见色起心的老淫棍,皆不是能够继承家业的人物,又岂能指望他们养一个好儿子。但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却是一个心底无私,喜好读书的正人君子,在他的督促指引下,宝玉才能免于沉沦,才能纨绔与才情并重,爱玩之性与恻隐之心共有。贾政和宝玉如此心性的养成,恐怕得力于贾家百年传承的世家文化的教养,这也是我们第一可学处。
处于现代社会,古代世家大族是怎样生活、如何处世的,学习固然谈不上,而研究则是必要的。红楼梦处处体现“大族气派”,就连送给别人钱物,也需谨慎行言,不以施主自居,兹举两例,甄士隐是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他们家,也是大家望族,那时候贾雨村尚未发迹,就连上京赶考的盘缠也不能筹措,甄士隐每有周济之意,但贾雨村没开口,他也不能贸然将盘缠送上,他只能是等到十五月圆之夜,具席邀请雨村,引导雨村说出自己的抱负和困局,这才将早已准备好的两套冬衣并五十两银子赠送给雨村;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在得知刘姥姥的来意后,有意周济她二十两银子,但王熙凤的说法是,这二十两银子是“昨天太太给我的Y头们做衣服没动的”,用处是“暂且给孩子做件冬衣吧。”全然“大家风范”,给收受恩惠之人留足了面子。
无独有偶,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表现出来的谨慎是出于她的世家教养,文本中所展现的晨省昏定和种种繁文缛节更是出自她们潜移默化的贵族文化。繁文缛节不一定不好,因为它代表着贵族精神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家族各组成人员在生活中,产生一种尊卑有序、风清气淡的秩序美。
有学者指出,世家大族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举动,都是为了完成他们作为“尊贵者的义务”。所谓“尊贵者的义务”,意即尊贵者所需尽的义务,这个阶级看似有权可以为所欲为,也拥有庞大的财富可供挥霍,但其实是阶级限制所致,并非只是享受乐趣,而他们也受到社会的监视与控制,换句话说,包括生活排场甚至道德要求在内,都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这是他们的应尽义务而不仅是应享权利。
贾府这等庄严府邸,也必是道德至高之地,在其中生活者所要履行的尊贵者的义务即是“克己复礼”。因此,就算只是履行这项义务,第三十三回所描述的贾珍打宝玉的情节也是在所难免、不得不写的。因为正如贾政所说,贾府这等大族门户,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等逼死人命的事,一旦发生,祖宗颜面何存?贾政下死手笞楚宝玉,有恨他不能安分守礼的意思。
何者为富贵?《乔氏家训》有解: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富贵之家必有富贵之家的道理,他们往往诗书传家,所以曰富,他们从启蒙时起,就被教育礼义廉耻信,所以曰贵。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不应该出现“贵族阶级”。但那是物质上的,至于精神生活,我们一定要向“精神贵族”这个目标看齐,不为别的,这是“尊贵者的义务”。
二、宝玉“情悟梨香院”一节内容值得我们反思。
世家大族的身份为宝玉的成长提供了修养的土壤,而他的真正长大,是因为“情悟梨香院”。那是受万人瞩目、众人珍宝的宝玉第一次体验到了遭人厌弃的滋味。宝玉闲来无事想要听“袅晴丝”,便去梨香院请龄官开嗓一唱,不想龄官以“文风不动”、“抬身起来躲避”、“正色”、“坐正”等动作来区示自己和宝玉的距离,更是直接拒绝了他点戏的请求,宝玉一惊之下赫然发现,龄官便是当日“画蔷”之人,在看到贾蔷和龄官相互关心,蜜意缱绻之后,顿悟“原来我并非世界的中心”、“人生情缘,自有分定”。
曹雪芹真了不起,“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曾经会有的想法,可能发生在儿时,可能发生在青年时,但是对此进行叙述并反思的,世上能有几人,曹翁做到了,而且这反思恰逢其时,宝玉如果在他十六七岁的年纪上尚且不悟,那终其一生,他也只是个纨绔子弟,薛蟠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好在宝玉悟了,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红楼梦》才更好看,研读《红楼梦》才更有意义。“贾宝玉请悟梨香院”一节,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是:不仅“成名要趁早”,从“世界以我为中心”的窠臼中抽离出来也得趁早啊!
三、宝玉为何出家值得我们反思。
宝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的,因为他是由羁押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顽石幻化而成,心有夙慧,幻形入世,只为偿还情债。在经历了秦可卿、秦钟、金钏、晴雯、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的死亡和迎春被虐致死、探春远嫁、湘云流落平康、惜春出家、巧姐被卖等一系列的坎坷挫折之后,宝玉出家是必然的。宝玉之前,甄士隐率先出家,《红楼梦》为什么安排甄士隐出家?我觉得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甄士隐与贾宝玉有着同样的家庭背景、身世遭际,又都有夙慧,他的出家是为宝玉出家打前站。一“甄”一“贾”,尽皆出家,其对人心的震撼作用,是大之又大的。
《红楼梦》的主旨,全在一个“悟”字上面,最后的结局也甚是凄凉。宝玉出家了,说明宝玉是个逃避现实的人吗?不!我敢肯定,曹翁这样写宝玉,绝对没有贬低这个人物的意思。而恰好相反。莫小看了第三回中描写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我觉得这倒是本书的主旨所在—教化人心、教世人莫以纨绔处世,凡事不豫不立,因果相连,欲知命短问前生,今世得活出个人样出来。正如脂砚斋在第十二回谈及贾代儒教训贾瑞一节,小字评道:“处处点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此书系自愧而成”,曹翁是在家道败落之后,思及当日种种,觉得自己不肖,不能克绍箕裘,保存乃至复兴祖业,因此才自悔以往,写书言志。在书中,曹翁借着宝玉出家,把自己以前种种,统统都悟了出来。成书之后,他的心里,该是怔忡而满足的吧!
曹雪芹不能承继祖业,因此留下教科书式的《红楼梦》,那我们呢!能从中切实得到点启示吗?
周星星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