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怔忡
惊悸、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主要由于阳气不足,阴虚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惊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其证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西医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有惊悸、怔忡表现者,可按本病灸法灸治。
一、心虚胆怯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胆性刚直,有决断的功能。凡各种原因导致心虚胆怯之人,一旦遇事有所大惊,如忽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则即心惊神摇,不能自主,惊悸不已,稍遇惊恐,即作心悸。正如《济生方》所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二、心血亏虚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若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触事不意,真血亏耗,或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使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怔忡。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心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三、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可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心之阳气不足,一则致心失所养,心神失摄可为心悸;再则,心阳不足,气化失利,水液不得下行,停于心下,上逆亦可为悸。此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亦可致惊悸怔忡。
四、肝肾阴虚
肝阴不足,肝血亏耗,使心血亦虚,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火内炽,上扰心神而致心悸。正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凌晓五医案》所说:“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木与心火相煽动,肝阳浮越不潜,彻夜不寐,心悸怔忡,有不能支持之候。”
五、痰饮内停
《血证论?怔忡》说:“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说:“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肇端也。”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而停聚成饮,寒饮上迫,心阳被抑,亦致心悸。
六、血脉瘀阻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瘀阻,或因痹证发展,“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成心痹,均会导致心脉瘀阻,而引起心悸怔忡。
一、心气不足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二、心阴亏虚
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三、心脾两虚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四、肝肾阴虚
症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五、脾肾阳虚
症见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胀纳呆,腰痛阴冷,畏寒肢凉,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质淡,脉沉细而迟或结代。
六、心虚胆怯
证件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苔薄白,脉象细或细数。
七、痰浊阻滞
症见心悸气短,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象弦滑。
八、血脉瘀阻
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怠,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质暗或有斑点、瘀斑,脉象虚或结代。
多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佐以背俞穴。
一、心气不足
治法:补益心气。
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
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
每一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3)灯火灸:施灸程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胸,3~5天灸1次,重证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5天。
二、心阴亏虚
治法: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心脾两虚
治法: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3)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四、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处方:行间、太冲、太溪、三阴交、神门。
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一疗程,每一
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补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7~10为一疗程。
五、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宁心。
处方:内关、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
方义:内关、命门温肾壮阳,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内关安神宁心。
灸法:
(1)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一次,7~10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2~3天。
(2)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六、痰浊阻滞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处方: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关元:肺俞、太白宣肺理气,肺为贮痰之器,气行则痰利,丰隆化痰浊、清神气;内关宁心,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四穴相配,具有清肺化痰宁心的作用。脾胃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
(1)艾炷灸:用泻法,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2)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3)灯火灸:阴灯灼灸法,3日灸1次,5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10天。
七、血脉瘀阻
治法:化学化瘀强心。
处方:血海、气海、曲泽、少海。
方义:心气虚则血流不畅以致心脉瘀阻,取血海活血化瘀,气海益气助阳以治本;曲泽、少海为手厥阴、少阴之合,强心定悸以治标。脉微、少气者加内关、足三里。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5次为一疗程。
(3)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2天。
(4)灯火灸:3天灸1次,重症每日灸1~2次,5~6次为一疗程。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
(5)活血止痛膏敷灸:以乳香、没药、白芷、山奈、当归、川芎、桂枝、细辛等药共研细末,取少许置1平方厘米胶布中间,贴敷在穴位上,然后每日加灸1次,每次灸20分钟,1~2天更换药膏,5次为一疗程。
此外,若水气凌心致惊悸、怔忡者,治宜温阳利水、强心定悸法,选取关元、足三里、阴陵泉、间使、心俞穴。因心阳不振,脾阳亦衰,土不制水则水气上泛。本方以关元温补元阳,配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水,再取间使、心俞强心定悸,诸穴共奏温阳利水之效。肿着加水分,脉微欲绝者加内关、太渊。采用温针灸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2天。若有心衰不能控制者,当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神应经》:心惊恐取灵道、神门、大陵、通谷、巨阙。
《针灸大全》:心中虚惕,神思不安,取内关、百会、神门。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取内关、阴郄、心俞、通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