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黄腻苔主何证?
舌质舌形舌苔、湿热内蕴、食积化腐、痰饮化热
2、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寒热、润燥滑涩、肿胀、疼痛、疮疡
3、如何按虚里?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暴露胸部;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感觉动气的强弱;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
4、如何望舌下脉络?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5、如何进行望舌质?自然光下,自然缓慢伸舌,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形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6、试述胸痹心血瘀阻的主症、治法与方剂。疼痛剧烈如刺,痛有定处,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7、消渴上消的主症,治法、方剂。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8、试述肾虚腰痛的主症、治法、方剂。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偏阳虚者,喜温喜按,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心烦少寐.日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濡养筋脉。代表方剂: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9、简述惊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10、简述气滞痰郁郁证型的主症、治法与代表方剂是什么?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自如,并随情志变化或轻或重,胸胁胀闷。苔白腻,脉弦滑。化痰利气解郁。方药】主方半夏厚朴汤11、简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多属邪实正虚12、胃痛肝气犯胃的临床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喜长叹息,得矢气、嗳气则舒,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
13、简述风湿热痹的主症、治法、方剂。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烦闷不安等症状。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汤加桂枝汤14、试述胃痛饮食停滞的主症、治法和方剂。胃脘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矢气及便后稍舒,吐后痛减。兼症: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脉滑舌苔厚腻。治法:消导和中。方剂:保和丸。15、治疗头痛如何选择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疼痛部位:头后部)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前额部及眉间)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耳部)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顶部)16、舌质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齿痕舌主何证?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形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脾虚、水湿内盛。17、根据脉诊部位可将脉诊分为哪几种诊法?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遍诊法: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三部诊法: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寸口诊法: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18、试述湿热痢的主症、治法与方剂?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19、试述脾阳虚衰阴水水肿的主症、治法和方剂。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方药:实脾饮。20、试述心肾不交不寐的主症、治法与方剂?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21、简述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中经络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胡、迷蒙,伴见肢体不用。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身体重倦)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2、简述咳血与吐血的鉴别?病位不同:咳血在肺与气道,吐血在胃与食道。血色不同:咳血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伴随症状不同: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血随咳嗽而出;吐血伴有胃脘不适、恶心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出血后症状不同:咳血常持续多日的痰中带血,但大便不黑;吐血无痰中带血,但大便黑色。旧疾不同:咳血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心悸等旧疾;呕血常有胃痛、胁痛、黄疸、臌胀等既往史。23、简述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方剂。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24、简述阳黄与阴黄的辩证要点。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身目俱黄,黄色鲜明。热重于湿,伴见腹部胀闷、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湿重于热,伴见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胆腑郁热,伴见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滑数。疫毒炽盛,发病急骤,其色如金,皮肤瘙痒,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寒实阻遏证见脘腹痞满,神疲畏寒,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脾虚湿滞伴见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25、简述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见于热证、里虚证。
年中医医师考试高频考点汇总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启迪简介启迪教育是一家集医师资格考试、药师资格考试、护理、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研究的专业化、规模化的考前辅导机构。保过班通过率达到了惊人的96%,年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在医学培训行业首推执业医师高端通关计划多次通过率达到%!
学历提升:中专升大专,专升本(学校多、专业全)国家统一考试承认学历,学籍可查
资格证书:人社部下属证书保过: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理疗师、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口腔修复工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