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老师:
穴位定位
膻中,足临泣,神庭穴,阳白穴,内关穴,鱼际,膈俞,侠溪穴,神门穴,太溪穴,申脉穴,肩外腧。天宗,外关,足三里,行间,廉泉,人迎,四白,支沟,中冲,虚里,照海,中极,听宫,地苍,三阴交,天枢,气海,风池,地机,阳陵泉,头维,神阙,内庭,少商,尺泽,伏兔,归来,曲池,肩外髃,头维,期门,翳风,曲池,孔最,迎香,地仓,人中,肩井,肺俞,大肠俞,小肠,丰隆,风市,中脘,气海,关元,枝脉穴,液旁穴,尺泽,下关,命门,腰阳关,大陵穴,大椎,太阳穴,金津玉液,合谷,
针灸
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灸手法里的震颤法,针灸的刮柄法和作用,旋转补泻法,毫针的捻转
皮肤针的操作演示,轻刺,中刺,重刺
三棱针刺血演示操作,耳尖三棱针放血
拔罐
刺血拔罐法操作
闪罐,走罐演示
艾灸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隔盐灸,隔姜灸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温和灸的操作
推拿
腰部滚法,小鱼际滚法,颈项部滚法操作,
大鱼际揉法演示
中极穴,膻中穴,气海一指禅推法
神门,膻中一指揉按法
三指的拿法,小儿推拿捏脊
演示掌推法在下肢的操作
按诊:
按虚里:虚里为胃之大络。十六络脉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博动之处,是宗气的表现,宗气以胃气为本,故称作胃之大络。
按手足包括的内容:
按手足
1)诊手足的寒热(1)疾病初起
手足俱冷--阳虚寒盛(寒证)。手足俱热--阴盛热只(热证)。
(2)手足比较手足背热甚--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内伤发热。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里热。
脉诊:
寸关尺脉诊,脉诊布指,脉诊选指
什么是斜飞脉,反关脉
斜飞脉是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桡动脉从尺部斜向桡骨茎突背侧,向合谷方向伸延。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腕侧的叫“斜飞脉”。反关脉,斜飞脉可见于一只手,也可见于两只手。反关脉,斜飞脉的部位,取法与正常寸关尺所反应的意义相同。由于其多半属于先天性桡动脉畸型,放没有什么殊特的临床意义。
反关脉指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
中药(性味归经)
附子,黄连,桂枝,杏仁,苍耳子,麝香,薏米仁连翘,枸杞,砂仁,川贝母,川芎,当归,益母草,桑叶,菊花,三七,人参,防风,银花,大黄,茯苓,石膏,板蓝根,红花,藿香,牛膝,天南星,紫苑,黄芩,陈皮,山楂,茵陈,浮小麦,酸枣仁,远志,柴胡,天麻
方剂的组成和功效
参苓白术散,小蓟饮子,五苓散,猪苓汤,平胃散,小柴胡汤,四逆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小承气汤,龙胆泻肝汤,八正散,桑菊饮,逍遥散,真武汤,理中汤,银翘散,小青龙汤,八珍汤,五苓散,桂枝加葛根汤,真武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四神丸,小承气汤,平胃散,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犀角地黄汤
,三仁汤,理中汤,金铃子散,清营汤,苏子降气汤,痛泻要方,四神丸,参苓白术散,
理中丸,麻黄汤,白虎汤,导赤散,葛根芩连汤,失笑散,炙甘草汤,银翘散,小陷胸汤,川芎茶调散,三子养亲汤,酸枣仁汤,实脾饮,生化汤
填空题:
1.小柴胡汤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四逆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五苓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
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
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
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
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
苓散。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4理中汤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5.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6真武汤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7.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具体条文如下,《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8.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9.旋覆代赭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0.大、小承气汤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第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第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第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第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第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第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第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第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10.火逆下针,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2.阳明之为病,_____,_____,宜大承气汤。
1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4.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5.内经痿论:--主一身肌肉。肌肉濡渍,痹而不仁,为---
阐述题:
1.胁痛的证型方剂
2.桂枝汤和玉屏风散的区别
3.六大淋证的临床表现,代表方
4.肾气丸的辨证
5.桂枝汤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6痰浊咳嗽辩病证法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组成上均有瓜蒌、薤白、白酒,均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作用,可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但瓜蒌薤白白酒汤是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基本方,适用于胸痹而痰浊气滞较轻者;而瓜蒌薤白半夏汤在增大瓜蒌、白酒用量的基础上,又加半夏,则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用于胸痹而痰浊较盛,以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且不能安卧为证候特点。
瓜篓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须加半夏良。
川牛漆和怀牛膝的功能差异
7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都是针对虚证来说的
第一句:阴偏衰,故阳相对的盛,此时应该滋阴,又称阳病治阴。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第二句:阳偏衰,阴相对的盛,应该补阳,又称阴病治阳
8.塞因塞用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
通因通用,治疗学术语。是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9.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0.桂枝汤和玉屏风散的区别
11.试述胸痹心血瘀阻的主症、治法与方剂。
疼痛剧烈如刺,痛有定处,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12.湿热痢的表现,代表方剂
13.风寒表实入里化热的诊断和治法
14.风热感冒的表现,代表方
15.风寒感冒引起咳喘辨证,方药。
16.脾胃虚弱证,代表方
17.湿热泄泻代表方
18.胸痹的痰浊中阻的治法,方剂,
19.心痹心血瘀阻,
20.寒厥与热厥的诊断
21.内伤咳嗽的痰热蕴肺证治则,方药
22.心悸和怔忡的区别: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23.心的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机能
24.心阳虚的表现
25.肝血虚的表现
26.八钢辩证分别指什么
27.大肠生津,小肠的关系。
28.反治法和正治法
29.解释:一源三岐:1.一源: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2.三歧:三脉同出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故称为“一源三岐”。
30.什么是宗气?
宗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宗气聚于两乳之间的膻中)。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嗅味、呼吸皆与宗气有关。同时还有维持气血运行、维持心脏运动、维持肢体体温与活动能力的作用。
宗气为聚积在人体胸中的气。又称大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化生。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便成为宗气。宗气形成后,聚集在胸中气海之处,并贯注于心肺之脉。其主要作用是推动肺的呼吸
31.六淫治病特点: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3,寒性收引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2、湿性重着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32舌诊,
33.面诊白色。面白有几种,病证。
34.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特点,代表方剂
35.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的特点,代表方剂
36.中医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二、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循环运行等均需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三、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医学教
育网整理。
四、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如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精液等)。
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一方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这是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
五、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36.血的功能
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37.痹症的辨证分型及方剂
行痹是防风汤,寒痹是乌头汤,着痹是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是白虎桂枝汤
经典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此是无病者,平和血自调。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迟则寒之象,数则热之标。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轻举得皮面,表邪脈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洪长徵实健,细弱识虚柔。水湿并痰饮,滑利又弦遒。紧促气内乱,伏濇气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衹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吴有性与叶天士对温病贡献与区别:
吴又可创立了温疫学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他的邪气侵犯途径对叶天士的温热学说有一定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使温疫学说独立成体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明末吴又可(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古人云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表明温病宜时刻顾其津液,以护液为急,滋阴法不同程度地应用于温病的各阶段,具有滋补阴液、壮水制火、养阴以行血之功
温病的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2、扶助正气
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出自于《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素问厥论,
阳气衰于下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为热厥
阳衰则生外寒,
阴虚则生内热!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案
寒痹方用乌头汤
胸痹,冷痹,行痹,着痹的表现,治则,代表方剂
消渴症,热淋的辩证,湿热泻辩证
阳水,黄疸
太阳经之病
风湿.风寒历节病选方
病例脾阳水湿水肿
辦证题,患者双下肢水肿,手脚冰冷,舌胖大。……我诊为脾肾阳虚。
病例分析,乙肝病人,胁胸胀痛。心情郁闷会痛甚。请问什么病,治法,方剂。胁痛,治法,柴胡疏肝散。
分析的这个病案(阳黄)治法,方药
病案,关节反复疼痛,得热缓解,脉?苔黄,西医病名关节炎,中医病名病证方剂
患者有冠心病多年,最近心区疼痛,有服用通血管西药,舌苔淡紫,脉沉弦判断胸痹活血化瘀通络血府逐瘀汤
上身水肿下身水肿治法。
腰以上和腰以下就是阳水和阴水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所以用此治法,因其病邪在表在上,故以汗法驱其水邪。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将治疗肿胀病的发汗病,喻之为“开鬼门”;而腰以下肿的利小便治法,喻之为“洁净府”。治腰以上肿,张仲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中寒泄泻即脾胃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病者主症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鸭溏清澈。兼有肠鸣腹痛、喜温、喜按、畏寒、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用什么方
病案:脾肾阳虚水肿
水肿案例,35岁,男,双下肢肿胀一年有余,西医诊断,肾小板炎症。今看中医,体倦食少,腹部鼓胀,下肢肿胀,尿少,薄白苔,脉细微。
反复发热38°午后热,热自退,胸胁疼痛固定,不渴,不觉热,舌暗脉涩,
某某,52岁,下肢萎软无力,泄泻10年,纳呆,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弱,请辩证,辨病,代表方剂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
一个男的股票下跌出现了一大堆症状,情志累的和阳明证,柴胡疏肝散加承气汤
瘀血痹阻心脉心绞痛的代表方
(胃痛)湿热型
肺痨的诊断
案例是胃脘灼痛,服用霍香正气水,反加重。
便秘,是出了一个案例,要分析,辩证,然后给出方剂。我再查查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病的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2、扶助正气
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卫分证治
1、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2、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3.热郁胸膈――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4.邪热犯胃――清热保津――白虎汤
邪热在肠
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调胃承气汤
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热灼营阴――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
血分证治
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