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中医日常诊疗札记

前言写简历时,因为近五年来文章、成果,自惭形秽而又迫于介绍自己,于是自创了一套“成果”,把自己日常门诊所得写成札记,算是对自己心里所想的一次汇总。1.方证关系本非天成,“丝丝入扣”仅是比喻治病没有绝对的用药靶点,“症状体征”是人为知识赋予的,它们本不会天然地成为标准。方证并不存在天然的线形对应,病的效应是多元复杂的,方的效应也是多元复杂的,二者若真能合拍,那只能是部分元素相逢在了一起,而不太可能是每一个元素丝丝入扣后的叠加。2.“大凡看法”,关键在怎么看叶天士与门人泛舟于河上,门人将话语记录在案,最重要的一句便是“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每个医生对于看病,都有自己的逻辑,这种不同,并不是创新,而是对于理论的理解、对于技术运用的举一反三,其实是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中医教育好比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差距不是训练强度,而是训练模式的不同和对不同训练的认识差异。古人留下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或许远不止这些。3.“万里挑一”与只言片语陈修园在《时方妙用》“心悸怔忡”篇中赞赏了某位前贤用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生地枸杞的方法:用只言片语将复杂的病及治疗方法概括,是平素读书多,临证多的体现。一类病何止一种病机,又怎能用一个方法。作为“遵经崇古”派的学究,陈修园,竟然不谈气化,不讲经方,对此大加赞赏!想必是有临证与读书的共鸣!再想想叶天士大师的“大凡看法”,传染病至今仍是鉴别的难点,但为何把几句简单的话放在最提纲挈领的位置?古人面对的问题,不是比我们更简单,而是更困难,因为他们的科技更落后。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却又不自知地把“辨证论治”运用成了更高级的机械论,刻意强调病的人的不同,分型无限细化,症与机丝丝入扣、一一映射,这样是否忽略了人的病的共性?再看看陈修园、叶天士的只言片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好的医术,应该是不断提炼人的病的共性,同时不断发现病的人的自愈力,人的脏腑经络固然是整体,人与病也是在团结与斗争中交互的整体。4.“万里挑一”与“挂一漏万”的辩证法对于复杂的病,只言片语、高屋建瓴,是理论与实践磨砺的精华,犹如万里挑一。学文章要通历史,是为了懂语境。任何人说一句话,我都起码要先知道,他在对谁说?他因何而说?他处在什么背景、站在什么立场而说?然后才是他说了什么。不问语境,学术观点之间便会有无休止的矛盾。不问语境,机械地相信一句话,是挂一漏万。前辈们在纷繁的经历中提炼出了宝贵的点滴经验,为的是后辈深入到临床中摸爬滚打,发现问题,亲历困难,也就是说,对于前辈的观点,我们懂得它的语境,并在临床中经历它的语境,我们才能说掌握了前辈留给我们的知识。所以,当我们的同仁拿着“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生地枸杞”方治疗心悸怔忡,无效时,请不要诟病陈修园;有效时,也不要妄言“方证辨证是辨证的尖端”,应该常常反思,我与前辈,是否在类似的语境下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面对今天的传染病,叶天士的只言片语是否够用?其实这个问题,等同于在问:中医如何发挥已有的经验知识参与今天传染病的治疗?5.避免线性思维,克服单向度化古代中医的病机,有些是病理生理的,有些是文化的,有些甚至是荒诞的。不该否认的是,文化的病机、荒诞的病机在临床时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有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对患者教化的作用。“五运六气”理论原本是在旧时气象不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病机物候学,换句话说,当今的流行病学做的是“五运六气”理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就如同抗生素的普及实现了吴又可“一物降一物,不拘泥于君臣佐使”的梦想。那么今天,“五运六气”可以为医者丰富学术视野,也可以教化患者顺其自然,但若真的拿来预测传染病的走向,试图跟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相并列,就走向怪力乱神的一端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8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