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21考研必背中内心系病症之心悸

21考研

倒计时

.04.1

星期三庚子年三月初九

01概述

定义: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

分类: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02历史沿革

①《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②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

③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④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⑤清代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03病因病机

一、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二、病机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04病症鉴别

1.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渐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发作之时,虽觉心胸躁动不安,但气发自少腹,冲气上逆,正如《难经?五十六难》所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

05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2.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症。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

4.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

5.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本方通阳利水,适用于痰饮为患,胸胁支满,心悸目眩等症。

6.瘀阻心脉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证机概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加减。

本方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于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等症。

7.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用于痰热扰心而见心悸时作,胸闷烦躁,尿赤便结,失眠多梦等症状者。

8.邪毒犯心证

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左胸隐痛,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证机概要:邪毒犯心,损及阴血,耗伤气阴,心神失养。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代表方:银翘散合生脉散加减。

END

文字/弘医学苑

排版/小馨一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7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