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大气下陷系列最终篇聊聊张锡纯医案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

一人,年三十余。呼吸短气,胸中满闷。医者投以理气之品,似觉稍轻,医者以为药病相投,第二剂,遂放胆开破其气分。晚间服药,至夜如厕,便后遂不能起。看护者扶持至床上,昏昏似睡,呼之不应,须臾张口呼气外出,若呵欠之状,如斯者日余而亡。后其兄向愚述之,且问此果何病?因历举大气下陷之理告之。其兄连连太息,既自悔择医不慎,又痛恨医者误人,以后不敢轻于延医服药。

一农家媪,年五十余。因麦秋农家忙甚,井臼之事皆自任之,渐觉呼吸不利,气息迫促。医者误认为气逆作喘,屡投以纳气、降气之药,气息遂大形迫促,其努力呼吸之声直闻户外。延愚诊视,及至,诊其脉左右皆无,勉为疏方,取药未至而亡,此亦大气下陷也。其气息之迫促,乃肺之呼吸将停,努力呼吸以自救也,医者又复用药,降下其气,斯何异韩昌黎所谓“人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者乎!愚触目伤心,不觉言之过激,然志在活人者,自当深思愚言也。

一诸生,年五十六,为学校教员,每讲说后,即觉短气,向愚询方。愚曰,此胸中大气,虚而欲陷,为至紧要之证,当多服升补气分之药。彼欲用烧酒炖药,谓朝夕服之甚便。愚曰,如此亦可,然必须将药炖浓,多饮且常饮耳。遂为疏方,用生黄耆四两、野台参二两,柴胡、桔梗各八钱,先用黄酒斤许,煎药十余沸,再用烧酒二斤,同贮瓶中,置甑中炖开,每饭前饮之,旬日而愈。后因病愈,置不复饮。隔年,一日步行二里许,自校至家,似有气息迫促之状,不能言语,倏忽而亡。盖其身体素胖,艰于行步,胸中大气,素有欲陷之机,因行动劳苦,而遂下陷,此诚《内经》所谓“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猝死”者也。方书有气厥,中气诸名目,大抵皆大气下陷之证,特未窥《内经》之旨,而妄为议论耳。

《内经》原有气厥二字,乃谓气厥逆上行,非后世所谓气厥也。

或问:案中所载大气下陷证,病因及其病状,皆了如指掌矣。然其脉之现象,或见于左部,或见于右部,或左右两部皆有现象可征,且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同一大气之下陷也,何以其脉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气包举肺外,原与肺有密切之关系,肺之脉诊在右部,故大气下陷,右部之脉多微弱者其常也。然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其人或肝肾素虚,或服破肝气之药太过,其左脉或即更形微弱,若案中左部寸关尺皆不见,左脉沉细欲无,左关参伍不调者是也。至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或因阴分虚损,或兼外感之热,或为热药所伤,乃兼证之现脉,非大气下陷之本脉也。

或问:上之胸中不上通咽喉,下自膈膜承之,与膈下脏腑亦不相通,此中所积之大气何以能主持人之全身?答曰:此理易解,如浮针于缸中,隔缸执磁石引之,针即随磁石而动,无他,其气化透达也。胸中大气虽不与全身相通,实息息与全身相通,其气化之透达,亦犹隔缸之磁石与针也。况人身之经络,原无处不相贯彻乎。且其所以能主持全身者,正赖其与他所不相通耳。设有显然隧道通于他处,其气即不能抟结胸中,又何以主持全身乎!

或问:大气下陷者,常觉胸中发闷,子谓非真发闷,实呼吸不利,而有似发闷耳。然吾见患此证者,其胸中恒满闷异常,不识果何理由?答曰:大气之在胸中,犹空气之在瓶中,若用机械将瓶中空气提尽,其瓶之薄脆者,必被外气排挤而破,因内无空气香抵故也。至胸中大气之陷,其胸中空虚,外气必来排挤,不胜其排挤之力,即觉胸中逼窄而满闷。由是观之,仍非真满闷也。若真满闷则胸多郁气而可受开破药矣,何以误服破药即凶危立见乎?况呼吸不利,原自易觉发闷耳。

或问:人之胸中原多积血。故王清任《医林改错》谓胸中为血府,因制血府逐瘀汤,以治上焦瘀血诸证,今子于胸中,专推重大气,岂胸中之血于身无关紧要乎?答曰:膻中为气海,《内经》原有明文,膻中即胸中也(膻即膈也,《内经》言膻中有指胸中言者,有指心包言者,以其皆在膈上也),此诚万古不易之圣训也。王氏《医林改错》一书,皆从目力视验而得,但见胸中有形之积血,不见胸中无形之积气,遂敢轻易《内经》气海之名为血府。夫血为气之配,胸中无血,大气将无所留恋,血之所关非不重,究不如大气之斡旋全身,关于人者尤重也。因王氏不知大气,故其书中未尝言及,此诚王氏之遗漏也。愚著斯篇,原以发前人所未发,斯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恒于前人遗漏之处喜为补缀之,故于胸中大气三致意焉。不复论及胸中之血者,诚以王氏之书,遍行天下,业医者大抵皆熟悉其说,无庸再为之赘语也。

或问: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所治之证,若身热恶寒、心烦懒言,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子所治大气下陷案中,类皆有之。至其内伤外感之辨,谓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尤为大气下陷之明征。至其方中所用之药,又与子之升陷汤相似。何以其方名为补中益气,但治中气之虚陷,而不言升补大气乎?答曰:大气之名,虽见于《内经》,然《素问》中所言之大气,乃指外感之邪气而言,非胸中之大气也。至《灵枢》所言,虽系胸中大气,而从来读《内经》者,恒目《灵枢》为针经而不甚注意。即王氏注《内经》,亦但注《素问》而不注《灵枢》。后人为其不易索解,则更废而不读。至仲景《伤寒》、《金匮》两书,惟《金匮》水气门,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他如《难经》、《千金》、《外台》诸书,并未言及大气。是以东垣于大气下陷证,亦多误认为中气下陷,故方中用白术以健补脾胃,而后来之调补脾胃者,皆以东垣为法。夫中气诚有下陷之时,然不若大气下陷之尤属危险也。间有因中气下陷,泄泻日久,或转致大气下陷者,可仿补中益气汤之意,于拙拟升陷汤中,去知母加白术数钱。若但大气下陷,而中气不下陷者,白术亦可不用,恐其气分或有郁结,而耆、术并用,易生胀满也。

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喘证,即大气下陷者之努力呼吸也。若果系真喘,桔梗尚不宜用,况升麻乎?愚少时观东垣书,至此心尝疑之,后明大气下陷之理,始觉豁然,而究嫌其立言欠妥。设医者,真以为补中益气汤果能治喘,而于气机上逆之真喘亦用之,岂不足偾事乎?此有关性命之处,临证者当审辨之。

或问:大气与元气孰重?答曰:元气者,禀受先天,为胚胎之根基,故道书尊之曰“祖气”。大气肇始于先天。而培养于后天,为身体之桢干,故《内经》尊之曰“宗气”。有如树上之果,元气乃其树之根也,大气乃其树之身也。根之关于果者至重,身之关于果者亦非轻也。

或问:观子所治大气下陷诸验案,人之大气有伤损者,不难为之补助矣。若其元气有所伤损,不知亦有补法否耶?答曰:大气伤损可补助者,以其为后天气也,药物、饮食及呼吸之空气,皆其补助培养之料也。至元气乃空中真气之所凝结(友人苏明阳曰:道家言真空,余则曰空真,因空中有其也,此见道之言,可为人身元气之真诠),纯属先天,为太极之朕兆,非后天一切有形迹之物(空气亦是有形迹者)所能补助也。惟深于内典者,常存此无念之正觉(觉不在心,若在心,见则有念矣),若天道之光明下济(《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勿忘勿助,久之能于空中得真,是为补助元气之正法。愚不敢自命为道中人,何敢妄言哉。

升陷汤

生箭耆(即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中药计量单位:一两=30克,一钱=3克)

大气下陷会引起的症状一览:

1、自觉胸中之气息息下坠,努力呼之犹难上达,其下坠之气行至少腹,小便即不能禁,且觉下焦凉甚,肢体无力,其脉左右皆沉濡,而右部寸关之沉濡尤甚。

2、呼吸短气,心中发热,懒食,肢体瘘懒无力,略有动作即觉气短不足以息。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则寸关皆沉而无力。

3、觉胸中满闷,呼吸短气。……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尤甚,自言心中发凉,少腹下坠作疼,呼吸甚觉努力。

4、四肢懒动,饮食减少,自言胸中满闷,其实非满闷,乃短气也。粗人不善述病情,往往如此。……喘不能卧,昼夜倚壁而坐,假寐片时,气息即停,心下突然胀起,急呼醒之,连连喘息数口,始觉气息稍续,倦极偶卧片时,觉腹中重千斤,不能转侧,且不敢仰卧。

5、素有喘病……一日反复甚剧,大喘昼夜不止。……见令人为其捶背,言背常发紧,捶之则稍轻,呼吸亦稍舒畅。

6、动则作喘,时或咳嗽。

7、胸中满闷,昼夜咳嗽,其咳嗽时,胁下疼甚。

8、每岁吐血二三次,如此四年,似有一年甚于一年之势。其平素常常咳嗽,痰涎壅滞,动则作喘,且觉短气。

9、咳嗽短气,大汗如洗,昼夜不止,心中怔忡,病势危急。

10、动则自汗,胸胁满闷,心中怔忡。

11、得下痿证,两腿痿废,不能屈伸,上半身常常自汗,胸中短气,少腹下坠,小便不利,寝不能寐。

12、资禀素羸弱,因院中失火,惊恐过甚,遂觉呼吸短气,心中怔忡,食后更觉气不上达,常作太息。

13、因境多拂郁,常作恼怒,遂觉呼吸短气,咽干作渴,剧时,觉气息将停,努力始能呼吸。

14、于季春得温证,延医调治不愈,留连两旬,病益沉重。……其两目清白无火,竟昏愦不省人事,舌干如磋,却无舌苔。问之亦不能言语,周身皆凉,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

15、谵语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周身颤动。……能进饮食,半日进食五次,犹饥而索食。

16、忽然饮食甚多,一时觉饥不食,即心中怔忡。

简单总结:呼气难,感觉憋闷、气息下坠,呼吸吃力,有时要长出气,胸中满闷(实际是胸中之气不足,不是满闷)、睡觉时感觉上不来气儿、伤及咽喉引起咳嗽、伤及上焦引起吐血、出汗、自汗、周身皆凉、食欲突然大增

语音◎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的官方







































天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557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