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主讲人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先究其病源

(一)“惊悸怔忡”:

心悸既是一种疾病,又是一种症状,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三五不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系病证,基本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临床常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甚至眩晕、耳鸣等症状。二者病因病机相似,轻重程度有别,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由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惊悸”日久不愈可转为重证“怔忡”,故可视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多因邪扰心神,心神不宁。《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知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心神可以统御五脏六腑,若五脏有病,亦可导致心神不宁发为心悸。

(二)沿革

1.《内经》虽无心悸病名,但对其病机已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定所,故气乱矣。”

2.《伤寒论》首提“心悸”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并对其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做了详尽论述。

3.《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诸病上》有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4.清·唐容川《血证论·怔忡》:“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

5.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疗》认为心悸“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属火,痰饮属水,火为水迫,故作惊悸也。”

6.明·虞抟《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则认为心悸可因郁而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

7.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不自安而为悸也。”

据历代医家对心悸的阐述将其病因病机做以下总结

后攻其穴道

(一)阳交

:《针灸甲乙经》:“阳交,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

:“别阳”、“足髎”、“足窌”《针灸甲乙经》

:1《医经理解》:“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谓斜越三阳之分而与三阳交也。”

2《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阳交者,从阳陵内斜交于阳明,仗阳维之迴郄,直交太阳,此三阳之交,故名阳交。又名别阳者,别交阳维、阳明、太阳、阳跷经脉,与外丘穴之斜,别有不同也,故又名别阳。又名足窌者,根从足上行,经气从膝内穿肉,通跷脉、维脉过足之空窌,阳气赖三阳来助,其盛如发炮之神速至足,故又名足窌。”

3《经穴命名浅解》:“交指会。此穴为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会。《经穴纂要》记载:胃经行前,膀胱经行后,此胆经行前后二经分肉之间。胃与膀胱皆为阳经,故名阳交。”

4《针灸穴名解》:“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又本穴挨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郄’。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穴也,故名阳交。”

5《针灸穴名释义》:“阳,指阳经与阳气。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为四条阳经之依傍交会。交,又为震卦。《易暌》‘交孚’,虞注:‘震,东方卦也。’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

:在小腿外侧中部,当外踝上七寸,腓骨后缘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当外踝与阳陵泉之间

:足少阳胆经-经穴;阳维脉-郄穴

:疏肝利胆、定惊安神,通经活络。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

《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寒厥,癫疾,噤吤,瘛瘲,惊狂,阳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喉痹,胸满塞,寒热。胸满肿,髀枢膝骨痹不仁。”

《外台秘要》:“寒厥,癫疾,齘,瘛瘲,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热,髀胫不仁,瘖不能言。”

《针方六集》:“转筋痹痛,阴虚,眩晕,胸胁胀满。”

(二)解溪

:《灵枢经·本输》:“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草鞋带”《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解,有判解、离散之义。溪,为山间的水流。陷处为溪。

1《医经理解》:“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带处,骨节陷者中也。”

2《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解溪者,是足腕陷上系带之处,解之而开,故名解溪。”

3《经穴命名浅解》:“陷处为溪,解有开放之意。穴在足背跗骨两筋之间陷中。”

4《针灸穴名解》:“本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距骨相接之凹陷处,因名以‘溪’又以其处易于脱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溪’。本穴治胻转筋之外,又治癫痫,烦心,眉棱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郁热下行。而解之也。”

5《针灸穴名释义》:“关节间隙在《内经》中常称为‘骨节’或‘节解’。《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释名·释疾病》:‘懈,解也,骨节缓解也。’穴当踝关节大节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指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约与外踝高点相平。

:足阳明胃经-经穴

: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舒筋活络

:解溪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神志等疾患

《针灸大成》: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瘛惊,膝股胻

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针灸集成》:心热不寐,解溪泻,涌泉补,立愈。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湿痹。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针灸资生经》云:解溪、承光,治眩头痛。

《金针梅花诗钞》:解溪足腕跗纹横,退热安神汗可通,吐利忽然成霍乱,喘攻气逆眩生风,胃胀腹膨肠下坠,怔忡狂乱目睛红,踝趾扭伤皆可治,一针斜向足跟中。

(三)阳交与解溪治疗惊悸怔忡的机理

阳交----心与胆相通

清·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提出了“心与胆相通”的脏腑别通理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

1.经脉相属:早在《灵枢?经别第十一》就记载了心胆经的联系:“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灵枢?经脉第十》也指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灵枢?经脉》又曰:“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说明肝胆经位于胸胁,与心包络之经气相通。《医贯》明确指出:“凡脾胃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以上均说明了心与胆在经脉上的分布、络属有一定的联系。

2.功能相关:心与胆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共同调节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藏神且主神志,为君主之官,而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二者相互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另一方面,胆应春升之气,主升发,故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说。

3.病理影响:心与胆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为神志异常。胆气升之太过,相火上炎则君火扰动,此即张景岳所云:“相火炽则君火亦炎”。胆气不升,木不生火则虚寒内生,寒凝血滞;胆气郁结,气机不畅则痰瘀内生,痰瘀痹阻心脉则发为心病。心血不足而胆气虚怯者,可表现为心失所养等症。严用和《重订济生方》“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李中梓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出了“心病怔忡宜温胆”的观点。

解溪----心与胃同治

1.部位相邻:心居膈上,胃居膈下,二者仅一膜之膈。如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指出“心居膈膜之上,下一寸即胃口,胃口离心不远”。沈金鏊在《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脾与心的毗邻关系:“脾也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均说明了心与胃解剖位置相近。

2.经络相通:《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筋经》:“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以上均明确指出心胃通过经络相连,说明了脾胃与心经紧密联系,经气互通,是心胃同治的基础。

3.功能相关:心与胃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于气血生成和气血运行的关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中焦受气取汁而生成血,如《灵枢·决气》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再如唐宗海在《血证论》中:“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气血之源旺盛,则心有所主,血运调畅。

4.病理相关:心以通为顺,胃以降为和,心气通则胃气降,胃气滞则心气逆,阳明燥结,腑气不通,浊气上扰,心窍闭塞。然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为火土失用,气血不调,心脉失养,或为阴火内生,诸邪遂扰,以致怔忡。思发于脾而成于心,倘若思虑过矣,劳伤心脾,心脾气血亏虚,生化无源,心脉失养,渐成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两穴共治之症

以上对病源、穴位的分析探讨,并郄根据穴位所属经脉、脏腑的相互联系,表明心与胆相通,胃络通心,胆通于胃,同时二穴都为阳经的经穴,属火,内应于心,心主神明,故二穴配伍具有安神宁心,调和脾胃,利胆和胃等作用,故心胆气虚、脾胃失调、胆胃失和、痰热扰心等所致的心系及神志疾患都可取两穴共治。

同学讨论:

赵同学

也可以从对冲经的角度来解释。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是指时辰对冲的经脉间气血相互输注,从而达到经脉阴阳气血平衡协调。足阳明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对冲,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阴心经对冲。故两穴可配合可用于治疗心系疾患。惊悸怔忡的病位在上,而两个穴位都在下肢,如《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的原则。

陈师总结:

惊悸是有诱发因素的,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等诱发,时发时止,很快能缓解,不发作时如常人,其症状较轻。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终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活动时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为怔忡。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自不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

惊悸多由心虚胆怯、痰热扰心、心肾不交等所致,怔忡多由心血瘀阻、心阳不足、心血亏虚等所致。惊悸祛邪为主,补虚为辅。怔忡补虚为主,祛邪为辅。

那么为什么会选取阳交、解溪这两个穴位来治疗惊悸怔忡,我认为是根据古人长久以来的临床实践。心经的阴郄、通里都可以治疗惊悸怔忡,为什么偏偏选取下肢的两个穴位?阳交是胆经的经穴,解溪是胃经的经穴,一方面心与胆通,胃络通心;另一方面胆和胃都是主降的,胆胃同居中焦,胆胃同属六腑,具有“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胆为中清之腑,胆气主升发疏泄,助胆汁通泄胆火下降;胃主受纳,胃气通降以降为和。心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浊气上冲所致,两穴配合可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阳气水泛、水气凌心可以用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朮甘汤等予以辨证调治;痰热扰心、胆胃失和等可用温胆汤、导痰汤予以辨证施治;心胆气虚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要灵活运用针与药,既要懂规矩又要有技巧性的运用针与药。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15分钟

适心版主:陈以国

本文作者:安利君

图文编辑:沈宇平

网络编辑:丁思元

陈师及陈氏弟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得好吗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487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