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湿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势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秦伯医和视之日: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蛊,乃建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献记载。《黄帝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云:“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素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传染的。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艾滋病(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继癌症后出现的又一致命性疾病,由于其传播性强,发病迅猛,死亡率高,而被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界瘟疫”。截至年5月1日,全球艾滋病数已累计达35万9千例,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家估计,到年,仅亚洲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将由年的35万例增加到多万例。自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后,医学界就着手进行研究;但迄今报道的文献中,尚未有理想的疗效。
艾滋病发病是免疫功能缺陷和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通过密切接触(性交、接吻等)、输血、注射等方式,或由皮肤破损处侵人人体,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将RNA逆转录成DNA,按其病毒的形式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团内,损害其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的溶解,而不能发挥其免疫作用,造成免疫缺陷和感染的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三期,即艾滋病感染早期(HIV)、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艾滋病后期(AIDS)。最近美国波士顿达纳一法贝尔癌症研究所的威廉·赫塞尔廷教授等发现,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一种名叫树技状的细胞进入人体,从而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性行为后进人人体之谜。
目前对此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3.综合理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肪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导致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可能是和性接触、母婴传染、血液传播有关。
导致艾滋病的原因:
1、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来进行传播,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都有可能会感染上艾滋病,大家一定要坚持洁身自爱,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禁止性乱交,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方法之一。
2、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来进行传播,穿耳或身体穿刺,文身,针刺疗法或者任何需要侵入性的刺破皮肤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艾滋病病毒传播危险,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大家要多加的注意。
3、我们比较熟知的可能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HIV的感染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以及经常输血者如血友病人都属于高危险群体,因此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大家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病因病机]从中医学理论分析,疾病的发生不越“正虚”)“邪侵”两端。艾滋病病毒大多通过密切接触,由精液、血液、汗液、唾液等体液途径传播,房室过度及不洁耗伤肾精,导致肾精匾乏之“正虚”状态。病邪秽毒循精窍、汗窍、血液乘虚而入血络,内舍营分,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成为本病发病之源。本病有不同类型之发热,病证属“温热病范畴,其邪毒侵犯三焦,直扰营血。外窜经络,内攻脏腑,以致毒邪充斥表里上下内外,而呈一派热毒极盛酌见证。邪毒久羁,耗伤气血,气虚过甚,则无卫外之力,百病丛生;气衰无以运血,导致血瘀;气陷不能统摄,引发出血。邪毒易伤阴津,且本病即由肾精耗伤所致,故病久阴津亏涸,而致五脏俱损,气血两亏之患,阴阳极度失调,甚则危及生命。其病理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以卫气管气失常为主;二是内伤疾病演变过程,表现为脏腑阴阳虚衰。
[辩证分型]根据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型:
1.气阴两虚低热盗汗,咽子口燥,干咳少痰,神疲气短,舌红苔白,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征期。
2.心脾两虚短气自汗,倦怠乏力,心悸征忡,失眠烦躁,手足冷,腹泻便据,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本症也主要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期。
3.脾肾阳虚颜面虚浮,胱白,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腹泻或下利清谷,腰酸腿软,头重头晕。舌质淡胖,苔白净,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4.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人夜及午后低热,咽于口燥,腰膝酸软,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瘦乏力,毛发脱落,精神抑郁。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5.肺肾阴亏低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骨蒸,四肢乏力,耳鸣头昏,腰膝酸软,咽喉疼痛,进行性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6.湿热熏蒸热势缠绵,汗出而粘,胸闷纳呆二口舌溃腐,便粘不畅。苔黄腻如积粉,脉儒数。此系艾滋病伴发感染。
7.肾精不足头发脱落,齿摇稀疏,耳鸣耳聋,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动作迟缓,或精神呆痴,下肢软弱无力,视物不清,反应迟钝。舌质淡,脉弱。
8.肾阴阳两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小便频数,耳轮焦干,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9.热陷营血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或吐、衄、便血,心烦躁扰,时或谚语。舌红峰,脉弦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10.痰凝血瘀胁下痞块,恶核,肿瘤,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黄黑,或伴发热,出血,疼痛等。舌质紫暗,脉细涩;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页首
艾滋病的中医疗法
(1)针灸治疗艾滋病体针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阈、大椎。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操作: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腑或经脉显现的症侯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乙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计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外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直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盲、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阅、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操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针灸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疗效;针灸治疗艾滋病人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②缓解症状和体征: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二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效果;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单方验方治疗艾滋病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用法:内服。疗效: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98%,且具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还首次查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和甘草甜素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具有防治发病的作用。
(3)气功疗法治疗艾滋病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动,如八段锦等。疗效:通过20例观察,在3个月的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少患前在疲乏感、食欲、睡眠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措施:严格禁止高危人群献血,我国已禁止从国外进口血制品。筛选献血人员时需检测抗HIV。
对宾馆、饭店及接待外宾的单位要加强卫生管理,加强海关的检疫督察。
普及艾滋病的知识。
页首
艾滋病的中药分型治疗
1.艾滋病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生存质量1级(精神状态佳,饮食、睡眠正常,能进行正常活动)。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生存质量Ⅱ级(精神状态一般,饮食、睡眠尚可,尚能从事日常活动或社交)。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生存质量Ⅲ级(精神状态差,饮食、睡眠欠佳,活动不便或不能自理)。
2.分型治疗艾滋病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1)气阴两虚治疗:补气养阴。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2)心脾两虚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交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味子、山药;苔黄加黄连、黄芩。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肾阳虚治法:温脾补肾。处方:黄芪、白术、获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皮、大枣、甘草。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4)肝肾阴虚治法:滋肾养肝。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花。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三甲复脉汤、一贯煎。
(5)肺肾阴亏治法:滋阴生津。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柏、牛膝、五味子、玄参。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塞盛加银花、蒲公英、慧苡仁、冬瓜仁、鱼腥草。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6)热毒炽盛治法:清热化浊。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7)肾精不足治法:补益肾精。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加减;精枯赢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蟹甲。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8)肾阴阳两虚治法:滋引肾阴肾阳。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月成方;金匮肾气丸。
(9)热陷营血治法;清营凉血。处方:生地、赤芍、丹发、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羚羊角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10)痰凝血瘀治法:祛瘀化痰。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获术、牡蛎、贝母、玄参、蜈蚣等。加减:热责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百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天安冬、天花粉、女贞子。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1nx.白癜风的影响白殿疯早期症状图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