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不足又称心血虚,是指心血不足,濡养心脏及形体官窍作用和化生心神的作用减弱而出现心悸、失眠为主症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易惊,眩晕,面色无华,唇色淡白等。发生多与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本病若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使病情加重,加大治疗难度。
基本病因
本病发生多与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心血不足,濡养心脏及形体官窍作用和化生心神的作用减弱。病位在心,与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
1、久病体虚
疾病日久,阴血耗伤,加上脏腑经络机能减退,体质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成不足,心血不足,心濡养功能失常,导致本证。
2、失血过多
妇女崩漏不止,产后失血,或便血等,均可导致全身血虚,影响心血导致本证。
3、情志失调
长期用脑过度,过度思虑,耗伤心血,或长期恼怒,抑郁超过正常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肝脏,气机郁滞,日久化火,灼伤肝血,进而影响心血。
长期思虑过度,影响脾脏运化食物和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导致本证。
典型症状
本病临床以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主要特征。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和心神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心血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心阴虚,或心气血两虚表现。
1、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心血不足,心血不能濡养心脏,心动异常,而出现心悸不安,怔忡。
2、精神活动的异常
心血不能濡养心脏,化生心神的作用减弱,心神不安,出现失眠,多梦。
3、血虚症状
血虚不上荣于头、面,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
病情发展
1、气血两虚
由于气血互生,易出现气血两虚表现,临床除具有心血不足证候如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外,还兼见心气虚证候,如气短、面色苍白、脉虚无力等症状。
2、心阴虚
血属阴,心血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心阴虚,临床表现除心血虚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少华等症状外,必见心烦,舌质红,舌苔少,脉细而数,或兼见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症状。
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以补血养心安神为主。血虚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所以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益气生血的目的。
药物治疗
1、方药:
归脾汤加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心悸不安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龙骨、龙齿、牡蛎。
2、若失眠严重的患者,可加用五味子、柏子仁、百合。
2、常用中药:
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熟地黄、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
3、中成药:
归脾丸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炙甘草。
主要作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安神补心丸
主要成分: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女贞子(蒸)。
主要作用: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3.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其他治疗
1、针刺
取穴膈俞、脾俞、通里、神堂、足三里等。用补法行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艾灸
主灸膈俞、心俞、内关,可配合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次10分钟。
3、推拿
可选膈俞、神堂、足三里、三阴交每穴轻柔按压五分钟。
日常饮食
饮食建议
1、心血不足的患者,宜食补益心脾食物,如山药、红枣、桂圆等。
2、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