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药典委网站对年版《中国药典》的征求意见稿看,其中有两味中药的理化检验项目发生了变化,即地黄及熟地黄,其含量测定由原来的毛蕊花糖苷改变为“地黄苷D”。据国家药典委网站公布的内容显示,该标准由在四大怀药的主产地,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起草修订的,又从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起草的相关人员了解到,检验所同时收集全国各地的余批次样品,逐批次进行了反复检验验证,其专属性、代表性,重现性均较强,认为其可更合适地作为地黄的指标性成分。征求意见稿的地黄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熟地黄标准:过去,标准中含量要检测毛蕊花糖苷,并且,有生地黄加工成熟地黄都一个数值,即均为“含毛蕊花糖苷(C29H36O15)不得少于0.%”,生地黄中的毛蕊花糖苷本就合格率不是很高,炮制结果要达到“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的性状要求,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蒸制或炖制,(具体的炮制时间和炮制过程在此就不啰嗦了),其毛蕊花糖苷就会降低不少,如此导致其合格率不高。那么,很多企业为了达到15版《中国药典》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标准,要么选取高于生地黄毛蕊花糖苷一倍以上的原料进行规范炮制,也有的则采取减少蒸制时间。如果选择后者的炮制方式,则熟地黄的性状难以达到标准的性状要求以及传统的习用的要求,色不黑或甚至有黄心,味不甘还有苦味,油润感差,自然,其治疗作用不能和蒸(炖)制到位的熟地黄同日而语。↓未蒸制到位的“熟地黄”↓正常蒸制的熟地黄↓酒炖的熟地黄(回拌炖液)生地黄与熟地黄其性味,功能主治是截然不同的。生地黄:性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之功;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具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之效。不蒸制到位,怎么能改变其药性,怎么能起到熟地黄的作用?有的企业买不到毛蕊花糖苷含量很高的原料,则只能违心的做出含量合格的药品,但实际却是劣质的药品,故业界称,符合标准的劣质药。最后再提示一点,此标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地黄苷D的含量也是随着蒸制的变化而降低的,没有体现出熟地黄对生地黄的独特性,因此,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仍需努力,最终遴选出从生地黄到熟地黄的过程中,要么是新生的某个含量,要么是某个含量的增加而不是降低就更好了!在这里为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点赞,也为中国药典能够及时调整点赞!国药探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