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三纲五常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却不知中医里,君不得受病,受病即死,因此臣必须代君受过。
《灵枢·邪客篇》有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入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从内经时代开始,中医就有这样一个观念,病都在心包上面,所有表现出来的与心脏有关的症状如心悸、心慌、胸痛(心痛)等,其实都是心包膜生病,而不是心脏有病。
心脏是不能受病的,一旦受病就会死亡。
因此,病从外来,心包先受之。心包位于心的表面,代君受难肯定是应当的。
结合临床,治疗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冠心病等,主要会用到心包经的重要穴位:郄门穴和内关穴,效果很好。这在临床已经是反反复复验证过的。
除了本经的两个重要穴位,我们著名的膻中穴,你知道与心包有关系吗?
募穴指的是脏腑之精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主要用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的病证。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肺为中府,大肠为天枢,脾为章门,胃为中脘,心为巨阙,小肠为关元,肝为期门,胆为日月,肾为京门,膀胱为中极,心包为膻中,三焦为石门。
膻中穴是心包的募穴,因此膻中穴能够治疗心包(心)的病证,例如心痛、心慌、心悸、怔忡等。
《黄帝内经》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个「膻中」指的就是心包。「臣使」也就是代君发令了,所以,当有外邪入侵,心包也都先代君受过。
除了是募穴,膻中穴还有另一个很著名的角色——大名鼎鼎的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八个腧穴,因此,这八个腧穴都是治疗该「会」的主要病证。气会膻中,所有气病都可以找膻中去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呃逆等。
留意一下,膻中主要治疗的是心胸病证,这与本身的特性和所在的区域有关。这里又可以引出一句针灸歌诀——「公孙内关胃心胸」,说的是任何的胃病、心脏病、胸部的问题如气喘、咳嗽、肺病、心脏肥大等,公孙、内关都可以治。这又回到了心包经的穴位了。
我们知道心包经的全称是手厥阴心包经,在背俞穴里,有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膀胱俞、肾俞、三焦俞、胆俞、肝俞,独独没有心包俞。
第四胸椎下是厥阴俞,厥阴俞就是心包的背俞穴,只是没有直接命名。这个穴位也可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病证。
我们可能也常常听到「心惊胆怯」这个词,心,我们已经知道了,基本上可以直接指心包。胆怯,与心或心包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心包膜直接络到胆上面。所以无论是我们常说的「心气虚」、「心血虚」等,都会影响到胆,造成胆气不足、胆水不足,自然容易一惊一乍。所以就有一个著名的方子,中医神奇的八大方之一——温胆汤。
温胆汤是壮胆首选方,只要是惊吓或恐惧过度,就可用温胆汤。
现代医学有一种病叫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这些患者通常受过严重的创伤,例如经历战争,经历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后总是恐慌,睡不着觉,不断重现当时的场景。
工作无法专注,记忆力下降,晚上作恶梦,成天哭泣,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这就是一个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临床上用温胆汤来治疗,效果也很好。
现在是农历七月了,心里有没有感到一点点害怕?或者强装镇定?
大家来强壮一下心包吧。点击链接可了解如何疏通心包经:经络|如何让心包经替你出一口「恶气」!
-END-
下节预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