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金匮要略泻心汤证ldquo心气不

《金匮要略》泻心汤证“心气不定”考辨

《金匮要略》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仲景制苦寒直折之泻心汤治疗血证,而泻心汤证条文却言”心气不足”。古今医家多尊崇原文而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泻心汤证“心气不定”于不顾。笔者反复思量,推敲再三,总难苟同,近日有幸研习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此书为唐代以前的书籍,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成书时间更早,其中收录的小泻心汤方竟与《备急千金要方》如出一辙,且《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诸本更为详细,今不揣愚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启发思考。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以下简称《金匮》)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实为苦寒直折火热之剂,而《金匮》却云泻心汤主“心气不足”。对于《金匮》泻心汤证“心气不足”的注解,历代注家争论不断,莫衷一是。

尤在泾谓:“心气不足者,心中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心中阴气不足而阳盛,阴虚火旺之证,仲景何不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法?反而用三黄纯泻热而无补?

刘新生[1]认为“心气不足”是一种失血后的病理状态,而至于“心气不足”如何作解却避而不谈。王尧[2]否定各家之说,并谓大黄具有活血止血、益气补血之效,甚至云其能用于治疗心气不足乃至心阳不足,阳虚不摄血之人。赵以德[3]认为:“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不足,乃真阳不足也。”若真是真阳不足,仲景为何不用四逆辈?反而投以三黄苦寒直折火热?李耳撰《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内经》教人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奈何山穷水尽强说理而颠倒至此?

清朝乾隆即位后,发扬康雍两朝重视医学之余风,医院院使等鉴于古医书“传写错讹”“词奥难明”的奏折,请求发内府医书,并征天下秘籍“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清代御医吴谦于《医宗金鉴》中将“心气不足”改为“心气有余”。陈宝明[4]不仅批判孙思邈以“心气不定”作解是误解条文,而且毫无根据就直言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心气不足”改为“心气有余”实属臆断,并提出心气不足是心火亢盛,壮火食气所致。笔者思之再三,难以苟同。既因壮火食气,何不直言,反而故弄玄虚而言心气不足?实证可言其虚,虚证可言其实,那阴阳虚实之辨还有何用?不论是立法制方还是遣词造句,仲景一向精简明析,拐弯抹角不似仲景写书风格。而且壮火之气衰,只用苦寒直折之法是否有待商榷?《血证论》云:“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吐血、衄血并未列出心火炽盛之证,而是用泻心汤治胃热壅盛之吐血。既然确是胃热炽盛吐血,而壮火之气衰为何只言心气不足?纵使心火炽盛,所食之气也应在气分,壮火当不独食心气尔。

肖培新[5]拾得慧眼将“足”校为“定”字,其敢于言论,精于思辨非牵强附会者可比,但终归空说无凭,难以服众。好在笔者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传承诸本中找到凭证,现结合《备急千金要方》所记载泻心汤行文与惊痫篇“足”“定”二字常常互用来一道作解。

1《辅行诀》“心气不定”考辨

《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源于《汤液经法》,《辅行诀》作为《伤寒杂病论》泻心汤证“心气不定”考证的依据是可靠的。

1.1谈《辅行诀》、《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及《辅行诀》的可靠性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年张偓南[6]先生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此书,秘藏三世。在文革期间,《辅行诀》的敦煌原卷不幸被毁,好在张偓南之孙张大昌先生将《辅行诀》抄本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钱超尘[6]教授关于《辅行诀》的调查与考证结果表明,此书绝非伪作,张大昌也绝不是作伪者。

《辅行诀》中记载:“汉晋已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用《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可见,陶弘景崇敬信仰《汤液经法》之情跃然纸上,上文中提到的首位名医张机即医圣张仲景,《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辅行诀》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显而易见,陶弘景《辅行诀》中收录的六十首方剂皆出自《汤液经法》一书。

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写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宋代林亿[7]也认为张仲景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在《伤寒论?序》中写道:“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因此,《辅行诀》中的医方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都源于《汤液经法》一书。但是,《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论广较多,历代医家又对其进行了校勘与整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原貌已相去甚远,比如,《辅行诀》云:“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可见,《伤寒论》经方方名甚至方药组成基本都是由仲景修改过的。相反地,陶弘景检录其中六十首方而论少。因此,《辅行诀》更多的保留了《汤液经法》之原貌,相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来说,《辅行诀》与《汤液经法》原貌更加接近。《辅行诀》载有小泻心汤方两首,为方便区别,一首由龙胆草、栀子、盐豉组成的小泻心汤,笔者暂称其为栀豉小泻心汤。另一首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的方剂依旧称其为小泻心汤。栀豉小泻心汤为治卒得心疼,胸胁支攻,胁下支满,气逆攻胸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方,栀豉小泻心汤去龙胆草即《伤寒论》栀子豉汤。《辅行诀》小泻心汤与《伤寒论》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同,《辅行诀》小泻心汤中大黄、黄连、黄芩各二两。《伤寒杂病论》中泻心汤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考虑张仲景论广《汤液》而发挥较多,其结合实际临床,稍微调整三黄的用量比例也在情理之中。从《汤液经》中治心气不定,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吐血衄血的等比例小泻心汤到大黄二两合黄连、黄芩各一两主心下痞及吐血、衄血方的泻心汤,无疑是仲景一大发挥。

以上都是《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同源于《汤液经法》的有力证据。据此,可以认为,小泻心汤当为《汤液经法》之古方,特别是《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不用煎剂,而用沸水浸渍后取汁服用,这种特殊的煎服方法,与《辅行诀》小泻心汤的用法如出一辙。因此,《金匮》泻心汤与《伤寒论》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当同源于小泻心汤(小泻心汤与《金匮》泻心汤组成相同,而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相似而少黄芩,历代注家都认为《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应有黄芩,系传抄时脱漏。)几乎可以肯定,小泻心汤为历代泻心类方剂之祖剂。

《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皆源于《汤液经法》,最重要的是,《辅行诀》更加接近《汤液经法》原貌,其中所载六十首方证应与《汤液经法》原方方证更为相似。这也从文献学角度说明了《辅行诀》中小泻心汤证“治心气不定(“定”为“足”之讹,因形近而误),心中跳动不安,吐血衄血。”的记载是十分可靠的。《辅行诀》应当是研究《伤寒杂病论》最为宝贵的资料之一。

1.2《辅行诀传承集》传承诸本小泻心汤证汇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21个抄本,其中一个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打印本,其余20个抄本是张大昌先生入室弟子及私淑弟子传抄之本。相对其他版本来说,《辅行诀传承集》所收抄本更为丰富。

现笔者就《辅行诀传承集》传承诸本中小泻心汤证作一个汇总。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如车马惊,及吐衄血者(《辅行诀》张大昌抄本)。小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辅行诀》刘德兴、衣之镖、丁勤喜、刘世忠抄本,《辅行诀》张大昌抄本残卷)。小泻心汤:治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辅行诀》孙伯果、周连淼、王云亭、张义霄抄本,《辅行诀》中国中医研究院打印本,《张大昌注辅行诀》刘德兴所藏抄本)。小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心中跳动不安,吐血,衄血(《辅行诀》赵俊欣抄本、《辅行诀》范志良第二次抄本)。小泻心汤:治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又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辅行诀》刘祥之抄本)。小泻心汤:治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吐血衄血者方(《辅行诀》王子旭抄本)。小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辅行诀》范志良抄本)。

可以看到,诸抄本中只有范志良先生一人抄成了“心气不足”,绝大多数均作“心气不定”,这也说明了“定”与“足”二字容易出现传抄错误的情况。

2《备急千金要方》“心气不定”考辨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脏》云:“泻心汤为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方”。孙思邈收录的泻心汤证为“心气不定”而非“心气不足”。《备急千金要方》中泻心汤组成、剂量及主治与《金匮》完全相同。《“十二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第九版》顺从《千金要方》把“心气不定”作为校勘。胡希恕[8]力挺《备急千金要方》“心气不定”,并特别强调不能把“心气不足”当成是虚,“不足”是“不安定”,指的是心烦悸之类。胡老不仅用泻心汤之上部各种部位的实热出血,而且下部热真盛出血也能治。

孙思邈[9]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遂披《伤寒大论》,鸠集妙要,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正,意义幽隐(《千金翼方》)”可见,孙思邈极其重视仲景要方,将其所见仲景方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之中,其可信度极高。

除泻心汤外,《备急千金要方?惊痫第三》云:“惊痫心气不定(一作足)”,也证实了古书传抄抑或版印,”足”与“定”二字极易变更,究其缘由,年代久远,腐蚀虫蛀,“定”字也就易为了“足”字。“定”字与“足”字仅仅一点之差,二者十分相像,“定”字将其宝盖头上一点去掉,极易看成“足”字,而“足”字本无一点,无中生有较难,故传抄时不易抄错。因此,按照逻辑推理,“定”字误抄为“足”字居多,而“足”字抄成“定”字较少。

3“心气不定”解

“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结束征战,消除暴乱,归家安生。远古男子为了觅食和战争,总是常常外出远行奔波,回归家园是身心踏实的歇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云:“定,安也。从宀,从正。”“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可见,定即安定,“心气不定”是指症状言,即心中烦而不安,并不是指泻心汤证病机而言。

日本古汉方派医家吉益东洞[10]认为:“泻心汤证即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由也;然《备急千金要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悸烦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吉益东洞所言可信,于理较通。

《辅行诀传承集》中谓:“小泻心汤治胸胁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又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辅行诀》刘祥之抄本)”。定者,安也。“心中跳动不安”其实是“心气不定”更细化的症状描述。更何况《辅行诀传承集》中载有大泻心汤主治“心中怔忡不定,烦乱不安,时或笑哭,胸膺痞满,心中澹澹大动,若车马惊,口舌生疮,面黄目赤,时吐衄血、下血者。”大泻心汤即小泻心汤加芍药、干姜、甘草而成,大泻心汤中含有小泻心汤,故能主小泻心汤之证。与小泻心汤证相似,大泻心汤证有“心中怔忡不定”“烦乱不安”“心中澹澹大动”“如车马惊”,这些都是“心气不定”更为细化的描述。笔者认为将“心气不定”理解为火热内盛,扰动心神所致心中悸烦不安甚则怔忡惊悸较为合理。

结语:从临床来看,泻心汤所治吐衄以实热证为宜。倘若是心气不足,再用泻心汤恐有不妥。“定”为“足”之讹,因形近而误已证据确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西汉?淳于意[11]治疗“涌疝”的火齐汤”即是此方。临床上,常有医家报道用泻心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2]、急性脑出血[13]、上消化道出血[14]等病。心属火,泻心汤其实是泻火汤,主上中下三焦及气分火热盛的全身各处出血之证。中医经典,年代久远,腐蚀虫蛀,多有误抄,对于常理难解之词句还应抱有怀疑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宜牵强解释为好。

参考文献

[1]刘新生.“心气不足”辨析[J].国医论坛,,(5):35-35.

[2]王尧.仲景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本旨[J].中医杂志,,(10):59.

[3]金匮方论衍义[M]..

[4]陈宝明.“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刍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5]肖培新.《金匮要略》校勘二则[J].河南中医,,(04):14.

[6]张大昌.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

[7]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02):26-29.

[8]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

[9]孙思邈医学全书[M]..

[10]药征及药征续编[M]..

[11]刘渡舟.漫谈三黄泻心汤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

[12]陈永灿.简易名方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王洪海,韩涛,段好磊.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04):-.

[14]徐国祥,丁文娟.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J].山东中医杂志,,(01):20-21.

吴羡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577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