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治则,是指怎样在辫证的基础上选用穴位和运用手法,综合儿科推治经验,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归经施治的治则
根据各类疾病的症状不同,病因各异,因此在临床上将一系列疾病的症状归属到某一经脉上加以治疗,这叫做归经施治。使用脏腑的分症归经治疗,先要辨其寒热虚实,然后采取清、补手法及配合适当穴位进行治疗,现将各类症状分归经脉如下:
咳嗽、流涕、气喘、痰鸣、发热等,归属肺经。
呕吐、腹泻、腹痛、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等,归属于脾经。
心悸、征忡、贫血、弄舌、高热昏迷、直视等,归属于心经。
抽搐、烦躁、气逆、胁痛、口苦等,归属于肝经。
腰痛、下肢萎软、小便赤涩、遗尿、盗汗等,归属于肾经。
又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所以治疗亦用表里兼治或论经施治。
发热概念:
体温异常升高或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
两周内为短期发热,两周上为长期发热。
临床分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发热。
年幼体弱患儿,易出现变证、兼证。
诊断要点
体温异常升高。
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者多为阴虚发热、体质虚弱,新生儿,甚至严重感染者。
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同时要注意与时行疾病丹痧水痘痄腮夏季热结核病乳蛾等鉴别。
治疗方法:
1.外感发热
解表宣肺,发散外邪
常例。推五经:主清肺经,次清心经,再清肝经,兼补脾经,稍补肾经。配穴:主推三关、配推六腑,推揉肺俞。
风寒者加揉二扇门,拿风池穴;风热者加大椎,推脊。若兼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丰隆;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调中法),揉运板门。
2.肺胃实热
清肃肺热,泻火通便
常例。推五经:主清肺经,次清心经,再清脾经,兼清肝经,稍补肾经。配穴:清大肠,清后溪,主推六腑,配推三关,水底捞明月、推天河水,推揉膻中(调中),揉中脘,推擦肺俞发红按肩井。
若高热不退,加推脊,打马过天河,掐大椎;兼见腹胀大便秘结,加推下七节,摩腹。
3.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
常例。推五经:主补肺经,再补肾经,兼补脾经,重清清心经,再清肝经。配穴:推后溪,主推六腑,配推三关,清天河水、按揉涌泉,揉按足三里,揉中脘(补中法),按揉内劳宫,捏脊,按肩井。
干咳加揉膻中、肺俞,若食纳差、消瘦揉中脘(补中法)。
注:推后24小时内一般可全部退热,但一般于当晚子时后2~3小时发热即可退除,如有余热未退者,次日再推1次。如系其他原因的高热,或发热日久不退者,均可按上列推法治之。若为5岁以上小孩,则手次可适当增多50~次。
注意事项:
推拿对小儿功能性发热、夏季热、外感发热疗效显著,而对其他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肺炎等,虽有退热作用,只能作为辅助治疗,需采用综合疗法。
对危及小儿生命的急性传染病,要早期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勿痛失治疗良机。
为加强退热作用,手法操作时,需配合使用凉水、乙醇、薄荷水等推拿介质。
注意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寒温适度,饮食有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