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如何调治?一起看看文章吧!
汗为人体阴液所化,藏于心,源于肾。汗出,是心阳鼓动,阳盛乘阴,迫使心液由肤腠而出的结果。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正常生理活动情况下,人体有时由于饮食辛热,运动和天气炎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偶尔或长时间的汗出,这时只须补充适当的水盐,是不会给人带来疾病的。
如果汗泄无度,使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并出现一些相应的全身症状,则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汗证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及黄汗等几种,主要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将杂病中有关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与证治加以探讨。至于伤寒的表实无汗,中风的表虚自汗,不在此限。
1自汗和盗汗的病因病机
自汗、盗汗,实为临床杂病中所常见的一种病证,常和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诸症并见。亦常出现在虚劳、痨瘵、失血证、妇人产后血虚等病的发病过程中。
有关本病的病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来自天地间的火热之气;
②七情内伤郁积之火;
③房事不节,劳倦过度,伤阴损阳;
④伤之饮食不节和嗜食酒醴辛辣;
⑤过服或误用辛发散药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伤阴,阳无所附;
可见自汗、盗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张景岳说:“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以饮食之火……劳倦……酒色……,皆令人自汗。”
在病机上,景岳认为:“自汗属卫气不固”、“盗汗属阳气亢盛”、“如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
由此可见,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
2自汗、盗汗发病的有关脏腑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是以自汗、盗汗一症,多为心肾之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张志聪解释说:“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见血汗同出一源。
《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汗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寝汗出憎风”。说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关系到心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缓甚为多汗。《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由此可见,自汗的形成与肺气之强弱、卫气之盛衰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还提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这说明自汗、盗汗的发病,直接关系到心、肾,同时和肺、脾(胃)等脏腑,以及卫气有关。
3自汗、盗汗的辨证和治法
自汗和盗汗,临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昼发汗出(炎热酷暑除外)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如寐则汗出,寤则汗收者(婴儿除外),为盗汗。
在辨证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珮琴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张景岳则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前人之论,虽各执一见,但总以全面辨证为凭。
有关自汗、盗汗的治疗问题,前人论述很多,一般均认为,阳虚治宜补阳,卫弱者,兼以实表;阴虚治宜滋阴,热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脏腑虚实来辨证治疗,主张“肺虚者益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则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亦属至论。
现将自汗、盗汗的辨证施治规律总结于下。
1按表里、阴阳辨证论治寤时汗出
动则益甚
自汗
表阳虚—恶风,周身酸楚—益气实表—黄芪建中汤加浮小麦
里阳虚—恶寒,身重,无热—温里敛汗—参附汤、术附汤
表里气血俱虚—汗出不已,肢重体倦—温里益气实表—芪附汤加人参
肺胃热甚—濈然汗出,身热口渴,烦躁—清里泄热—白虎汤
寐则汗出
寤则汗止
盗汗
阴虚火旺—口干,潮热,咽痛,便结—养阴清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阴阳两虚—心悸失眠,气短神疲,肢冷—助阴扶阳,气血双补—人参养荣汤加减
2按发病脏腑辨证论治五脏
脉证
治法
方药
心
阴虚
盗汗,心悸,怔忡,失眠,烦热,劳心则甚,脉细弱
养心宁神
天王补心丹
阳虚
自汗,有时怔忡,脉虚舌淡,少苔
益气扶阳
保元汤加浮小麦
肾
阴虚
腰痛,腰膝无力,寐则汗出,骨蒸内热,头昏,耳鸣
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去芩连加五味、龟板等
阳虚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恶寒,面色晄白,阳痿,多尿
温肾壮阳
桂附八味丸加人参、鹿茸
肺
阴虚
咳嗽、咽干、痰中带血,盗汗,脉细数
益肺养阴
百合固金汤或月华丸
气虚
汗出,洒浙恶寒,声低气短,少气懒言,咳嗽
益气固表
黄芪六一汤加人参、麻黄根
肝
阴虚
头昏目眩,梦遗,盗汗
柔肝潜阳
七宝美髯丹加减
阳虚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黄青灰,自不欲视,筋骨懈怠
补脾养肝
黄芪建中汤去生姜加当归、桂心
脾
阴虚
手足肌肤热,善饥,大便干结,汗多,遇劳则甚
滋补脾肺
生脉散加山药、玉竹、莲米、大枣
阳虚
四肢倦怠,神疲,少气懒言,便溏,自汗
温补脾肾
术附汤加炒干姜、煅龙骨
3脏腑用药阴虚
心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当归等
肾
可重用:熟地、龟板、黑大豆等
肝
可重用:白芍、乌梅、酸枣仁、牡蛎、五味子等
肺
可重用:阿胶、五味子、沙参、麦冬等
脾
可重用:玉竹、山药等
阳虚
心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肾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苁蓉
肝
可重用:龙骨、山萸肉等
肺
可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
脾
可重用:白术、大枣、扁豆、茯苓等
总之,自汗、盗汗之症,重在识别阴阳,分清虚实,治阳虚以益气实表为要,治阴虚则以养阴护津为主,日久出现阴阳两虚者,则当阴阳双补。
若虚实夹杂者,又当辨证而治,如阴虚热盛汗出者,可选当归六黄汤治之。我认为这些法则是临床上所必须掌握的。
4病案举隅
病例一:
刘××,男,35岁,年11月8日初诊。
主症:盗汗一年余。
病史:一年前开始出现盗汗之症,伴咳嗽,痰中带血,近来盗汗加重,甚则寐后汗出如洗,湿透衣被,伴头昏,心悸,耳鸣,遗精之症。
诊察:形瘦颧赤,脉细而数,舌红少津。证属阴虚盗汗。
治法:滋养肺肾,益津敛汗。
方药:熟地15克,炙龟板30克,五味子6克,麦冬6克,沙参15克,金樱子15克,芡实15克,女贞子15克,杏仁12克,炙麻黄根6克,煅龙骨6克
上方服三剂而汗止,再进三剂遗精亦止,诸症减轻。嘱继服养阴之剂善后。
病例二:
李××,女,12岁,年5月15日初诊。
主症:自汗出一周。
病史:十天前发烧,经治疗后烧退而汗出不止,动则益甚,饮热汤亦然,伴短气,纳呆,肢冷。
诊察:面黄消瘦,脉极无力,舌苔薄白。证属阳虚自汗。
治法:扶脾助阳,益气敛汗。
方药:党参9克,炙黄芪9克,制附片6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杏仁6克,炒二芽各9克,紫菀4.5克,神曲3克,炙麻黄根4.5克。二剂。
服上方后,汗出大减,继服四剂,而汗止。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
按语:
1.根据自己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体验,总的来说,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一般是不难辨别的。
2.对自汗、盗汗的治疗,只要我们认真辨别其为阴虚还是阳虚,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脏腑,探本求治,往往能收到预期效果。
3.盗汗之症以阴虚为常见,因此,在治疗时除以益阴药物为主之外,可以适当配伍一些收涩敛汗之品。
古谓麻黄根能用于治自汗,而张景岳也主张用于治盗汗。个人临床体会,对本病若加用麻黄根,往往收效良好。但麻黄根性温,阳虚甚者当慎用。
注:本文选摘自《医林漫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12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阿怡()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