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是热伤气阴所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乏力或体重减轻为典型表现的病证。
其发病与体质因素以及饮食肥甘、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因素有关。久病络脉瘀结,可继发胸痹心痛、中风偏瘫、水肿关格、视瞻昏渺、痿痹脱疽等多种病证。
早在宋代朱瑞章《卫生家宝》则首先指出消渴病可变生“脱痈”。祝谌予教授则主张分型辨证,并创活血化瘀治法。吕仁和教授在继承《内经》基础上,则主张分期分型辨证,提出了消渴病继发病证络脉“微型癥瘕”形成病机,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针对消渴病血脉瘀阻证,表现为胸闷心痛、偏身麻木,甚至偏瘫,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妇女月经不调,经血有血块,口唇色暗,舌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当活血化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桃核承气汤、大黄蛰虫丸等方。而消渴病久病血瘀,则多为络脉病变,热伤气阴,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基础上,热结、气滞、痰湿、血瘀等诸多病理产物,互相胶结,常导致络脉瘀结,成为多种继发病证发病的基础。心脉瘀阻,即为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风痰瘀血,痹阻脑络,即为中风眩晕;肾络瘀结,“微型癥瘕”形成,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即可见水肿、胀满或生关格危候;肝肾亏虚,目络瘀结,加以肝火上炎,灼伤目络,即可成视瞻昏渺。
肢体络脉痹阻,气血不能布达于四肢,即可血痹、痿、厥,甚至发生脱疽之变。治疗在强调益气扶正基础上,应该重视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可酌加水蛭、土鳖虫、地龙、僵蚕、炮山甲以及鬼箭羽、鸡血藤、海藻、牡蛎等。
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独具优势。
门诊实录
失眠、便秘、腰酸腿软等虽不是大病,也不可小觑!
科普
慢性肾衰患者控制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需要注意什么?
铿锵中医行:中医学术,凸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