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
每个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都不尽相同,即使周期相对正常的女性有时偶尔也会出现提前或延后几天的误差,对此大不必过于紧张。临床医学上,将正常育龄女性的月经周期设定为21~45天,应该说在这个范围内的周期都属于正常的。月经周期提早7天以上称为先期,月经周期尚准而量明显增多为月经过多。月经先期与量多常常同时出现。患者除了先期与量多外,如再伴见经色淡红、质量稀薄、精神疲乏、腰脚酸软、心慌头昏等症,大致是体弱虚证,可采用补气益肾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伴见经色紫红夹血块、口干喜冷饮、心烦容易动怒等症状,大致是血热实证,可采用凉血清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什么会导致月经提前
1、气虚:气虚也可能成为月经提前的原因。饮食失节或劳累过度的人最易损伤脾气。脾是血的“管理者”,“管理者”孱弱,“被管理者”难免乘机“兴风做浪”,导致月经提前来潮。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
气虚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2、血热:血热是月经提前的主要原因。素体阳气盛,或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和补品,或情志抑郁,或久病失血较多的人,都容易血热。血得热则枉行,流速也加快,以致经期提前。《丹溪心法》说:“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血热又有实热、虚热,肝郁化热之别。
血热并不是指血液温度高,而是内生火热,血行加快或血行力量过大,易使体内毒素上升的一种现象。中医认为,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疾,甚至会伤害脉络、耗损阴气。如果有下面这些问题,那么你的血可能已经开始“热”了。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个性急躁,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女性经期会提前7天以上,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引起血热有四种原因。1.跟遗传有关系。2.身体一向强健,体内阳气旺盛,又偏爱吃辛辣刺激助长阳气的食物。3.情绪激动或抑郁,在体内化为火气,加热血液。4.长时间在非常热的环境中工作,或是在炎热的季节,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补充水分,久渴,失水。血热的最好方法就是“凉血”。食疗方法:中医认为,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丝瓜、鲜芦笋、螃蟹、鸭肉也是凉血之物。中药滋补:一般多喝点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时可加点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绿豆汤,也可用凉血药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药6克,煎水喝。日常调养:不宜做日光浴,血热的人本来就阳气盛,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吸收阳气,等于雪上加霜。要做温和运动,例如瑜伽,静态运动有利于调节体内血运,抚平情绪波动。保证在黄金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的睡眠,给皮肤一个修复、调整的时间,它才能在白天展现最好的状态。皮肤护理:血热者主要的美容问题是皮肤油腻潮红、易生痤疮,最好用清爽型的清洁护肤品。
导致月经推迟的原因
1、怀孕:如果发生妊娠,月经便停止。到了月经该来的日子,往往不能来潮,而且出现小便次数增多、食欲改变、呕吐、恶心等症状。育龄期的妇女如果出现月经推迟的情况,应该注意是不是怀孕了。
2、卵巢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早衰也会导致月经推迟,应用及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尽快进行治疗。
3、常见的慢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常常因营养缺乏也会导致月经推迟。
4、服用避孕药:服用避孕药突然停药,尤其是口服长效避孕药,会出现月经紊乱。
5、过度减肥:许多女性为了控制体重,服用一些减肥药物或者过度节食,从而导致月经推迟。这种情况如果时间短暂可以自然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但对于时间较长者,往往需要进行药物调理才可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6、外科手术创伤:宫腔手术、人流手术等引起宫颈粘连而致经血瘀留,从而使月经错后。
7、精神原因:精神过度紧张,悲愤、忧伤、气恼、失恋等异常情绪,往往会导致月经推迟。这种情况往往会乳房胀疼、心烦意乱、郁闷不舒,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有时月经一直推迟,可以服用中药进行辨证调理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辨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
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三阴交、气海、隐白)
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停经后喝四物汤三天)
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四物汤等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痛经:这说明体内有湿寒,原因之一,从母体继承来的。就是所谓的遗传。原因之二,来例假时不注意,穿的单薄,或是吃凉东西。这时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发展成为子宫肌瘤或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这个有两个原因,一是寒,二是气。寒是体内的寒积让每月的子宫膜不能完全脱落,久之在子宫壁上形成的瘀积形成瘤。气则是因为爱生气引起的。经常出现在壁内或是壁上的气结。子宫内膜异位:这个是因为寒入侵的时间过久。一般手术的效果一般。因为他还会复发,只有把寒排出才是去根之效。这个症状其实也是比较危险的女性疾病。这是唯一能引起死亡的妇科病,一定要注意。盆腔炎:在中医来讲,所有的盆腔炎都是因为体内的湿寒引起的,像这种情况一定要驱寒。就是在补气血的基础上驱寒。这才是根本保健方案。
输卵管不通:这情况一般是因为之前有过流产经历的,或是由于肝部代谢功能减弱引起的卵泡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的。以保健肝肾清瘀为主。
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这个是因为肝肾亏虚再加生气引起的,第一是肝肾亏虚引起的,肝部代谢功能减弱。每月的卵泡不能完全排出。在那里形成瘀积,再加生气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以保健肝肾清瘀为主。宫颈纳囊、宫颈息肉: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女性之前有过性经验,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性生活了。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恢复正常有规律的性生活一般情况下即可缓解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其他个别现角。就是因为代谢问题出现的,这种情况下以化瘀为主。
宫血:一直来例假不停,在中医中这叫崩落象。是指女同志非周期性子宫出血,这种情况来势有点急,出血比较多,如果大量出血则叫“崩”。如果出血量比较少的,但是总是来不晚,托拉很多天的,则叫“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是原因是相同的,一般是肺气弱引起的,气不固血,脾弱则是另一个原因。像这种情况发病时,一定先用艾条来灸穴位。一是三阴交,二是足三里,三是气海,一般每个穴位灸十分钟即可。然后再做保健。
阴道炎、宫颈糜烂:一般情况下是因为气血亏虚引起的细菌入侵,换句话说就是免疫力低下,不能起到自洁功能。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宫颈糜烂其实就是宫颈癌的前期,所以一定要好好调理。像这种情况就是增加气血,人体是气血双行,增加气血的运行,才能提高免疫力。乳腺增生:乳房与子宫为一个条性腺,子宫出问题会来到胸部,更会让面部暗陈,长斑、长痘。子宫是根,胸是叶,脸蛋是花朵,要想漂亮,根一定要健康。习惯性流产、胎停:像这类的问题,一般是由于气血两亏引起的,气血亏虚,再加孩子着床的问题,根本养份达不到,就是气血供不到孩子来生长,就会出现胎停,或是流产现象。
关于减肥
?上身胖:是我们的脾胃不好造成的肥胖。?大脚胖:是我们的肝胆不好,尤其要通胆经。?胳膊粗:是我们的心肺功能弱,心经,大肠经不通导致胳膊肥胖。?后背肥胖:是我们的膀胱经不通导致后背肉厚,月经普遍不好。?腹部脂肪堆积:主要是肾阳虚,女的同时有宫寒。
常用养生方
一、提升胃气“开胃汤”
生北山楂果四两、广木香二两熬的汤。喝此“开胃汤”能增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二、健脾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三、补血圣方四物汤
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8g。用法:水煎服。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药,被誉为“妇科第一方”是补血方剂之首。月经结束后喝三天
四、八珍汤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8克,熟地15克,人参3克,炒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红枣2颗,生姜3片(一个人份量).备注:如果湿热重的要先清湿热,感冒,高血压,月经期,孕妇都不适合吃
《丹溪心法》卷四。益气补血。有补血.活血.滋润肌肤的作用,还能调理女性月经失调及经痛。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五、益肾元气茶
制何首乌五克,生地五克,枸杞子五克,黄芪三克,菊花三克,再放上大枣三粒,再放一点点冰糖,多放点水煮开,把这个当茶喝是非常好的,能够益肾养元气的茶。
制何首乌能够平补肝肾;枸杞子、生地能够补肾滋阴;黄芪健脾益气;菊花能够清热;大枣能够健脾、调和五脏。这个茶长喝都不会上火,不腻不燥,可以经常喝。
六、黄花合欢汤:
黄花菜25G、合欢花10G,加水煮半个小时,睡前一小时加蜂蜜喝,能治疗健忘、失眠,舒解郁闷之气。黄花菜又叫“萱草”,“萱草解忘忧”,这个萱草(黄花菜)是能够消除心中的郁闷之气的。
七、艾灸上火流鼻血方
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
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
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
上火上焦表现得严重,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可以用克绿豆,先用毫升温水泡半天,然后用泡过的水小火煮绿豆1个小时,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绿豆都已经开花了,说明绿豆的有效成分都在汤里面了,也就可以盛出来喝了。
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阴瑜伽),拉通全身经脉,避免淤滞;
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艾灸后呈现所谓的“上火”:如发热,高烧,口干舌燥,便秘便结,眼屎多,黄鼻涕,黄痰,早晨精力亢奋,心烦不安夜不能眠,鼻腔发干或流鼻血,血压降低,脾气火暴,皮肤发痒疹等相似“上火”的景象.虽说不扫除有真是热性体质而呈现此景象的,不过极少遇见;更多的人呈现这种景象其实是艾灸补充阳气后,与体内病邪停止正邪相争的体现,即是当初很多人所说的恶化发应。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体质
1、上热下寒中气虚(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2、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