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炙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1.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
橘红半夏赤茯苓天南星枳实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二盏,去滓,食后温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2.涤痰汤(《奇效良方》)
南星姜制半夏枳实麸炒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3.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以上三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天南星、枳实而成。天南星增半夏燥湿化痰之力,枳实助橘红理气化痰之功,故燥湿化痰行气之力较二陈汤为著,主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涤痰汤又在导痰汤基础上加石菖蒲、竹茹、人参、甘草,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常用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金水六君煎是二陈汤去乌梅,加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肺肾并调,金水相生,故适用于年迈者肺肾阴虚、湿痰内盛之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皮半夏枳实竹茹甘草炙茯苓
温胆夏茹枳陈助,益以苓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臣以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
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茯苓丸(治痰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茯苓枳壳麸炒半夏风化朴硝
指迷茯苓全生方,枳壳半夏芒硝姜。
痰伏中脘流经络,燥湿行气并软坚。
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生姜汤下。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
两臂酸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则麻木酸痛、活动受限,甚则抽掣或浮肿。此种臂痛,切不可误以风湿论治,当从祛痰立法。
本方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成,较二陈汤少橘红、甘草、乌梅,多枳壳、风化朴硝。二方燥湿行气之力相近,而软坚消痰之力则以本方为优,原治中脘伏痰上行攻臂之疼痛,临证对咳痰稠粘不爽、胸脘满闷,以及眩晕、梅核气等由顽痰所致者,亦可酌情用之。
本方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证。临床应用以两臂酸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
两臂酸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入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手臂抽掣者,可酌加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用治咳痰稠粘,可酌加海浮石、瓜蒌等以润燥化痰。
凡属风湿臂痛者忌用。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陈皮制半夏茯苓
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
胆南星黄芩酒炒瓜蒌仁
清气化痰胆星萎,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痰热咳气服之瘳。
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痰热咳嗽。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
诸药合用,化痰与清热、理气并进,俾气顺则火降,火清则痰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悉除。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滚痰丸(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泻火逐痰功效彰。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
泻火逐痰。
实热老痰证。
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本方主治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多种怪证。若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乱心神,则为惊悸怔忡、不寐怪梦;内壅于肺,则咳嗽痰稠;阻塞气机,则胸脘痞闷;痰火上蒙,清阳不升,则发眩晕耳鸣;痰火胶结,无下行之路,故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者,为实火顽痰佐证。治当降火逐痰。
本方为治疗实热老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为辨证耍点。
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病势之缓急以及药后反应而增减药量:急重病,每服9~12g;慢性病,每服6~9g,均临卧服。次夜剂量根据腹泻次数及症状缓解程度而进行调整。本方虽药力峻猛,但药后除有腹泻外,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出现咽喉稠涎而壅塞不利者,乃药力相攻,痰气上泛之象,不必惊慌,少顷自安。一般次日早晨当有大便,其余几次泻下痰片粘液,此为顽痰浊垢自肠道而下之象。
因本方药力峻猛,体虚之人及孕妇均不可轻用,以免损伤正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