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收听
什么是气郁体质:
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依靠气。人体的气,除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以及饮食营养相关以外,且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具体体现。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便形成"气郁"。中医认为,气郁多由忧郁烦闷、心情不舒畅所致。长期气郁会导致血循环不畅,严重影响健康。六郁之先论:
*七情所伤,气郁为先。《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郁为六郁之始。肝气既郁,疏泄不利,气机郁结,则可导致其它五郁。
*气郁及血,则为血郁。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故为血之帅。今气既郁滞,则不能帅血畅行,是以血郁。
*气郁不能化湿,则成湿郁。湿非人身素有之物,每因气化失司,而停滞于内。气机郁结,气化不利,或肝郁乘脾,脾运不健,水湿不得正化,停聚而生湿。湿聚发为湿郁。
*气郁化热,热郁即成。气属阳,其体热。气郁不解,久郁易从热化,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则成火郁。而痰、湿、食、血、诸郁,亦常壅而化热,故热郁常先在诸郁基础上形成。
*气郁纳化失常,食滞内停,发为食郁。饮食纳而能化,全赖气的推动。纳化失职,其司在胃,其用在气,其助在肝。肝气郁结,疏泄不利,逆而犯胃,以致胃气失于和降,纳化失职,纳而不化,饮食积滞,而成食郁。
*总之,诸郁以气郁为始,而诸郁必兼气郁。
气郁临床证型及治疗
*气郁脘痛:气机郁滞所致胃脘痛。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又称肝胃气痛。证见胃脘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吐酸等。治宜疏肝和胃。
*气郁胁痛: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胁痛。
*气郁眩晕:又称气晕。证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
*气郁头痛: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证见头痛,头目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
*气郁怔忡:“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气生痰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营,解郁化痰。
*气郁吐血:气机郁滞所致吐血。证见恶风寒,面色晦滞,口苦口酸,恶心喜呕,脉涩。治以舒郁为主。
*气郁血崩:属血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伤肝,气乱血动,血液妄行,致成崩漏。症见突然阴道下血量多,色紫红有块,烦躁易怒,胸胁不舒。治宜止血以治标。
*气郁痰滞:气郁痰凝,阻滞胸咽。症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舌脉:苔白腻,脉弦滑。治宜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常用药: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气郁化火:气郁日久,化火薰灼,横逆犯胃。
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肝气郁结不孕:不孕症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摄精成孕。临床见情志抑郁,经量少而延期,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等,治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心神失养:情志所伤,脏躁失养,心神惑乱。症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脉:舌质淡,脉弦。治宜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常用药: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
*心脾两虚:情志所伤,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症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气醒脾。
*心肾阴虚
情志所伤,化源不足,阴精亏虚。症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心肾。
常用药:地黄、淮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滋心肾;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丹皮凉血清热。
运动起居:
*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
精神调养:
*学会发泄,勿敏感多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气郁体质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应多到社会上跟朋友,跟家人去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
—THEEND—
财富自由青年创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