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脾汤的理论渊源:
1.古代研究:本方原载于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但无当归、远志。由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酸枣仁、茯苓、木香、炙甘草组成。至明·薛己在《内科摘要》中补入此二药,沿用至今。其适用范围随后世医家临证实践而不断扩充。《济生方》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下血证。明·薛己在《内科摘要》中增补治疗惊悸、盗汗、嗜卧、食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至清《医宗金鉴》则又增虚劳烦热,时时恍惚……经断复来,痘色灰白陷下等。
2.当代研究:现代应用的归脾汤出自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增加了当归、远志养血宁神之效。方中黄芪、龙眼肉为君药,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养心,助龙眼肉养血安神,为臣药;酸枣仁、远志、茯苓(多用茯神)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酌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3.功效及主要症状:
3.1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与脾不统血证。
3.1.1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1.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二、归脾汤的组成方药及加减变化:
1.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各18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9g),甘草炙,二钱半(6g),当归一钱(3g),远志蜜炙,一钱(3g)。
2.上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5.本证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日耗所致。心脾气血暗耗,神无所主,意无所藏,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脾虚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气血衰少,而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血亏虚,虚阳外浮,亦可见盗汗虚热;脾主统血,脾虚如不能摄血,则表现为各种出血症。治宜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兼施。
6.方中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二药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均为臣药。佐以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更佐理气醒脾之木香,与诸补气养血药相伍,可使其补而不滞。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症自除。
7.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8.本方为补益心脾之常用方。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或便血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均有补脾益气之功,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但补中益气汤配伍升阳举陷之品,重在补气,且能升阳,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归脾汤则配伍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养心脾,益气生血,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安及脾不统血之失血证。
10.
夫心为生血之脏而藏神,劳即气散,阳气外张,而神不宁,故用枣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静以宁之,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思则脾气结,故用木香行气滞、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宫除道。然后参、芪、术、草、龙眼等大队补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继之以当归,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也。(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一)
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三、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月血来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叠见,日以益甚,脉来弦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立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四、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修仙帮简介:我们团队专注于传播中医经典学术思想,分享中医学基本知识和中医临证医案经验,传递与之契合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传播中医学正能量!我们的宗旨是链接中医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与中医结缘,您可以健康永驻;让世界、生活因中医而美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