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赤脚民医讲汤液经法5大小泻心汤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

本文是“赤脚民医”在“大汉医魂群”中的讲话,介绍了经方的一种思路,供大家学习品味,也欢迎大家留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赤脚名医讲汤液经法-1-小泻肝汤

赤脚民医讲汤液经法--大泻肝汤

赤脚民医讲汤液经法-3-小补肝汤

赤脚民医讲汤液经法-4-大补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5讲:大小泻心汤

讲于大汉医魂

赤脚民医()0:01:45

各位同修,晚上好。今天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汤液经法。

赤脚民医()0:0:47

因为以前在讲肝脏病方时已将基础法则讲完了。所以,以后的方子就不再细讲了,只讲一下方证或主证就可以了。

小泻心汤1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这个小泻心汤的结构,是二苦一咸,二苦以泻心,一咸以补心,补少泻多,是名泻心汤。

主病者谓之君,此方以龙胆草为君,所主病,都是龙胆草证。栀子为之臣,戎盐为使,无佐药。

病在胸膈以上,有向上之势,用吐法。但是,并不是一概是凡在上者都用一个方子来吐。经方里面好就好在同一个吐法,也依见证不同,而用药也不同,仍然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本方就体现出龙胆草证,才施用此方,主要是胸膈间痰与热互结所致之病。

若是胸中有寒,痰饮结于胸膈,则用瓜蒂散吐之。

如果是风痰,则用金匮的黎芦甘草汤。黎芦的量一般在10到15克,甘草用5至10克。这样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有兼证,则随证加减。所以涌吐剂,并不是一个瓜蒂散一吐了之,就包治一切应吐之病了。

黎芦有毒,用之要小心。但是,也有服大量的。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里就有一则故事。

一个妇人自小的时候就患痫病,后来几天就发作一次。

一年闹饥荒,百姓大饥。

妇见有植物如葱样,采而蒸食之。大吐,三日,此后痫病不再作。

这次服食的量是不少的。以此旧案做为用此方时的参考。

大泻心汤就体现了随证加味的特点。大是广大之义,并非只是大小之义。广大,就是推广应用的意思。通过随证加减,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大泻心汤1

憹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

心中懊恼,是豉证,所以加了豆豉。这个加味只是示例,其它皆仿此。

切不可把经方当做是一个固定的死公式,到处套用,不知变化。

经法才是根本的东西。经方是经法的运用。经法是规矩,经方是方圆。依规矩而成方圆。

临床处方要依经法之规矩,则方圆自在其中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讲药证,引用本草经的内容不多。

这是因为,经法经方里面用药,是药之用;本草经是讲药之体。二者是体和用的关系。体有一本,用有万殊。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静为体,以动为用。

照搬本草经来解释经方,那样只能是把本来很具体的药证解释得更加抽象,更加虚玄了,容易滑向神秘主义的泥潭。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这两张方子是泻心包的,有的版本认为是泻心的。前面的是泻心包的。我们不去讨论这上问题,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zl/7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