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养生论(三十四)糖尿病并发症
一、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终生与药物相伴,依然无法阻止糖尿病并发症发作。糖尿病并发症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并发症如定时炸弹随时爆炸!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神经病变、心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截肢、失明,甚至丧失生命的高达数百万。糖尿病对人的伤害,不在于高血糖,而在于遍及全身的血管受损导致的并发症。心、脑、下肢血管受伤导致大血管并发症,肾病、眼底病变和神经病变被称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三联征。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至少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发生药物治疗难逆转。
糖尿病并发症常见的有:
1、肠胃功能紊乱(大便干稀不定等);
2、眼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及脱落、白内障等);
3、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失眠等);
4、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跳过速等);
5、肾病(尿蛋白、肾炎、肾衰、尿毒症、骨病等);
6、神经末梢病变(手脚麻木、发凉、神经疼、关节疼等);
7、糖尿病足(下肢溃疡、坏疽等)。
二、糖尿病并发症病因
由于糖尿病人饮食总能量超标及构成营养成分不合理,导致蛋白不足、脂肪代谢更频繁与亢进、心脑血管等疾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对应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根据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急缓及病理差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因。
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发病主要由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因。
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因,包括:
1)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
2)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
3)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三、糖尿病并发症状
1、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眼部微血管并发症中危害性高,导致失明。早期视网膜病变先兆不明显,医院进行一次眼底网膜检查;若糖尿病患发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最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成为发达国家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3期:早期为视网膜静脉均匀扩张与不均匀收缩,出现微血管血管瘤;中期为视网膜静脉有渗出物、出血、水肿;晚期为视网膜增殖性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在血糖没控制好的青少年糖尿病
当出现下列症状时尽快院到医治疗:
1)视力减退,特别是夜间视力下降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
2)视物模糊、有闪光感,看东西出现重影;
3)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阻;
4)眼前有块状阴影漂浮;
5)视野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
2、糖尿病肾脏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病因。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为47.66%,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糖尿病肾病由2型糖尿病引起,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糖尿病病程超5年以上,需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尿病至少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3、糖尿病足并发症。
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并发神经、血管病变所引起下肢病变的总称,早期感觉袜套样,先损肢体远端,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等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使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损。后期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关节病等。以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疼痛、溃烂及坏疽为特征。治疗难度次于糖尿病肾病,如有肢端严重感染及坏疽的需高位截肢才能保全生命。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较明显。如:
1)趾甲变形、增厚,足部冷凉、浮肿、麻疼;
2)双脚感觉踩棉絮;
3)走时间稍长会有下肢疼痛等。
4、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
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为70%,无症状脑梗死占74%,无症状脑出血约占26%。糖尿病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
心脏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患死亡的首要因素。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是发病因素。早期症状如:
1)头痛、头昏、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症状;
2)胸闷憋气、活动后心慌、出汗、胸痛;
3)智力下降、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失语、口角歪斜、偏侧肢体功能障碍;
4)小腿、足部发凉、软弱,间歇性跛行,痉挛性疼痛。
5、糖尿病并发口腔病。
影响进食、睡眠等日常生活。
6、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四肢末端及躯干部麻木、疼痛、异样感,严重时肌肉萎缩。超过50%糖尿病患有此症状,早期感觉先肢体远端,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温度觉、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损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老茧易破碎和开裂。表现为烧灼样疼痛、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感觉过敏和麻木,常在夜间加重,足部和手部似戴袜子手套感。后期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关节病等。早期症状如:
①温度觉异常;
②振动觉异常;
③膝反射消失;
④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⑤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糖尿病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功能失调,出现顽固性、间歇性腹泻与便秘,发作时间可几天至几周;间歇期可数周至数月,腹泻昼夜发生,每日少的数次,多的数十次,大便不成形、稀糊状便或水样便,起病隐匿、病程长,病因复杂。
四、糖尿病并发症预防
1、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情绪稳定。低盐和低脂合理规律饮食,避免过度精神紧张,适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根据个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3、服用适当的维生素、抗氧化剂、血管活性药物、抗栓药物。
4、控制危险因素,对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进行预防和处理。定期进行眼底、心电图、肾脏及神经系统、足部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
五、糖尿病并发症中医调治
1、辨证论治。
1)痰浊中阻:宜燥湿祛痰。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痰热内扰:宜清热化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3)气虚痰阻络:宜益气化痰,活血通络。
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
2、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明显提高视力。
1)阴虚燥热型: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
方剂:玉女煎等。
功效:滋阴清热。
2)瘀血阻络型:眼底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玻璃体出血。
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味等。
功效:凉血活血。
3)肾阴亏虚型:膝酸软、眼底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等。
方剂: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功效:滋阴补肾。
3、糖尿病并发肾病: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补肾、化瘀通络、调补阴阳、通腑泻浊等,使尿白蛋白明显减少,肾功能明显改善,延缓糖尿病肾病肾衰进程。
1)方剂: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方等。
功效:利湿化瘀、解毒通络。
2)方剂:熟地、山茱萸、丹参、田七、桃仁、水蛭、地龙、桂枝、附子、黄芪、黄芩、大黄、益母草、萆薢。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活血益气,补肾利水。
脾胃虚弱、腹胀、纳呆,便溏。加党参、白术、怀山药、陈皮;
眩晕严重加杞子、川芎、天麻;
腰膝酸软、无力加怀牛膝、杜仲、桑寄生;
血虚加当归、大枣、鹿角胶(另炖);
小便少、水肿严重加白茅根、海金沙、车前草。
4、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
1)阴虚瘀阻:宜育阴熄风,化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
方用:育阴通络汤;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等。
2)风痰瘀痹:宜化痰熄风,活血通络。
方用:化痰通络汤等。
3)痰热腑实:宜通腑化痰,涤痰化湿,开窍醒神。
方用:通腑化痰汤加减;涤痰汤加减等。
5、糖尿病并发足病:
1)活血化瘀:活血通脉片;活血止痛胶囊等。适用缺血性糖尿病足。
2)补肾活血:筋脉通等。适用肾虚血瘀糖尿病足。
3)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等。适用治疗肾阳虚引起肢体冷糖尿病足。
4)清热解毒:连翘败毒丸;栀子金花丸等。适用热毒内蕴、湿热阻滞糖尿病足。
6、糖尿病并发心脏病:
1)痰湿痹阻:宜化痰除湿、宽胸开痹。
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味;二陈丸等。
2)痰热痹阻:宜化痰清热、宽胸开痹。
方用:小陷胸汤加味;配合丹参滴丸等。
3)气滞血瘀:宜理气活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血府逐瘀胶囊、颗粒等。
4)气虚痰阻、气滞血瘀:宜益气化痰,顺气活血。
方用:六君子汤、温胆汤;配合补中益气丸、参芍片等。
5)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宜益气养阴、理气活血,
方用:生脉散、香苏散、丹参饮;配合生脉胶囊、天王补心丹等。
6)阴阳俱虚,血瘀饮停:宜滋阴助阳,化饮活血。
方用:苓桂术甘汤;配合五苓片、丹参片等。
7、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经脉痹阻,气血不畅。中药口服、外洗并配合穴位按摩,使下肢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功效:益气和营、温经通痹。
1)肾虚血瘀:补肾活血。金匮肾气丸加减等。
2)气血亏虚:调补气血,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碱等。
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通络,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等。
4)肝肾亏虚:补肝益肾、宣痹和络,虎潜丸加减等。
5)湿热阻络:清热利湿活血,加味二妙散加减等。
配合针灸穴位: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配穴:下肢麻木疼痛加承山、承筋、委中、阳陵泉等穴,
上肢麻木疼痛加曲池、手三里等穴。
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8、糖尿病并发胃肠病:食欲减退、胀满、恶心、呃逆、腹泻、便秘等,中虚不运,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方剂:半夏泻心汤、麻子仁丸、,桃核承气汤等。
功效: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润燥通便;清燥热、化瘀结。
9、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
正气不足,风湿热毒浸淫,或脾失健运,营血不足,湿毒滞留,瘀血内阻,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发。
1)除湿止痒:皮肤瘙痒或脱屑、伴身倦乏、,纳呆腹胀、口淡无味。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祛风止痒: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呈游走性、或头痛、恶寒发热、大便溏、睡眠欠佳。用银翘散加减。
3)搜风止痒:皮肤瘙痒日久、皮肤干燥、肥厚皲裂、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眩晕耳鸣、健忘心痛、记忆力下降等。用酸枣仁汤加味,
4)养阴止痒:皮肤奇痒难忍、遇热加重、干燥脱屑、色素沉着、血痂或皲裂。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失眠盗汗,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大便秘结等。用玉女煎加减。
.10、按摩、针灸、外敷治疗。
1)糖尿病并发眼干涩胀痛。
针灸穴位:A、睛明、四白、印堂、厉兑和眼明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10-20分钟左右即可;
B、攒竹、鱼腰、丝竹空等穴刺血治疗。
2)糖尿病冼东妹口腔溃疡。
细辛外敷:将细辛碾成沫,用酒或醋调好睡前外敷肚脐,1~3天即可。(若有局部皮肤瘙痒发红或起疱等不适,立即停用。)
3)糖尿病并发慢性咽炎。
按摩外敷:轻捏双侧列缺穴,咽痛咽痒用肤疾宁、六神丸贴双侧列缺穴和6、7胸椎肩胛骨内侧,每处用六神丸三丸,如有局部皮肤过敏或起疱者,停用肤疾宁改用创可帖外敷。
4)糖尿病并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穴位:按压中脘、天枢和气海等穴位,按压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有股热气往下走,是否感觉热气到足趾尖,边按边热灸。
11、中药洗漱。
1)药浴
方剂:透骨草、川椒、木瓜、赤芍、苏木、桂枝、红花、白芷知、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川芎、加水毫升入瓷盆中煮沸,先熏患处30分钟再浸泡,每日1-2次。
适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的手足疼痛、麻木,下肢血管病早期瘀痛、怕冷。
2)坐浴
方剂: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煎汤熏洗外阴后坐浴浸泡,每日1次。
适用:糖尿病并发外阴炎。
3)含漱
方剂:野菊花、黄柏、荔枝核、金银花、苦参加水煎取液毫升,每日先含后漱口。适用:糖尿病并发口腔感染、牙周炎。
六、糖尿病并发症验方
1.、仙鹤草50克,开水冲泡,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适用糖尿病伴腹泻。
2、地骨皮10克,开水冲泡,加盖焖5~10分钟,代茶饮。适用糖尿病伴多汗。
3、枸杞子15克,开水冲泡,加盖焖5~10分钟,代茶饮。适用糖尿病伴四肢无力。
4、透骨草、川椒、木瓜、赤芍各30克,苏木50克,桂枝、川芎各18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加水毫升煎煮至沸,先熏患处,待温度适宜浸泡患处,每日2次。适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的手足疼痛、麻木等症。
七、维生素与糖尿病并发症
1型糖尿病缺维生素C。补充维生素C降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同时维生素E有助增加血氧量,排除毒素,改善胰岛素活力,降低并发症。2型糖尿病缺B族维生素。
1.、维生素C、维生素E预防血管病变
维生素C、维生素E具抗氧化保护作用,清除自由基、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防止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有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维生素C有助增加生成血管必需的胶原形成。糖尿病患每天补充维生素E~毫克,预防视网膜病变及心脏病的发生。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有助抗氧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维生素B族预防神经病变
维生素B族缺乏,影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某些功能或造成损伤引起神经病变。维生素B1、B6、B12营养神经细胞,矫正神经细胞功能,降低或缓解末梢神经炎,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每日服用维生素B6毫克,连服6周后,疼痛及麻木等神经病变症状减轻,有的完全消失。
文章看完赞一个再走呗!
刘颐生祝天下母亲健康快乐!妈妈我爱您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