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中医考研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中医内科··

基础知识重点汇总(上)

1.感冒

(1)感冒一词始载于北宋的《仁斋直指方》

(2)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3)《类证治裁》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2.咳嗽

(1)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2)俞昌《医门法律》创立凉润、温润治咳之法

(3)《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外感和内伤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1)内伤咳嗽

(2)肺痿

(3)喘证

(4)肺胀

3.哮证

(1)《金匮要略》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证治

(2)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之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医学正传》区分哮喘:“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4)张景岳指出哮喘有夙根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虚

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阻气道

在肺,与脾肾相关

(1)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音,反复发作,发病有夙根

(2)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

(3)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4.喘证

(1)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2)肺肾两虚,气失所主,肾失摄纳

在肺、肾,与肝、脾、心有关

注意辨别实喘与虚喘

实喘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1)实喘:呼吸深长,呼快,气粗声高,伴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2)虚喘:呼吸短促,吸快,气怯声低,少痰鸣咳嗽,脉浮大中空

5.肺胀

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胸部彭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等为主要表现

(1)《内经》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2)“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出自《丹溪心法》

(3)《证治汇补》认为肺胀的辨证论治应分虚实

在肺,与脾、肾、心有关

痰浊、水饮、血瘀

总属本虚标实

6.肺痈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口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

在肺

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7.肺痨

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

(1)朱丹溪《丹溪心法》确立“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2)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3)《医学正传》确立了“杀虫与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1)外因:感染痨虫

(2)内因: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8.肺痿

临床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1)肺燥津伤

(2)肺气虚冷

在肺,与脾、胃、肾有关

寒热,即阴阳

补肺生津

9.心悸

(1)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2)《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3)“一者气虚,二者停饮也”出于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4)《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情志不畅;体质虚弱

(1)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2)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1)气血阴阳虚

(2)痰火、水饮、瘀血痹阻

首辨虚实

10.胸痹

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主

(2)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鉴别心痛与胃脘痛,提出用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

(1)寒邪内侵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劳倦内伤

(5)年迈体虚

主要为心脉痹阻

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首当辨标本虚实

11.心衰

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劳逸失度

(5)年老久病

(6)禀赋异常

(1)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

(2)心失所养,血脉瘀阻

权衡缓急,补虚泻实

(1)辨标本虚实

(2)辨脏腑病位

(3)分急慢性心衰

12.厥证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

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运行失常

在心肝,与脾、肾有关

(1)辨病因

(2)辨虚实

13.不寐

(1)病名首见于《难经》

(2)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将失眠分为有邪和无邪两大类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主要在心———肝脾肾有关

首辨虚实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4.痴呆

(1)年迈体虚

(2)情志失调

(3)久病

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分清虚实

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15.癫狂

(1)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2)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燥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1)《丹溪心法》提出与“痰”有密切联系

(2)《医林改错》开创从瘀论治癫狂之先河

(1)先天不足

(2)饮食失节

(3)情志内伤

阴阳失调,神机逆乱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

在心、肝,与脾、胃、肾有关

气、痰、火、瘀

首辨癫狂,再辨虚实

16.痫病

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做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如常人

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

肝、脾、肾

(1)定病性

(2)病情轻重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中医内科学核心考点速记》(王绍辉,刘同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中科发布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ssnowman.com/zzzl/456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