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少年离家远征的多名沁源军人,大部分牺牲了。他们是沁源人心底的痛,也是太岳山的荣光。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站在太岳山巅,群山如万马奔腾,那是他们策马征战的英姿。天地之间,山河可鉴。回望故乡,有一个地方叫沁源……
刊发于年第9期
直书连战友,左起:史杰、史崇让、刘丕明、史崇俭史直书,山西省沁源县聪子峪村人,年出生于一户贫苦家庭,是村里早期的共产党员。年,在他的组织带领下,聪子峪村周围10多个村庄余名青年报名参军。新兵以整连建制补充到太岳军区决一旅38团四连,被命名为“直书连”,史直书担任连队指导员。
从太岳山腹地沁源县出发,辞别爹娘亲人,直书连犹如激流狂飙,一路南征北战,战友越走越少。不论牺牲的,还是擦干眼泪继续奋战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不可绕过的一页。直书连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晋南战役、同蒲战役、临浮战役、洛阳战役、陇海战役、陕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们也没有停止征战,入滇剿匪、进藏平乱、驻守边防……
发展中,这支部队几次整编。年10月,上党战役后,新兵连正式编入晋冀豫军区四纵队11旅32团四连。年3月,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4军四十师团二营四连。
史直书从小在贫困中挣扎,缺衣少食。幼时上完初小,家里实在无力继续供书,他便随父兄种地、下煤窑、当雇工。聪子峪一带素来喜唱晋剧。史直书身材魁伟,五官端正俊朗,天生一副好嗓子,扮武生英姿勃发,二十出头即在方圆数十里很有些名气。加之他为人正直,聪慧机智,有主见,在百姓中颇有威望。日寇入侵,他的父母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之下。在一次大扫荡中,妻子刘映兰作为妇救会主任组织乡亲们往大山中转移,刚出生的孩子在她怀里啼哭不止,为了保全众人安全,她含泪狠心将自己的骨肉溺死。外强欺凌,政府懦弱腐败,豪绅为富不仁。史直书一接触共产党,便一心向往,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他发动领导聪子峪村的群众推翻了敌伪村长,被当选为村长。此后,他入党,在村里建立了党的地下基层组织,并成为一区组织委员。他带领辖区民兵,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利用缴获的枪支和弹药打击敌人,向鬼子据点水井灌大粪,断交通,袭扰敌人。同时,还带领民兵支援主力部队作战,送军粮、送军鞋、消灭小股敌人。为此,聪子峪村被上级命名为“抗日模范村”。他领导的辖区也多次受到表扬,辖区民兵还在太岳一分区的大会上为十几个县的民兵做埋雷示范表演,并得到一挺轻机枪的奖励。
史崇俭和战友们在一起(划圈者为崇检)集结参军上战场
年4月,日本侵略者从沁源县仓惶而逃,艰苦卓绝的“沁源围困战”终于取得胜利。然而日子并没有安稳下来,和平并没有到来。蒋介石派胡宗南的几个师已向陕甘宁边区进攻,阎锡山的部队也侵入长子、屯留等地,企图分割太行、太岳解放区。这一年,36岁的史直书接到上级号召“紧急动员青壮年参军入伍”的命令。彼时,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率先报名参军。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也决定到支前一线。那时候,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已经出生,但为了无牵挂不拖累,决定送人。随后,史直书进村入户,连续多日宣传发动,很快有周边十几个村子的青壮年跟着他报名参军。8月2日,绵上村一片沸腾,四邻八村百姓聚集一起,村中央搭起高台,县长、武委会主任、各救会群众代表相继登台讲话,参军报名大会热烈地进行。会场上,掌声、口号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儿童团唱着歌曲:“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参军的小伙子胸前别着一条缀有“好青年”字样的红绸布,戴着大红花,列队站在父老乡亲前面。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姑娘送心上人。参军者中有干部、民兵、自卫队、青抗先队员、青救会、农会、工会会员、小学教员、学生、儿童团员,大到三十余岁,小到十四五岁。史直书所在的聪子峪村共有史本立、史三则、史崇让等30多名青年报名入伍。水峪、才子坪、小聪峪、土岭底等临近几个村子的青壮年也积极响应。小聪峪任殿标是个孤儿,早年参加革命工作,这次成为村中第一个上台报名参军的年轻人。土岭底是小村,民兵王瑞云参了军,并带动10多人参军。新店上村青救会委员民兵队长孔新民参军,苏家庄武委会主任邓维德带头参军。才子坪村民兵队长刘克成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但毅然参军,在他的带领下民兵20余人纷纷参军。刘克俊在专署工作,其子刘华国遵从父亲的教诲也报名参了军。才子坪的这些新兵单独编入“直书连”下属的一个排,被称为“克成排”。除报名大会当天参军外,年7至8月份,聪子峪村一带不断有人参军。土岭底村16岁的阴光明母亲早丧,虽然生活穷苦,但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是父亲的心头肉,他台上没报名,背着父亲偷跑出村,跟随部队几十里,不参军不罢休。苏家庄民兵宋廷亮、段开运报名后,家人、母亲痛哭不止,并把他们关锁家中。但宋廷亮对母亲说,“娘,让俺去吧,这个世道不让穷人活,在家也活不成,参军打仗,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如果谁都不愿保卫家乡,咱全要死在敌人手里。”几天后,想通的两位母亲擦干眼泪送儿入伍。聪子峪村妇女白科英,父亲参军牺牲,大哥、二哥参军牺牲,奶奶、母亲、叔叔及家里其他亲人,9口人同一天惨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这一次却要主动送未婚夫史崇刚上战场,她对丈夫说,“你是村里的民兵,年就入了党,理当率先参军保家乡。我做鞋、护送伤员支前,你我一同抗敌……”聪子峪村史直晋弟兄五人,老大早年参军,下落不明,老二年参加了洪元游击队并任连长,老三年参军入伍到四纵11旅,老四史直忠这一年随同史直书报名参军。全家弟兄五人,只留下老五在家侍奉双亲。聪子峪村史崇让,是家里的独子,刚刚成婚,听说蒋介石的部队占了上党,热血难平,毅然随同史直书报名参军。聪子峪史崇瑾弟兄四人,3人参军。才子坪刘克毅、刘克芝、刘克贵兄弟三人,其父亲刘怀增早年参加了八路军,老大刘克毅、二哥刘克芝也先后当兵,老三刘这年刚14岁,毅然报名参军。男人都参军上前线,家里留下一个小妹妹怎么办?村干部表态:“贵则(刘克贵小名),你弟兄们放心去吧,你妹妹的生活我们会管起来。”一个,一个,怀着对平等、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共产党毛主席的信任,聪子峪相邻10多个村,有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拜把子兄弟把军参,伙盖被子不拆班。从此,以“直书连”命名的这支连队,载入了《太岳革命根据地史料》,载入了沁源人民的心中。邓小平签名的直书连老兵刘克诚军人家属优待证书雷昇天立功喜报直书连老兵刘克诚复员证书直书连老兵刘克诚军功章
浴血奋战建功勋
史本立最难忘的是年攻打闻喜的战斗,他勇敢作战,第一个登城,也第一次立功。当时,盘踞闻喜城的敌人共有人,依靠坚固的工事和有利的城墙防守。史本立所在团部主攻闻喜,所在的三连为突击连。6月13日第一次攻城,失败。15日再次攻击。随着暗夜的降临,他们发起总攻。很快,一颗颗炮弹在城头上空爆炸,阵地上一片火光,把夜撕开了血色的口子,夹杂着浓烟和纷飞的石屑。火力不断延伸,机枪如暴雨倾泻,打得城墙垛口上激起了烟花,砖石瓦片向四方飞溅。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史本立和战友们乘着浓重的夜色抬着长长的木梯,像一个大蜈蚣向城根快速移动。机枪射击,投弹,封锁着敌人的火力。敌人也猛烈回击,混着毒气的浓烟从城墙上一股股灌下来,熏得人流泪直流,头脑发晕,四肢无力。有人倒下了,有人负伤了。连长也胸部中弹,倒在血泊中。月光下,我方登城梯队暴露,枪声更加密集。架梯班的张汉良率先爬上梯子,但到到达顶端时却中弹了。轰隆隆的炸裂声中,史本立一个箭步抢先登上梯子,猴一样灵活地攀了上去,后面的战士鱼贯跟上,重机枪也及时做了掩护。史本立第一个攀上城墙,然而一探身,一个敌人忽地站起,端着刺刀刺来。史本立身子一闪,躲开剌刀,顺手抓住敌人的步枪,就势跳上城墙,站稳后一踢将敌人踢翻。后续部队陆续跃上城墙。
那年,史本立刚刚17岁。史三则,参加了临浮战役中的官雀之战。临浮战役中,陈赓率部全歼国民党装备精良的“天下第一师”。官雀一战则是整个战役中最关键的一局。那是年9月,一个闷热的初秋之夜,晋南大地的田野里高梁旺盛玉米茂密。我军32团由南往北打,夺取了村东高地,对官雀村已成包围态势。战壕里史三则与战友们奋力出击。敌人的炮弹呼啸而来,在战壕里炸开,一名战友当场牺牲,另有六人受伤。硝烟包裹了史三则。他努力辨认前方敌情,咬着牙,瞪着眼,瞄准目标死命打。很快,杀出去的战友已和敌手展开白刃战。史三则爬起来,正要冲出战壕时,才发现右腿不听使唤,事后才知道这条腿有六处受伤。尽管未能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史三则却忘医院带伤的庆祝。那场战役,我军不仅在官雀村歼灭了天下第一师二团,而且将援军阻击于陈堰村,覆没了敌一团及师部,干净、彻底地全歼了国民党王牌军全部美式装备的天下第一师,活捉了师长黄正诚。年的一天,已转业为云南省昆明市铝制品厂党总支书记的史三则,在读到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临浮战役的记述时,还忍不住激动万分,感慨万千。陈赓司令员已于年逝去,他的许多战友一批批倒在官雀战场及其他战事中。他记得,牺牲最多的一次是年10月攻打杨围子的战斗,他们连是主攻连,进攻至前沿阵地时,敌人用火焰喷雾器杀伤了连队大部分人。战斗结束时,全连从人减少到10人(5个炊事员、指导员赵石、沁源人史本立、史三则、通讯员刘礼祥、副连长张中)。他回忆说,当时伤亡的干部战士人人都是脸向前,除手没有被烧到外,全身都被烧黑了。18岁参军的任守刚,之前已经是小聪峪村的民兵,先后任过班长、队长,后又参加了区县民兵轮战队。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硬撑着让他读到高小毕业。识文断字,使他在部队里有了“小先生”的称谓。然而他更能吃苦,行军打仗,从不落伍,上阵杀敌,英勇顽强。战斗间隙,任守刚喜欢拿首长给他的半截铅笔写几行字。许多年后,成为了珍贵的战地日记。他残破的小本子上记录着这样的话,“四天四夜,强行军四百余公里,小便一下也会掉队,衣服裤子从里到外全湿透了……”“山高水长,密林荆棘,或遇阴雨连绵,或遇寒风暴雪,或遇狼群迁徙……要快,要克服路途中的一切困难。战士们行走着有人就睡着了,一人不迈步,立在了原地,后面的战士一碰,这位战士倒向前方的同时,一列人马全都倒下了,而且随即响起鼾声。战士们多么疲惫呀,但是,他们一听到命令,会立时醒来,投入战斗。”“部队吃饭没有规律,炊事班刚刚下米入锅,敌机来了轰炸……”“刚参军,没有军服,仍旧穿着老百姓的衣服。俘虏兵仍就穿着国民党的衣服。没有被子,两个人伙盖一床……”任守刚的日记已无法找到,他留下的只言片语在小聪峪村至今流传。“打得猛,守得牢,会战中要立功劳!”每一场战斗,任守刚都冲锋在前,他先后参加了灵石南关、洪赵、官雀、同蒲、吕梁、汾孝、晋南、渡黄河、陇海战役。在吕梁战役中,作战勇敢,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陇海战役中,他已升任班长,带领全班战士顺利完成了攻打铁门、夺取山头阵地的任务。战斗结束,他和战友们打扫战场。敌我双方的尸体布满整个山头,炮弹的袭击使山上所有树木燃烧殆尽,血渗入黄土地,染红高岗,无法被大地吸附的鲜血一股股汇聚,顺山势下流,弹药味弥漫在空气中。他在一具具倒下的躯体间寻找牺牲的同志……眼前高高的山岗多像故乡的太岳山。突然,一颗子弹从尸体下飞出来,他被击中,倒在硝烟正散去的山岗。任守刚再没有醒来,年仅20岁,长眠于铁门。铁门战役,这样载入史册:“至此,陈谢集团自南渡黄河以来,连续攻占县城十二座,歼灭国民党军四万余人,控制了陇海铁路两百五十公里的地段,割断了国民党军胡宗南与顾祝同两大军事集团间的联系,调动了进攻中原和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回援,并先后在嵩山、栾川建立起豫陕鄂第三军分区;在新安、渑池地区建立起太岳第五军分区;在卢氏、灵宝地区建立起豫陕鄂第一军分区,为豫陕鄂边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初步实现了中央军委预定的作战目标。”史三则残疾军人证
直书连任守刚牺牲登记书
少年离家远征的多名沁源军人,大部分都牺牲了。他们是沁源人心底的疼,也是太岳山中的荣光。枪林弹雨中留下来的人刀刻般铭记着那段悲壮的历程,他们的命运悄无声息地在新时代展开,相似,又迥然不同。但是,无论逝者还是生者,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站在太岳山的山巅,群山如万马奔腾,那是他们策马征战的英姿。天地之间,山河可鉴。回望故乡,有一个地方叫沁源……
延伸阅读
新锐|杨红光:科技背景下的新智慧小说(卫刘芳)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