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病机
1.1病因
心悸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中医学惊悸和怔忡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心悸或惊悸之病名,但已经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是由于宗气外泄,心脉不通或突受惊吓,复感外邪所导致。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此外,《内经》中还提出了心悸的病因病机,认为情志因素可以导致本病的发作。如《灵枢·经脉》论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张珍玉教授认为心悸的发病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
1.1.1体虚劳倦
体质虚弱、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可耗损心气或劳倦太过伤脾,而致生化乏源,气血阴阳亏虚,脏腑阴阳失调,心神失养,发为心悸。《证治汇补·心悸怔忡》中提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聚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故体虚劳倦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
1.1.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如《济生方·惊悸论治》曰:“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因大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脏腑气机失调,逆乱冲心而发为心悸。或因大恐伤肾,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则心神动摇而发为惊悸。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论述:“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故大恐伤肾或大怒伤肝均可导致心悸的发生。
1.1.3感受外邪
由于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痹病日久加之复感外邪,邪气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心悸的发生。《济生方·惊悸》曰:“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巢元方认为心气不足,外感风邪可导致惊悸的发生,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除了风、寒、湿三种邪气之外,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并上扰心神往往也会导致心火亢盛而发为心悸,临床出现面赤、心胸烦闷、心悸不宁、夜寐不安或多梦等一系列症状,故而外感邪气同样可以导致心悸的发生。
1.1.4药食不当
由于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煎炸油腻,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可导致心悸。血虚痰扰也是心悸的主要病因,若是药食不当伤及脾胃,会导致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化源无力,气虚血少无以涵养心神,加之痰火内生可发为惊悸。《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所述:“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1.2病机
心悸的病机包括两方面,一者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二者为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大恐伤肾、大怒伤肝、忧思伤脾或肺气虚衰均可导致心悸的发生。心悸主要分为虚实两端。其一,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致使心失所养而引发心悸。《类证治裁》指出:“心脾气血本虚,而致怔忡惊恐。”故心之气血亏虚是心悸的重要病机之一。或因心阳虚衰不振,阴寒凝滞心脉,血脉瘀滞不通,心神失养,发为惊悸,《千金方·心脏》云:“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孙思邈据此提出了心阳虚衰病机及其具体治疗方药。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以致心失濡养,虚火上扰心神而心悸。其二,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而致心脉瘀阻发为心悸。《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认为心悸与心脉瘀阻不通有关。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上扰于心引发心悸,《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明确指出了痰饮能够引发惊悸,并对“痰”“饮”的不同症状加以区分。或因脾虚不能健运和传输津液而水停心下,水饮凌心引发心悸。心悸虽然分为虚实两端,但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夹杂或相互转化。实证日久损伤正气也可兼见气、血、阴、阳亏损的症状,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故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各有不同,临床治疗应该相互兼顾。
2
辨证论治
张珍玉教授归纳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张老认为心之阴阳不调为心悸的主要病机,心主血脉而藏神志,心阴心阳相互协调,心脏功能方能维持常度。若心阴和心阳任何一方不足或亢奋,心之阴阳不协调,都会引起心悸或怔忡,所以心阴心阳不足、阴阳不和是引发心悸的主要原因。张老还提出心悸和怔忡是心病必有之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心悸因其他病证所致者,当治其主病,主病愈而心悸怔忡自愈;若由心病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者,当治心之阴阳,阴阳协调,心悸怔忡即愈。张老据此指出心悸的治疗不在养心安神,而在燮理阴阳,心悸怔忡虽有轻重之分,但均因心之阴阳偏颇所致,心阴偏虚者,则兼有烦躁,且心惊而悸,头目昏晕而胀,或有失眠,体倦乏力,食少便干,舌绛少苔,脉细数而无力。心阳偏衰者,则自觉心吊悬终日惊惕不安,胸闷有恐怖感,且自汗畏寒,困倦无力,饮食纳呆,小便清而大便不爽,舌淡苔薄,脉缓弱。
张老认为心悸的虚证应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内经》强调人体健康的根本是阴阳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实证则应当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由于心中悸动不安、不能入寐为心悸的主要临床特点,故可配合安神之品,但应该注意辨证论治,灵活变通。
3
病案举隅
3.1医案一
男,16岁,初诊日期:年3月26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头晕、烦躁10余天,心电图正常,血压正常,经多方服药均无效而就诊于张老。
刻诊:心悸不安,有声音时易心悸,即便突然的脚步声或关门声,都能引起心跳不安,且时有失眠,烦躁,伴有耳鸣腰酸,头昏不清,记忆力减退,口干,饮食、大便均正常,小便时黄,舌红少苔,脉沉数而弱。
辨证:为劳心过度,心阴亏虚。
处方:人参10g,郁金6g,生龙骨12g,生地黄9g,阿胶6g,麦冬6g,党参12g,生姜6g,大枣6枚,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6剂。再诊时自觉头目清爽,心悸偶尔发作,脉已无数象但弱,以原方再加黄芪15g,继服6剂,症状消失。
分析:患者心悸,且伴有头晕、烦躁、失眠、头晕、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张老辨析该病属劳心过度、心阴亏虚,治以益气滋阴、补血养心。张老指出治疗本证不在养心安神,而在于调整心之阴阳偏颇,使其阴阳顺接协调则心悸怔忡可除。张仲景之炙甘草汤虽为伤寒而设,但治疗杂病之心动悸、脉结代确有良效,且能够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从药物组成上看,阴药与阳药相互配伍,从而达到调整其阴阳偏颇而续顺接,其中阴药有生地黄、阿胶、麦冬,阳药有桂枝、生姜、清酒。本证患者伴有头晕、烦躁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故去清酒、桂枝、麻子仁,加行气解郁、凉血破瘀之郁金,以防阴药腻滞,且有入心行瘀之功,生龙骨镇阴虚之浮阳,生地黄滋阴养血,阿胶、麦冬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悸可平,诸症消失。
3.2医案二
女,33岁,初诊日期:年8月22日,心悸胸闷2月有余,近日自觉加重,遂来就诊。经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心电图正常,血压正常,平日家中琐事较多,时常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恶闻声响,面色苍白,畏寒,手足发凉,体倦神疲眠差,头昏沉,食少纳呆,月经规律,二便均正常,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辨证:为心阳虚衰,温养心神无力所致心悸。
处方:桂枝9g,当归9g,炒白芍9g,木香6g,人参10g,黄芪10g,生龙骨12g,炙远志6g,夜交藤12g,砂仁6g,甘草3g,生姜8g,大枣6枚,水煎服,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
10剂之后心悸、胸闷等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守方续进,20剂之后形寒肢冷、纳眠差、头晕症状消失,时而心悸。后又随证加减,调方4次,症状缓解,嘱其可停药观察,未再复诊。
分析:患者心悸胸闷2月有余,张老依其脉症,辨为心悸心阳虚衰证,治以益气温阳,补血养心,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汤为阴药与阳药相互配伍,故应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生地黄、阿胶、麦冬等滋阴药,并加重桂枝、生姜等温阳药的用量以补其心阳,从而达到调整心之阴阳平衡的效果。除此之外方中还用人参、黄芪温振心阳,当归、白芍补血养血以滋心血之不足,木香、砂仁调理脾胃之气使气血化生有源;生龙骨、炙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定悸。纵观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心阳得以温养,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悸胸闷诸症皆消。
I声明信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