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精神读书
尽力量行医
首诊年3月27日患者女36岁体平头昏、头晕阵发,容易惊剔不安,症似怔忡。入睡可,醒则难眠。大便偶溏、黏。左脉细微关尺细沉,右寸沉滑关尺稍沉弦。舌淡红黯苔白厚腻边齿痕。诊断为:
①心气虚弱,心神不安;②寒湿内蕴,痰浊上扰。
苍术6克荷叶15克升麻6克生炒薏苡仁12克炒白术12克陈皮9克炒麦芽15克高良姜9克木香6克砂仁6克天麻9克菖蒲9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龙骨30克阿胶4克(烊化兑付)
7剂,代煎。每日温服两袋。
二诊年4月8日服上药,诸症明显好转。另补述咽喉不适,类似“梅核气”。腰痛,剖腹产打麻药处。左寸尺沉细,右寸沉滑关弦软尺细弦。舌苔减。
上方加清半夏12克,炒白芍12克,杜仲12克,苏叶6克。7剂,每日温服一袋。
医案解析
本案的主症有二:一是眩晕;二是心悸。具体来讲,眩晕还不太明显,只是头昏和头晕,偶发,阵发。然而心悸是比较明显,患者甚至会出现惊剔的症状。这个专业术语,叫做怔忡。
“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
这是心悸比较严重的一种情况。
另外还见到患者的睡眠障碍,虽然入睡可,但是醒则难眠。
眩晕+心悸+失眠,心虚证的三件套嘛。本案也是这样吗?不是。因为还有关键的舌脉象。
舌淡红黯苔白厚腻边齿痕——典型的寒湿郁中,郁而化热表现。
若是单纯的心气虚证或心血虚证,舌象不该有如此厚重的腻苔。再来看脉象。
左脉细微关尺细沉,右寸沉滑关尺稍沉弦。
左脉主血,一副亏虚之象;右脉主气,也主痰湿,一副痰湿郁热之象。
所以最终通过相符且典型的舌脉象断定本案病因病机为:①心气虚弱,心神不安;②寒湿内蕴,痰浊上扰。
故补则补血养心,安神定志,攻则温化寒湿,降逆化浊。
最后来看选方用药:
苍术、荷叶、升麻、生炒薏苡仁、炒白术、陈皮、炒麦芽、高良姜、木香、砂仁、天麻——祛湿之用
菖蒲、远志——佐助上药,开心化痰
珍珠母、龙骨——安神定志
阿胶——补血
关于祛湿之药,这些药我常用,看我医案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一味天麻,也是痰湿眩晕必用药。
关于阿胶,贵是贵点,但是补血养心效果是真好,当用则用。
二诊反馈,诸症明显好转,头不昏晕了,心不害怕了,睡觉也踏实了。从舌象来看,湿减少,但虚证还在。当继续服药,因补诉“梅核气”与腰痛,故加药。
封面中药:路路通相关阅读:
交感神经兴奋中药治疗一例
艾迁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