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现场
赵某,男,64岁。初诊日期:年3月30日。心悸1年余。
年1月,某日因兴奋饱食后突然发生胸闷胀窒息感,胸中隐痛,心悸恐惧感,后昏迷达4小时,医院以冠心病、高血压收住院,经抢救苏醒,病情尚稳定。但心悸胸闷,头昏时晕眩、呕逆,全身软弱无力等症总不消失,稍多进食即胸闷痛,致长期半卧床,一直不能出院,至今已住院1年又2个月。医院除用降压药、丹参片、普萘洛尔(心得安),胸闷痛甚时含化硝酸甘油片,及对症治疗外,中药则长期以六君子汤、天王补心丹、杞菊地黄丸等交替使用,兼用地奥心血康等成药。因无新的治疗措施,而上症又一直缠身,故转诊于余。
刻诊:心悸时作,惕然动而不安,胸闷时痛,头昏,倦怠,眩晕常作,发时视物不、清,天旋地转,咳吐浓稠痰,口中常泛清涎。形体丰胖,脉迟而无力,乍疏乍密,舌苔黄。心电图:心房纤颤,完全性左束支房室传导阻滞。
辨证论治
老师:这例患者住院1年多而不能出院,一畏再度晕厥发生意外,二因尚有诸多症状缠身,老处于半卧床状态。你们先各自谈谈自己的处理意见。
学生甲:本病为怔忡。怔忡多因于心血亏虚。如《济生方·怔忡论治》云:“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亦云:“怔忡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故本病当以养血宁心、益气安神为治。可否考虑用归脾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学生乙:本病属西医之冠。病,其怔忡心悸乃由冠心病所致。而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其冠状动脉阻塞,血瘀脉络的病理改变为中西医所共同首肯。《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邪,内舍于心。"并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均强调了脉络为瘀血滞阻的基本病机。加之病程已1年多,久病必瘀,故似应着眼于祛瘀活血,兼顾其他。可否采用《素庵医案》之桃仁红花煎加味?瘀又恐愈虚其正,建议用参附汤回阳逐阴,益气扶正,或许可在阳回正复之时,不治怔忡诸症而诸症可失。
老师:大家刚才从不同角度对本案进行了辨治,均不无道理,但思维似有些受病名诊断所囿。其实我们如果先不把怔忡、冠心病这类诊断放在首位考虑,而仍从辨证论治人手,是能很快拨云见日地发现病证症结的。其头晕目眩,心悸筑筑,泛吐清涎,乃痰饮内伏所致;胸闷胸痛,乃浊阴不降,气滞血瘀所生;长期头昏并曾厥,乃清阳不升之象;脉迟细,乍疏乍密,乃心阳虚损之征。证属心阳虚损,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怔忡、眩晕证。
治宜温通心阳,散寒蠲饮,升清降浊。苓桂术甘汤合麻辛附子汤加味。
红参12g,麻黄10g,生附子20g(先熬半小时),北细辛15g,泽泻30g,白术15g,茯苓20g,桂枝10g,白芥子12g,甘松12g,枳实10g,半夏20g,生姜12g,安息香3g(冲)。6剂。水煎,每日1剂。
4月7日二诊。药后初时矢气频频,而再服则不再矢气,甚感舒适,怔忡明显减轻,清涎减少。
4月12日三诊。有时尚感心悸。而泛吐清涎全止,头眩消失,可自行漫步庭院,仅稍觉头昏。出院回家。停用抗高血压药以外之所有西药及中成药。隔1个月、半个月由家人前来带药1次,一直以上方加减维持,1年后已能从事家务劳动。
年3月23日自行乘车从数十里外之老家来诊,云一年多来仅偶有欲感,轻微胸闷痛和泛清涎现象,均约10分钟即自行消失,而只要坚持服上方数剂则可控制半个月以上。观其舌底血管青紫,前方加水蛭10g,嘱三五日服用1剂。
年9月7日,因清晨突发偏瘫,昏迷中风死亡。
服上方治疗近8年的时间里,其怔忡一直得以很好的控制,最后也未成为其致死病因。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怔忡
心悸眩晕
胸闷胸痛
心阳虚损
痰饮中阻
温通心阳
散寒蠲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苓桂术汤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治验之奇,在于一方贯用始终。在一年多的治疗过程中,初用诸
症顿失,继用巩固疗效,再用防止了复发,说明本方与该证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全方
位切合。
老师:此因于紧扣了根本病机。本案虽病涉怔忡、胸痹、眩晕和痰饮四证,而仔细研究,前三证均因痰饮而起,故仲景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又曰“膈间有水,眩悸”。《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谓:“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丹溪手镜》更云:“有停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饮。"而痰饮又因阳虚而生,故只要抓住温阳即可治痰饮。故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俟痰饮得化则诸证自除也。是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而成。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为仲景用治少阴兼表证之方,然其温而兼通,驱阴霾而通脉道,近代将之移用治心阳虚证,确显其力峻而效宏。苓桂术甘汤则为仲景治痰饮之名方,专主饮阻于中,清阳不升之头眩晕。不仅如此,方中还寓有四方: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枳术汤。前两方为仲景对饮邪中阻,症见“苦冒眩"和“眩悸"所出之方;后两方为仲景对阳虚阴凝,积留心下所出之方。因枳术汤兼有健脾行气之功,故患者初服后矢气频频。
通过以上认识,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方以温通心阳、蠲饮除痰为主治,兼有扶正益气、通调气机之功,故能攻能守,治而可防。因而,用于该患任何一个阶段均收良效。
学生乙:这例患者确如以上分析,涉及数种证候,故病情较为复杂。即使单就其心跳这一主症看,亦有怔忡、心悸、惊恐之别,它们在内科学中都是单例的病证,而治疗时似未加以特别区分,这是为什么?
老师:这是因为心悸和怔忡主要是程度上之、别,而惊恐则多为一者之伴见证。如《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云:“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也。“故程国彭于《医学心悟》中干脆将惊悸恐合并论,明确提出:方书分为三门,似可不必“,为什么呢?他指出,此三者皆发于心,而肝肾因之”,认为“惊虽属肝,然心有主持,则不心惊矣。心惊然后胆怯,乃一定之理……悸为心动,谓之怔忡,心筑筑而跳,摇摇而动也,……恐为肾志,亦多由心虚而得“。可见三证之由皆关乎心,而三怔之治亦重在心。分之,仅究其病怔侧重;合之,乃总揽其病因病机。病证侧重仅需兼顾,而针对病机则为治病之本也。
学生丙:本患系冠心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持久性心房颤动,属器质性病变,而人们常谓中医长于治疗功能性疾患,弦外之音是治器质性疾病则不行。本患器质疾患不可谓不重,而疗效又不可谓不佳,系偶然获效还是中医亦长于治器质性病变?
老师:器质性病变未有不以功能病变为表现的,然任何治疗又都是矫正、恢复或固护其功能。除外科外,可以说任何药物治疗都绝不是对脏器之器质病变作形态的改变。故若仅从疾病之一种粗型分类言,分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是可以的。然从治疗学论之,则断无旨在改变“器质"从而祛其病变之治法。而一经将疾病治疗还原至这种本来面目时,中医对所谓器质性疾病一样具有确切的良效,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作者为四川乐山名中医)
刘方柏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