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答案及解析
1.E。解析:胞宫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经、带、胎、产。
2.E。解析:月经的生理现象:初潮年龄一般为1~15岁,周期为28~0天,正常经期为~7天,一般每月经量为50~80ml。经色暗红,经质不稠不稀,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B。解析: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2个月来潮一次。三月一至为季经或居经;一年一至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为暗经。
漏胎:妊娠期间出现的阴道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多发生在妊娠早期1-个月,西医称先兆流产,及时护胎养胎是可继续妊娠。亦称“胎漏”“胞漏”。
垢胎:也是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又称激经、盛胎。
4.B。解析:湿邪致病主要是由脾的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减退引起的水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湿浊既停,极易困阻脾阳,而形成脾生湿,湿困脾,脾伤肾或湿聚成痰的病机转归。肾主水,肾阳气亏虚不得正常温化水液也会聚湿生痰,肾阳不得温煦脾阳也会进一步脾的运化功能。
5.C。解析: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跌仆损伤;调摄失宜。
6.E。解析:健脾和胃法最常用于治疗:恶阻。恶阻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治疗原则是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7.E。解析: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调经,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发热论治原则,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8.D。解析:治崩三法”是指: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止血、澄源即固本、复旧即调理善后。
9.E。解析: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10.D。解析:痛经肾气亏损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淡红,苔薄,脉沉细。绞痛喜暖:实寒痛。隐痛空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胀痛:气滞、痛处不定。灼痛:实热或虚热。
11.C。解析:带下过多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12.C。解析: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外湿多因感受湿热毒虫邪。
1.D。解析: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14.B。解析:妊娠病的范围: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胞阻)、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转胞)、妊娠瘙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胞宫又称子处,血室、女子胞、子宫、子脏。
15.D。解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
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之多少。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
《张氏医通》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产后三急:“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
16.A。解析:《张氏医通》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
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之多少。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
产后三急:“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
17.C。解析:妇女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18.B。解析:毓麟珠用于治疗不孕症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19.E。解析:阴痒临床分为肝经湿热和肝肾阴虚。
20.B。解析:雌激素作用:能促进卵泡发育;能促进子宫发育;能促进输卵管发育,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促进水与钠的潴留;促进骨中钙的沉积。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是孕激素的作用。
21.B。解析:崩漏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程度不同的贫血。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崩漏。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受孕者,才能称为不孕症。
22.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过少痰湿型(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
2.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闭经阴虚血燥证。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24.D。解析: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25.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过多血热型。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26.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肾虚证。方用定经汤。
27.E。解析: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了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事延长”“月水不断”“月水不绝”。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或经漏。
28.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过少肾虚型。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29.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月经过少血虚型。方药:滋血汤或小营煎。
0.E。解析:有的少女初潮2年内会偶尔出现月经停闭现象。停经6个月以上者才能称为闭经。
1.B。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主方:清肝引经汤。
2.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经行泄泻脾虚证,脾虚生湿。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带下过多肾阳虚证。代表方剂:内补丸,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4.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舌苔黄腻,脉濡数),考虑为带下过多湿热证。止带方。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5.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带下过多脾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6.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代表方剂:知柏地黄汤。
7.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考虑为妊娠小便淋痛阴虚津亏证。方药:知柏地黄丸。
8.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呕吐物为食物及酸苦水,烦渴口苦),考虑为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方药: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酌加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9.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考虑为妊娠腹痛血虚证。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40.E。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小便频数),考虑为胎漏肾虚证。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代表方剂: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41.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考虑为产后腹痛,血虚证。
42.B。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小腹空坠),考虑为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证。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4.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溲黄,舌红苔黄腻),考虑为盆腔炎湿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44.B。解析:结合题中症状(疼痛拒按,面色晦暗,月经量多。舌边有瘀点),考虑为癥瘕气滞血瘀证。
45.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不孕肾阳虚证。
46.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阴痒肝肾阴虚证。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47.B。解析:实性妇人腹痛与痛经的共同病机是: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
48.A。解析:虚性妇人腹痛与痛经的共同病机是:冲任虚衰,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49.B。解析: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50.D。解析: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中医内科学答案及解析
1.E。解析: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2.B。解析: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C。解析:暑湿感冒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功效:清暑祛湿解表。
4.D。解析: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5.D。解析:肺痨阴阳虚损证,首选补天大造丸。
6.D。解析: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故有长期的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病久可见唇甲发绀、心悸、浮肿等症。兼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7.E。解析:心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肝与心均是心悸的病位,但并不能构成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8.A。解析:心悸血不足证辩证要点: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善惊易恐多心虚胆怯证。
9.B。解析:治疗不寐肝火扰心证,首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10.B。解析:少阳头痛可选用柴胡、黄芩、川芎为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藳本。
11.E。解析: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临床颇为常见。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一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病因多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多以平肝清热,息风通络为法。
12.A。解析: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此题需注意五版教材认为是风、火、痰、虚,而七版和九版教材则倾向于风、火、痰、瘀。)
1.C。解析:中风中脏腑痰浊瘀闭证,应首选涤痰汤加减。
14.D。解析:中风之中脏腑,可分为闭证与脱证,闭证又可分为阳闭和阴闭。闭证与脱证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表现为口噤不开,后者表现为口开目合(A对);前者表现为两手握固,后者表现为手撒肢冷(B对);前者表现为大小便闭,后者表现为二便自遗(C对);前者表现为肢体强痉等,后者表现为肢体软瘫等(E对)。“呼吸气粗”与“呼吸低微”并不足以成为二者的鉴别:脱证固然表现为呼吸低微,但闭证不一定表现为呼吸气粗,因为闭证分为阳闭与阴闭,阴闭者亦可表现为呼吸低微。故D不是二者的鉴别。(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15.A。解析:治疗胃痛痰湿中阻证,应首选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16.A。解析:泄泻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
17.C。解析:湿热泄泻的主方是葛根芩连汤,治法清热利湿。
18.D。解析:便秘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素体阳盛,肠胃积热、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气血不足,下元亏损。
19.C。解析:冷秘选方温脾汤合半硫丸,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20.D。解析:血虚便秘选方润肠丸,治法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21.B。解析:胁痛的辨证要点,当以气血为主。
22.B。解析:两病的鉴别要点为目黄与否。
2.D。解析:阳黄初起,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4.B。解析:治疗温疟,其治法为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正疟的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寒疟的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热瘴的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冷瘴的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25.B。解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水肿的证候是湿毒侵淫。
26.C。解析:治疗水肿脾阳虚衰证选方实脾饮,治法温阳健脾利水。
27.E。解析:淋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28.E。解析:癃闭的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29.E。解析: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0.D。解析: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D。解析: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雀目耳聋为消渴的并发症。
2.C。解析:根据题干“半身或局部出汗”,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润缓急。
.D。解析:久病自汗、盗汗、病及肺肾,以阴亏为主而火热不甚者,可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B。解析:内伤发热的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
5.B。解析:气厥实证代表方: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6.D。解析: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蠲痹汤。
7.B。解析:腰痛病位在腰府,与肾脏及膀胱经、任、督、冲、带脉等诸经脉相关。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8.E。解析:结合题中患者症状考虑为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9.D。解析:结合题中患者症状考虑为外感咳嗽凉燥证。
40.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胸痹寒凝心脉证。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代表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若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
41.E。解析:根据题干判断患者为肝阳头痛,治法为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42.D。解析:根据题干判断患者为呕吐之痰饮内停证,治宜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选小半夏合苓桂术甘汤。
4.C。解析:根据题意判断为泄泻,湿热证,故治法宜清热利湿。
44.C。解析:根据题意为肝络失养型胁痛,治法养阴柔肝。
45.C。解析:根据题意判断为水肿湿毒浸淫型,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46.D。解析:根据题干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宜寒热并用,选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47.B。解析:痿证肺热津伤: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48.C。解析:咳嗽肺阴亏耗: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49.A。解析:根据“呕吐反复发作”,辨为“呕吐”;根据“时作干呕,口干咽燥,舌红津少,脉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其机理为胃阴不足,虚中有热,胃失和降。
50.C。解析:首先辨为“呃逆”;其次根据“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辨为虚证;根据“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辨为阳虚证,其机理为中阳衰微,膈间不利,气机上逆。
中医外科学答案及解析1.E。解析: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2.A。解析:疖的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A。解析:无头疖的特点: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4.B。解析:检查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
5.C。解析: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
6.C。解析:气瘿的原因:一为忧恚,二为水土。
7.B。解析: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亦有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
8.E。解析:脂瘤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与皮肤无黏连,表皮紧张,中央导管开口处呈青黑色小孔,挤压后可有粉渣样内容物溢出,有臭味。
9.A。解析:失荣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10.E。解析:蛇串疮的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好发于春秋季节,好发于胸胁部。
11.D。解析:疥疮的特点: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
12.B。解析:白癣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手癣多见于成年人;黄癣多见于儿童;体癣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花斑癣多见于多汗体质的青年;脚癣多见于成年人。
1.B。解析:急性淋病湿热毒蕴证,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14.C。解析:梅毒毒结筋骨证,治法为活血解毒,通络止痛。
15.A。解析:枯痔钉疗法适应于各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16.B。解析:Ⅱ期内痔周期性、无痛性便血,呈滴血或射血状,量较多,痔核较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17.E。解析:外痔以自觉坠胀、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
18.C。解析:肛裂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
19.B。解析: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
20.C。解析:慢性子痈气滞痰凝证,方用橘核丸加减。
21.D。解析:破伤风治疗以息风、镇痉、解毒为原则。
22.E。解析:肠痈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若病情发展,渐致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2.D。解析:外伤、手术、分娩、肿瘤等可直接诱发血栓性深静脉炎。
24.B。解析:血栓性静脉炎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静脉。
25.C。解析: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本病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
26.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有头疽。
27.B。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颈痈。(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28.A。解析: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29.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乳癖冲任失调证。
0.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气瘿。(颈部呈弥漫性肿大)
1.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脂瘤。
2.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血瘤。
.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蛇串疮。
4.E。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扁平疣。
5.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瘾疹风热犯表证。方用消风散加减。
6.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锁肛痔。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
7.D。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直肠后间隙脓肿。
8.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内痔。
9.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尿石症湿热蕴结证。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
40.A。解析:破伤风发作期典型的发作症状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首先从头面部开始,进而延展至躯干四肢。
41.E。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肠痈瘀滞证。方用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42.B。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脱疽。
4.A。解析: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为风温、风热。
44.C。解析: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
45.C。解析:鹅掌风皮疹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
46.A。解析:脚湿气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
47.C。解析:肛裂侧切术:适用于不伴有结缔组织外痔、皮下瘘等的陈旧性肛裂。
48.A。解析:扩肛法:适用于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
49.C。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冻疮。
50.A。解析:结合题中症状,考虑为破伤风。
免费获取方式
--强烈建议打印试卷--
下载打印说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