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清·吴谦《医宗金鉴》
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此揭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程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只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神志虚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下胸循,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少阳经络,索于头目,循于胸中,为风木之藏,主相火。风中其经,则风动火炎,是以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也。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当用小柴胡和解法。或谓热在上焦,因而越之,误吐者有矣;或谓釜底抽薪,因而夺之,误下者有矣;或谓火郁宜发,因而误汗者有矣。少阳主胆,胆无出入,妄行吐、下,津液重亡。胆虚则心亦虚,所生者受病,故悸也;胆虚则肝亦虚,府病及藏,故惊也。上条汗后而烦,因于胃实;此未汗而烦,虚风所为。上条烦而躁,病从胃来;此悸而惊,病迫心胆。上条言不可发汗,此言不可吐、下,互相发明,非谓中风可汗,而伤寒可吐、下也。此虽不言脉,可知其弦而浮矣。不明少阳脉证,则不识少阳中风;不辨少阳脉状,则不识少阳伤寒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中风,而传少阳,是谓少阳中风。少阳脉循两耳,病则经脉逆行,浊气上填,是以耳聋。少阳脉起目之锐眦,相火升炎,是以目赤。少阳脉循胸膈而下两胁,经气壅阻,肺胃不降,是以胸中烦满。如此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且惊。盖耳聋目赤,胸满心烦,胆胃两经已自不降,再以吐下伤其胃气,胃气愈逆,甲木拔根,是以胆怯而神惊。胆胃双郁,胸膈闭塞,风木郁冲,升路壅碍,是以悸作。法详下章。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支脉从耳后入于耳。手少阳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风邪中于上,故头先受之。风阳随经入耳,故两耳无所闻。风阳由目眦入目,故目赤。胆火上逆,故胸中满而烦。胸中满,非太阳失表,水气溜于膈上,故不可吐。烦非胃中燥实,故不可下。误吐误下,虚其津液,于是心营伤于吐,脉必代而心必悸。胆汁虚于下,则怯弱多恐,神魂惊惕而不宁。悸则怔忡不定,惊则梦寐叫呼。悸为炙甘草汤证,以心营虚也。惊为柴胡龙骨牡蛎证,以胆气弱也。救逆之方,已详太阳篇中,故仲师于本篇不出方治,善读者当自悟之。火邪之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水饮之半夏麻黄丸,不在此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论述少阳病经证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有经证、有腑证。少阳之经的循行部位从外眼角,到耳后,然而入耳中,有个支叉、别支,支者下到胸中,到胁,所以有耳聋、目赤、胸中满这些经气不和的表现。
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者也,经脉就是这么作用的。经脉一受邪,气血不利,少阳经气不利,就有这些症状的出现。耳聋、目赤、胸满都和少阳经的循行部位有关,就把它们看作是经证。
两耳无所闻,指聋的意思,这个聋是暴聋。因为少阳病也是一个新得的,属于伤寒一类的病,传经也好,不传经也好,是个热邪,所以耳朵是暴聋,是少阳经气不利所发生的耳聋。它不是老年人衰老的耳聋,也不是这人有耳聋病,经年累月的耳聋,把这些要排除在外。这个人是暴聋,得病就聋,这才和少阳经气不利有关系。目赤是眼睛发红,因为肝开窍于目,足少阳胆经也经眼角,所以经中有热,眼睛就发红。胸中满也是经气不利的结果,因为少阳经脉下胸中而循于胁,走于人身体的侧面,如果经气郁了、木火之气郁了,心中就发烦,后世医家说这个人头角还作痛。
现在西医诊断不有一个三叉神经痛吗?有时还连着牙,上面还连着目眶,疼得很厉害。有一次,我在太原看一个病人,疼得很厉害,有时打封闭都止不住。对于这种,我们一般是用柴胡剂加减。那一次,我开小柴胡汤加石膏,因为他还兼有阳明,加一条蜈蚣活络的药,把大枣、党参去了,吃了这个,缓解了,疼痛减轻了。那么为什么要治少阳?要用柴胡剂?因为这个地方属于少阳。
经络附属这些东西是中医的特点。推拿,扎针,外科,这个地方属于哪经管?也得讲经,不讲经是不行的。所以目赤,两耳无所闻,这些都是少阳不利,少阳经邪热。治疗这个病得清解少阳、和解少阳,不可吐下。因为少阳是半表半里,经脉走于身之侧面,所以告诫医生既不可以吐,也不可以下,不要因为胸中满就用吐,因为心中烦、目赤有热就用泻下。如果误用吐、下,不但病解决不了,以上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些病解决不了,而且要增加悸、惊。悸就是心慌心跳,惊就是惊恐不安。为什么?因为吐、下就要伤正气,也伤少阳胆经之气。少阳病一吐、下,少阳本来有邪气,它要积极和邪气作斗争。少阳者,小阳也,其抗邪之力不如太阳、阳明那样强壮,抗邪已经是勉力而为之了,一吐一下,它就受伤了,所以就出现悸而惊的正气不足、胆气不足的虚象。经证不能吐下,吐下就要伤正气,就要发生惊悸不安、正气不足的坏证。经证除了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还要结合太阳篇,经证还应联系到往来寒热,合在一起经证就全面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少阳中风,意思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而发生的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叫少阳中风。二耳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身与目也发生热亢的症候,身热甚的则聋,目热甚的则发昏,所以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在五官的症候常有使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二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的互词。另外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至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所以胸中也满,同时由于热往上冲的关系,所以也烦,这么讲也可以。说它是柴胡证的一个征候,即是胸胁苦满而烦。前面柴胡汤也讲过了,在这只简单的说一下。柴胡四证中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等,在这把胸满跟烦放在一起,言外的意思是说这是柴胡证。这个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前面讲多了,少阳病在半表半里,病不在里,不可吐下。阳明病是里,在里而实于上而可吐,实于心下可以泻。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病邪没在胃肠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如果胃虚有寒饮的话,给误下了,则心下悸而惊,惊就是燥的意思。惊燥,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是病陷于里的一种症候,甚而惊燥。
另外也可以这么讲,古人说气虚也悸,这是指心脏说的,那么泻下伤气,气虚则悸,吐下也亡津液,丧失血液,血液不足,不足就无法养心,所以也惊,这是根据咱们的看法,古人说是心主神明,这个惊是指脑系的问题,这也讲的通。
总而言之,太阳中风而有耳聋、目赤,再有胸胁满而烦,也是柴胡汤证,当然是不可吐下,吐下虚其里,邪趁里虚而内动,则进而为悸而惊。
子恒试注
少阳中风,是指风邪侵袭少阳。少阳主半表半里之地,孔窍、胸胁部位均为少阳经络所过之处。风为阳邪,少阳属阳主热证,两阳相合,热邪更甚,所以出现两耳突然失聪,目赤,胸中满闷,心烦等症状,正是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邪未入里,不能使用导吐、攻下的方法治疗,若是误用吐下治法,气血受损,正虚则邪盛,可能出现惊悸的表现(互参第条)。
第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第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第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第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第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第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第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第条: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第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第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第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第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自我测验
第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复制可见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怎么医治中科医院曝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