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什么是经断前后诸证怎么治疗

这篇文章的作者:徳誉堂中医馆,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绝经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古代医籍中无“经断前后诸证”病名,但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较多,散见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郁证、老年经断复来等病证中。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清代肖埙《女科经纶·月经门·妇人经水当止不止属邪气攻冲》记载女子以血为主,七七则卦数已终,终则经水绝。冲、任虚衰,天癸绝,而地道不通,而无子。或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衰微之际,又为邪气攻冲,则当止不止而复下。”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失调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在此生理转折时期,部分妇女由于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心理、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协调此生理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但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往往是“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所以临床上以阴虚证居多。

1肾阴虚

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2肾阳虚

绝经之期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取冷,可致肾阳虚惫。若名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或劳倦过度,耗损脾阳,也可出现脾肾阳虚。

3肾阴阳俱虚

阴为阳之使,阳为阴之用”,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日久可出现肾阴阳俱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若在40岁以前发病者,应考虑为卵巢早衰。要注意发病前有无工作、生活的特殊改变;精神创伤史及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史。

症状

症状出现的时间多在妇人更年期。出现症状时轻时重,常以症候群出现。

★月经异常改变: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或绝经。

★精神神经症状: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通常是最早出现且易被重视的症状,潮热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部、颈部和面部,继而出汗,汗出热退,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长者数分钟,发作次数也多少不一;情绪改变表现为易激动,烦躁易怒,或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我控制。多伴有记忆力减退。

★心血管方面症状:潮热盗汗(多达76.3%以上半身出汗为主,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心悸、胸闷,且有蚁行感(占41.7%)眩晕、头痛、耳鸣等高血压症状。

★新陈代谢方面症状:体重增加,形成局限性肥胖症。?骨质疏松综合征:临床上多见关节痛、腰背酸痛,颈肩酸痛,切不可认为是风湿病,应从肾论治。

★其他症状:晚期症状则有阴道干燥灼热,阴痒,尿频急或尿失禁,皮肤瘙痒,食欲缺乏等。

检查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子宫不同程度的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

★实验室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显示雌激素水平不同程度的低落,血清尿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增高,雌二醇(E2)水平下降,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2鉴别诊断某些内科疾病,如眩晕、心悸、水肿与本病一些症状相似,临证应注意鉴别。经断前后亦为癥瘕(西医学子宫肌肌瘤,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好发之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水肿,或五色带下,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辨证论治

辨证以肾阴、肾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肾阳为大法,使之恢复平衡。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1肾阴虚

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生龟版、生牡蛎、石决明。方药: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泽泻15克,生龟版30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

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效,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黄而泻肾降浊;牡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此即所谓“三泻”。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所加之生龟版、生牡蛎、石决明是为了加强滋阴补肾,育阴潜阳之功效。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者,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易惊,甚至情志失常,头晕健忘,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方药:人参、玄参、当归身、天冬、麦冬、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結梗、酸枣仁、生地黄、朱砂、柏子仁。

若肾阴亏,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者,症见头晕耳鸣,两胁胀痛,口苦吞酸,外阴瘙痒,舌红而干,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5克,生地黄10克,川棟子10克,枸杞子10克。

若肝肾阴虚甚,以致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色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药:怀牛膝15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20克,生龟版15克,白芍20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棟子10克,生麦芽10克,茵陈15克,陈甘草6克。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郁化热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闷,口渴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梔逍遥散(《女科撮要》)。方药:牡丹皮10克,炒梔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薄荷10克。

2肾阳虚

经断前后,头晕耳鸣,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腹冷阴坠,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经断前后,肾气渐衰。肾主骨生髓,腰为肾府,肾虚则髓海、外府失养,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肾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故腹冷阴坠;膀胱气化失常,关门不固,故使小便频数或失禁;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伤带脉,约固无力,故带下量多;肾阳虚冲任失司,故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血失阳气温化,故色淡质稀;肾阳虚命火衰,中阳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肾主黑,肾阳虚肾水上泛,故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也为肾阳虚衰之证。

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右归丸(《景岳全书》)合理中丸(《伤寒论》)。方药: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当归15克,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鹿角胶(烊化)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肝肾,附子、肉桂、干姜、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调经。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阳,填精养血之功效。

如便溏者,可去当归,以防当归滑肠通便,酌加肉豆蔻、补骨脂以温涩止泻。温肾药物,可用补骨脂、淫羊藿、仙茅、覆盆子等,较之附子、肉桂更适用于本病。

若肾阳虚不能温运脾土,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腰膝酸痛,食少腹胀,四肢倦怠,或四肢水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加补骨脂、淫羊藿、山药。方药: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巴戟天6克,补骨脂10克,淫羊藿10克,山药15克。

3肾阴阳俱虚

经断前后,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月经紊乱,量少或多。舌红,苔薄,脉沉细。

经断前后,肾阴阳失衡,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俱虚,冲任失调,则月经周期紊乱,量多少不定;阴阳失衡,营卫不和,则乍寒乍热,时而汗出,时而恶风;肾虚精亏,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腰痛腹冷;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沉细均为肾阴阳俱虚之证。

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加生龟版、女贞子。方药: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当归10克,巴戟天10克,黄柏10克,知母15克,生龟版30克,女贞子15克。

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肾扶阳;生龟版、女贞子、当归滋肾养血;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泻相火。全方肾阴阳双补,使肾阴肾阳恢复平衡,经断前后诸证自能向愈。

其他疗法1心理治疗

通过说理开导,解除疑惑,疏导解郁,移情易性,安静养神等来达到七情调和的目的。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及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帮助其正确认识经断前后的生理变化与心身反应,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适应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请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治疗。

2针灸体针

方一

肾俞、太溪、三阴交、中极、神门、四神聪、命门、关元。大陵、照海、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

肾阴虚明显者,用肾俞、太溪、三阴交、中极、神门、四神聪、大陵、照海穴;肾阳虚明显者,用肾俞、三阴交、命门、关元、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方二

内关、水沟、肾俞、肝俞、太溪、三阴交。

内关穴直刺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水沟穴斜刺雀啄法以流泪为度;肾俞穴直刺2寸,肝俞穴向后正中线斜刺,太溪穴直刺1.5?2寸,均施捻转补法;三阴交穴直刺1.5寸,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耳针

方一

肾、子宫、卵巢、皮质下、内分泌、神门。

肺、肝、脾、心、胃、小肠、膀胱、内耳、高血压点、降压沟。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者,配肺、肝、脾穴;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者,配肝、心、小肠穴;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者,配脾、胃、内耳、心穴;肾阴阳两虚者,配脾、膀胱、胃穴;高血压者,加肝、高血压点、降压沟。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两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或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每次选5~7穴,每3?7日换1次,左右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方二

神门、子宫、卵巢、小肠、交感、内分泌、三焦、心、肝。

脑、枕。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两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或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每3?7日换1次,两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方三

心、肝、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子宫。

肺、脾、胃、大肠、小肠、神门、卵巢、脑、饥点、口、降压沟。

心烦、失眠、多汗者,加神门、脑、肺、小肠穴;肠胃不适、大便秘结者,加脾、胃、大肠、小肠穴;月经紊乱者,加卵巢穴;肥胖者,加脾、神门、饥点、口、大肠穴;心悸、胸闷者,加小肠、神门穴;血压高者,加神门、降压沟。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两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或用王不留行常规贴压,每3?7日换1次,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2?3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头针

生殖区(双)。

胸腔区(双)胃区(双)手运感区(双)足运感区(双)。

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烦躁易怒,情志异常,心悸失眠者,配胸腔区、胃区;皮肤感觉异常,关节不舒或疼痛者,配手运感区(双)、足运感区(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3食疗甘麦饮

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水煎,每日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绝经前后伴有潮热出汗、烦躁心悸、优郁易怒、面色无华者。

莲子百合粥

莲子、百合、粳米各30克,同煮粥,每日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绝经前后伴有心悸不寐、怔忡健忘、肢体乏力、皮肤粗糙者。

杞枣汤

枸杞子、桑葚、大枣各等份,水煎服,早晚各1次;或用淮山药30克,瘦肉克,炖汤喝,每日1次。适用于更年期有头晕目眩、饮食不香、困倦乏力及面色苍白者。

病案举例

高某,女,48岁。

月经量少伴心烦4年。

患者4年前出现月经延期、月经量少,带下不多,头昏神倦,口干舌燥,常有烦热之感,不甚介意,继则形体消瘦,带下缺少,月经不行,阴道干涩,不能行房,心情烦躁,面容樵悴,口渴唇燥,入夜尤甚。曾服中药数剂,虽亦从阴虚论治,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转从西医论治,令服雌激素,有白带,恢复月经来潮,阴道之干涩亦见好转,性生活正常,但停药后,诸症依然,心中忧急来我院求治。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经断前后诸证(阴虚火旺)。

滋补肝肾,清心降火。

滋肾清心汤加减。方药:钩藤30克,莲子心6克,青龙齿30克,淮山药10克,干地黄10克,牡丹皮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龟版15克,乌梅10克,柏子仁20克,炒酸枣仁20克,盐水炒黄柏10克。同时嘱服杞菊地黄口服液。要求祛除烦恼,安定心神,配合治疗。服药近3个月,基本恢复月经,带下亦有,诸症大减。停药观察,尚能稳定。

黄某,女,47岁,年8月2日初诊。

月经量少伴烦躁易怒1年。

患者1年前出现月经后期,量少有块,伴头晕目眩,频发潮热,入夜尤甚,溱溱汗出,时而烦躁易怒,时而悲欲欲哭,心悸少寐,腰酸背楚,血压偏高,下肢偶见水肿。西医曾做阴道细胞检查,为性激素水平轻度低落。

舌红苔薄,根部苔腻,脉沉缓。

西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经断前后诸证。

肝肾亏损,虚阳外越,心血不足。

滋补肝肾,凉营固表。

杭白芍10克,女贞子、墨旱莲、炒杜仲、桑寄生各9克,东白薇10克,浮小麦24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3克,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4剂,水煎服。

二诊(9月1日):上方服后头晕减轻,潮热偶发,水肿已退,纳谷渐增,惟仍寐差自汗,脉沉缓,根部苔腻已退,再步原法出入。处方:东白薇15克,杭白芍10克,炒杜仲、桑寄生各9克,五味子4.5克,首乌藤12克,浮小麦、生牡蛎各30克,炒酸枣仁9克,嫩钩藤10克,炒白术,云茯苓各9克,粉甘草6克,紫丹参15克。6剂,水煎服。

三诊(9月24日):前方又服6剂,诸症悉除,食眠俱佳,脉缓略弦,舌润苔薄。于9月18日经事来潮,周期近常,色量均可,未见血块。予二至丸2瓶,嘱每日下午服20粒,香砂养胃丸15剂,每日上午服1剂,均用温开水送下。

识别下方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351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