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极3D动图多方位展示
很珍贵哦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手,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推架。
⑤后坐落手,⑥跟步抱球,⑦左转出步,⑧弓步推架。
右边
十九、海底针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
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
24收势
谁说中医只能治慢病,针灸急救功不可没!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而针灸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让世人认识到中医在急救领域的显著效果。
针灸急救,被淡忘的最好急救术
当身边有人因急病发作昏厥时,是否因为手边没有药物,医院太远,而焦急万分?眼睁睁地看着情况的恶化?
紧急关头,不要着急!一根针、几个穴便可解燃眉之急!
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外联皮毛肢节,内系五脏六腑,可以达到针到病轻的效果。
《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
针灸是传统中医技法,想要治疗重病需要长时间学习,但是治疗急患的方法却很容易就能学会。即使只学会几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紧急关头也能解燃眉之急。
关于针刺救急,古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其所著的《针灸大成》中明确写到:“初中风急救针法: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延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
注:十二井穴,是在十个手指指甲末端的穴位,可以用十个手指尖来代替,效果一样好。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脑血管疾病,往往来势迅猛,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亦可能随时发生。中风最初发作的三十分钟是最佳的抢救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将大幅升高。
发生此类情况,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可搬动患者,更不可摇晃病人的头部。因为搬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导致出血增多而加重病情。我们可以赶紧找一个三棱针,或者注射针头、缝衣针等尖的东西,实在找不到就用细的小竹签亦可,来进行针灸的急救操作。
遇到中风、溺水、心脏病突发等昏迷症状的针灸急救方法:
针刺人中穴
刺人中穴,针尖向上斜刺,作捻转强刺激,以促进病人苏醒。
关键:人中的位置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水沟处分成3段,针从下三分之一处向斜上往脑部方向插入。
如果没有针的时候,掐人中也可以。大拇指压在人中位置向脑部方向推压。
十宣放血
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尖上刺之,刺入即出,有血出来即止,边刺边挤,每个手指尖要流出至少三四滴血出来。再在鼻尖上点刺一下,渗出血即止。
十个脚趾尖放血
一般放完手指之后,昏迷的病人会慢慢地醒过来。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再在十个脚趾尖上刺血。
关键:快!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要握紧手指或脚趾迅速扎完十宣
针刺涌泉穴
如果还没有醒,继续针双脚涌泉穴。
关键:针不宜过长,一寸半的适合针涌泉
百会穴放血
还是没有苏醒的话,可以采用百会放血。从额头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一个凹洞,就是百会穴。
关键: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着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当病人整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
中风突然发作时,病人气血上涌于头部,手足开始发冷,此时当按摩搓推双手双足至发热,可以稳定气血,平衡阴阳,为抢救赢得时间。
耳穴治哮喘,不比喷喉剂慢
哮喘发病较为紧急,而患者发病医院之外,此时患者自己或家人对病情的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患者平时应随身携带几种扩张支气管的气雾剂,如受体激动剂类、抗胆碱药类,以备不测。如果不能及进抢救,数分钟的时间就可能导致脑缺血,后果严重。
耳穴治疗哮喘突然发作迅速,不比喷喉剂慢。并且,耳穴对于急性痉挛、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也有迅速的止痉止痛消炎效果。
中医按摩专家周尔晋写的“火柴棒三部曲”,其中十分重视耳穴的作用。就用火柴棒按压几个耳穴,对各种急性疼痛以及急性痉挛都颇有功效。
哮喘发作属于平滑肌痉挛,耳穴的肺、口和神门极具神功,病人亦可自己按压。
哮喘发病紧急时,还可以用手指按压天突穴。其穴在颈与胸骨的结合处的凹陷部分,顺着颈部中间向下摸,到胸骨处有一个窝,就是此穴。
哮喘急性发作时,可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再者,大凡是痰喘或者咳嗽过急、憋不过气来时,都可用此法恢复。有时老人会因一口痰憋住,面红颈粗,喘不过气来,当马上按压此穴以救急。
起死回生,艾灸神阙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灸神阙穴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一百壮乃至几百壮。
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意思是,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当然,在救急的同时,应当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努力争取一切时间,医院。毕竟,医院才是处理急症的常规所在,也是合法所在。
我们能做的,医院的抢救,医院的全方位抢救争取时间,以争取病人最好的预后。
守住人体一个点,管五脏,通全身,赶走8大病!这样一个外露的穴位,在婴儿时期,是联通母子、输送血液到全身的生命起源;等我们长大了,它就变成母亲送给我们的一份健康大礼,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体治病点”,它能管全身五脏,并与体内十二经脉相连,却是大多数人都忽略的一道人体五脏健康之门,这个地方就是肚脐!
它是母亲留给我们的一道秘药,现在病这么多,这么容易上身,我们必须利用好它——这天然健康之门。
▲揉腹能够帮助养护五脏。
1、神阙穴:母亲留给我们的健康之门很多人认为肚脐只对减肥有用,但实际上它是中医治病之要穴。在中医学中,肚脐被称作“神阙”,它是人体个穴位中唯一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穴位。
这样一个外露的穴位,在婴儿时期,是联通母子、输送血液到全身的生命起源;等我们长大了,它就变成母亲送给我们的一份健康大礼,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通过肚脐来治疗,叫做脐疗。可以用医师方子自己操作,非常实用,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方法。江西梧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郑春华指出:
由于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脐疗的治疗原则是以肚脐为中心向全身输送气血,通过中药辨证论治达到治疗效果。
2、观肚脐,察体况向上形
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向下形
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圆形
肚脐若为正圆形,女性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肚脐偏左
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肚脐偏右
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肚脐凸出
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3、医师提供,家庭可用的脐疗8方,用好一穴,少遭好多罪!1、小儿腹泻:大葱+食盐
腹泻分为三种,湿热型、寒湿型和脾虚型。湿热型多是病毒性腹泻需要抗病毒药物,抗生素也无效,但如果是寒湿型的腹泻则可以适用脐疗方:
大葱g,食盐若干,一起炒热后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和腰部;将大蒜适量捣成泥状,贴在两足心及脐部。
2、失眠:黄连肉桂敷肚脐
医院主任中医师王世彪老师推荐三个方子给我们针对失眠调理,失眠分三种:心烦多梦、体虚难眠、血不养心大便结燥。
交泰丸
本方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症,多伴有心烦多梦、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
黄连、肉桂各1克,研为细末,蜜调为丸,每丸重1克。每次取药丸1粒,填脐内,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酸枣仁糊
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失眠,惊悸及体虚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
酸枣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
柏子仁糊
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及阴虚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结等。
柏子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3、延年益寿:磨腹按脐
用拇指的指腹按压肚脐的中央,指腹的前方按在肚脐的边缘,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先揉五十下。
之后再用食指的指腹按在肚脐眼中央,反过来再按揉五十下,这样脐的中央我们按揉到了,五脏功能正常了,人的精气血就充足了,病就不容易得,寿命就会延长。
另外,双手叠交在腹部按摩,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可以交替方向按摩达到“平补”、“平泄”,这个方法可以缓解小儿消化问题。
4、补肾保健:鸡蛋敷脐
此外,北京医院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王军老师也有私藏的脐疗方子,他提供了一些可以自己操作的方法给我们:
用冷水煮鸡蛋,煮到开锅的时候,把鸡蛋拿出来,这时候鸡蛋是七分熟的。
把鸡蛋从中间一分两半(注意不要去掉外壳),放凉到适合的温度,用其中一半捂在肚脐上。
因为带着外壳,再用手捂着点,所以它保存热量的时间比较长。鸡蛋是补肾的良药,放在肚脐上,可以补肾、健脾、养生,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5、疲劳护理:艾灸
当你感觉身上特累,又不知道哪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选肚脐这个点艾灸。
可以使用艾灸盒,因为艾灸盒有聚拢热量的作用,可以慢慢地往里渗透。
6、抗衰老:盐袋子热敷
热敷肚脐的方法是常见的。比如吸了凉气,可以在炉灶前自己的手先烤热,然后用手捂在肚子上,捂过几次之后肚子就好了。可以把食盐炒热了,用袋子一装,然后放在肚脐上。
总之,热敷肚脐,可以让气血循环比较流畅,那么很多的疾病就可以预防,五脏六腑就可以得到调节。所以说这是一种简易的非常有效的抗衰老的方法。
7、缓解痛经
脐疗可以帮助女性缓解痛经的症状。
用肉桂、丁香、吴茱萸、红花这四种药,磨成粉末,用黄酒调好,贴在肚脐上,再用热敷的方法加助它发散药力。
在月经来之前7到10天开始做预防性治疗,到月经周期结束算一个疗程,治疗两到三个疗程,就会发现痛经的情况大有缓解,甚至不再复发。方法非常简便,但疗效非常明显。
8、消除腹胀
用中药贴肚脐,还可以消除腹胀。腹胀产生,往往是由于消化不良,吃完饭以后因为不能快速运输到肠道,人就觉得胃胀难以忍受。
健脾行气、帮助消化是第一位的,可以选择莱菔子这味中药。
把莱菔子先研成粉末,越细越好,然后用黄酒来调一下,黄酒温通,行血、行气的作用会很好,再加上莱菔子就可以健胃消食。
贴在肚脐上四到八个小时,贴上去之后你很快就会感觉到肚子咕噜咕噜响,等胃里面食物消化了,它就不响了,肚子也就舒服了。
4、肚脐发臭怎么办:外涂抗生素油膏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形体肥胖者,或不注意脐部清洁的人身上。
多为脏物和皮脂类分泌物形成坚硬的脐石,擦伤局部而继发细菌感染。肚脐局部红肿糜烂,分泌物呈脓性,有恶臭。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外涂抗生素油膏治疗有效。
此外,脐眼是外界离内脏最近的地方,千万不要用力抠洗,容易导致腹痛。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拔罐倍受推崇,但这类人不适合秋季拔罐!秋季易外感风寒,导致很多关节、颈椎、脊椎、腰椎有病变的人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因此不少人青睐用拔火罐等方法抽出体内的寒气。专家提醒,秋季不宜多拔火罐,尤其是一些体质比较虚寒者及老年人,否则外环境中的寒气容易随着治疗过程进入体内,反而会加重原有的症状。
专家指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但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并且,不管是湿气入侵体内还是风寒入侵经络,拔罐都只能是缓解症状,并不能解除病根。
适合秋季拔罐的疾病
寒性颈椎病
秋冬天室内有空调或暖气,人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来到室外,如果颈部未做好保暖措施,暴露在外,易受风寒刺激,使局部肌肉保护性收缩,从而导致颈部张力增高,颈部力量失衡,颈部肌肉紧张痉挛,进而压迫到神经、血管,则发生颈部疼痛不适。
寒湿阻络型颈椎病患者较适合火罐疗法。这类患者主要症状是头痛、后枕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背与手指麻木酸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颈肩部畏寒喜热,颈椎旁有时可触及肿胀结节。可采用在颈部进行叩刺、走罐、艾灸等综合疗法。
寒性落枕
秋季早晚温差还是有的,有些人一下子是不能够适应的,很多人早晨起来觉得自己的脖子非常的疼痛,而且还不能转动了,去医院一看,原来是落枕了。这主要是因为气温不断地下降,很多人适应不了就中招了。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在颈部及落枕周边部位走罐、留罐和艾灸综合疗法。先在疼痛部位均匀涂抹上红花油后走罐,以皮肤红晕为度,之后在风门、风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所有穴位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1疗程。
秋季拔罐的注意事项
秋冬两季天气寒冷,拔罐时脱衣服容易着凉,要注意保暖。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孕妇、体质虚弱者、皮肤病患者都不宜拔罐;另外,血小板水平低的人拔罐时容易出现皮肤淤血,也不适宜。
很多人认为留罐越久,效果越好,但其实不是,拔罐也要控制好时间,留罐不是越久越好。一般留5-15分钟比较适合,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根据我们经验,儿童不宜超过5分钟,老人不宜超过10分钟,如果拔罐同时照红外线或照完红外线后拔罐(医院比较多见),成人留罐10分钟就可以了。
如果留太久出现了水泡等症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特别注意皮肤破损未修复时勿接触生水。
本文来源:老中医养生道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