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上方蓝字“诗刊社”,一起玩耍吧^-^
庞培的诗,温润如碧玉,在江南的柔美之中自有一股健朗之气;在细腻的感觉之中却是情感深度的凝结,当我们细心审视,在纤细的纹理之中,蕴藏的却是人生的经验与智慧的光亮。他的诗歌,有对生命的真诚呵护,对爱的痛切回忆,直抵灵魂的深处,让人在不经意之间怦然心动。这一组诗歌,如清泉流淌,留下的却是苦涩与久久的回味;如弦乐轻弹,最低沉的音符却深深地拨动我们的心灵;如清风拂面,温暖中却有着彻骨的冷峭。诗人在自然景象中,敏锐地感知“远去的秘密”;在日常细节之中,捕捉爱与离别的痕迹,而最终以诗歌的形式,确证生命与爱的永恒。他的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奇妙自然;看似朴质,实质沉稳坚实,他以从容自在的风度,抵达语言的幽深之境。他以自己的言说方式,与时间做着秘而不宣的抗争。
By唐力
小路
林中一条小路
快要被草丛合上
当我走过,光线
树阴交头接耳
好像我常常出现
我是此处
最后远去的秘密——
一阵风,正把我吹向
曾经的恋人身旁
初秋
清晨,小鸟仿佛在抖落身上的冰碴
但这只是九月
在我的窗外
冬天还很远
我一时怔忡:或许
我也是某个晶亮发光体
是飞鸟恐怖梦境的
模糊光斑?
树林岑寂无声
大海岑寂无声
白白的晨雾,如同雪花飞旋
树林上方,太阳稳稳高悬
归来的雨
深夜的雨是一面面镜子
半梦的女人从床上起来
喝下半醒的茶
一滴脸盆大的雨
打烂了容颜
她把脸半埋在枕头
听雨。听火车天亮前
湿漉漉地到站
活腻了几个世纪的火车
只在女人的眼眶里转动轮子
提速、疾驶
闪烁着站台
黎明的街头
走过一名湿润的行人
路灯下他的脸几乎撞到了雨
她把他的头温柔地别转
半转过身子
多年的离散
从镜中归来
一个秋夜
一本好书跟草丛的蟋蟀声有什么区别?
坐在灯下,手捧的这本书
使我身心温暖:美好的言语
美妙的讲述
被一阵蟋蟀叫打断
从那昆虫的叫声,人可以听出
草丛深邃,星空璀璨
河岸边的家园很美
今晚露水已开始甘甜
变凉
就好像窗户,夜色,跟路上的行人
相仿,饱览群书
这一切来自神秘宇宙深处
来自秋夜的几种昆虫的颤动声带
或翅鞘
大自然离奇的修辞
古老、单一。不知名
却百听不厌。虫鸣声好像乡下
院门上褴褛的门神
靠墙排放的锄头、箩筐、绳索
镰刀
而我书房里的书堆到天花板
跟四季农具有什么区别?
什么样的田野耕作
横亘在书籍和心灵间?
作者念出声的字词、诗句
是否跟虫鸣声、跟黑暗一样单一、古老
浸润着昼夜光阴
湿湿的草丛,蟋蟀
会有一盏伏案用的灯吗?
它会用目光,碰到“抑郁”吗
碰到诸如“天赐”这样的词吗?
秋夜,我合上书
好像用的是无尽土地
是潮湿露珠的滚落
我用星空合上手里的书
我也用略带刺痒的草叶的眼睑
蟋蟀落寞、激动的触须
这个早晨
很多年不在一起
一个人起床
听窗外秋天来了
熟悉的雨滴落在
陌生的心上
江面雾中的汽笛
轮船驶过
你的身体有着久违的清凉
空气已成定局
我一步步走动
都被从你的记忆中抹去
看不见
宇宙由更多的看不见
而不是看见组成
因此爱,别离
是一种黑暗
那在更深的黑暗中到来的清晨
是奇迹。是见证
留下的遗物中
有一块读过的书
同一本书,此刻
仍相厮守,虚构着痛苦
有这个早晨
我走到旧式砖木结构窗前雨滴声中
对着街道的记忆里
深吸一口气
(……也许,我们相爱
用很多年没在一起
这个事实)
雨滴跟随我
一天晚上我回家,发现雨滴跟随我走进我现已不存在的
年代或年份。黑暗苍白的夏天,空荡荡海滩一样的光线
后院和家。
雨滴进入树的甬道,翻下记忆孤寂的衣领
这无名者的岁月。在一个小城里安静
渡过闲散生命
雨滴下枝头摇晃的树。树和雨
原是同一家族,同一村庄的奥秘
我的脸在细雨中辨认我自己。门窗晃动
空地像打下来的一束光
雨滴跟随我进入我的内心
铁窗一样的雨
囚禁我,抚摸我……
一个女人俯身窗前
一名路人痛苦的眼神
哗哗下的雨
就像我的人生
雨中,我是某个恋人的身体
是死掉的恋情仍旧静候的拥吻——
阵风
夏天很快变得凉快
很快就秋天了
下午我在屋子里。听见
江面上轮船汽笛
好像江的两岸都很空旷
好像轮船也特别大,大到
像幼年时和父亲出门
初次去码头看见长江——
今天,过路的轮船知晓我的心事
拉响的汽笛夹杂秋凉
明白我第一次来到江边
第一眼看见的长江,白浪滔滔
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从那以后,我长大成人
结婚恋爱
而双亲去世……
最主要的是:我爱上人,也被
别人爱上。这种不同体验的恋情
如鲠在喉
我再也无法把爱的感情舍弃
再也不能忍受,炎炎烈日
或秋风阵阵
我已是我自己的一个旧人
走在街上,我是投入邮筒
我自己寄出去的旧信
那阵风吹乱的信笺
地址,已杳无人迹
何谓新诗
庞培
中国的新诗,决不在于20世纪汉语白话之新,不在一种语言,一样文明,一个时代,一个国度,一类东亚的孤儿自力更新的生活之新,它一定有人类学意义上亘古而全新的内容;它是全人类意义上的美学和创造之甦新。它或许有可能不够现代,但一定表达出更为深邃的古代(传统)。这是一种永远变革、奋进,永远朝向未知的未定名的更新。它有理由和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学相交流、融合,齐头并进,也更有理由同世界范围被普遍运用的最大语种——英语相对话。或许在某种迟来的、尚未到达的时空里,这样的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对话,早已经热切、有力地开始,在马可波罗、汤若望、莫里循和罗素的时代,即已经开始。年《草叶集》初版问世,惠特曼即已在找寻一种全新的大陆语言、大陆之诗:全新的生理,全新的体魄。到了之后《红色手推车》的作者,《冰激凌皇帝》作者。直到年代的罗伯特·布莱,仍旧在为一种书写中的“全新的美国诗歌”而努力。而我们,自“朦胧诗”以降的当代中国诗歌,又有多少其语言变革、形式造诣称得上真正“中国诗歌”的诗歌?换句话说,称得上“新诗”之“新”的作品典范?
我的观点当然有一点点荒唐,或者,稍许的荒唐。今天,古老传统的中国已沉沦到如此之深,以至后退或向后转更有可能坠落深渊。在中国,汉语每分每秒都大张着嘴巴在吞噬想像力空洞的生灵。更多的人并不活在现代世界。死亡面前,人们根本来不及报上自己的姓名。互联网、全球化时代,汉语比仓颉造字鬼神歌哭以来的任何世代都更加漂泊得远,更流离失所,也更居无定所。好吧,这两个成语,也许是同一个意思。
自年,胡适以来的中国新诗,至此,已头脑空空,智商情商降到了零度冰点,仅仅滋养了一大批以刊物上的诗名、诗写作而有意无意作为其美学或人生基点的作者。在今天,这样的新诗寄生虫式的作者,从南到北有一大批,刊物也一大批,连所谓的民刊、“地下刊物”也不例外。至此,“写得好”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贬低,一份戏谑或自甘堕落;“写得不好”反倒有可能成就一滴滴美学甘泉,正如海上罹难幸存下来的水手,用撑起的塑料袋通过日光过滤淡水。
最优秀的技艺和品质,仅够活命。
读书人传统的生活,荡然无存。昔日农耕文明的教习修养,荡然无存,诗人们大面积地从乡村撤退进城镇或所谓“大都市”,但多少年空自惆怅,开掘不出属于自己的一块“园地”。汉语内在的、原创的心灵,早已经变异,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声音里,新诗仍旧可以算得上是能够让后代人听得出骄傲、听得出青春和光明的那一部分:穆旦、冯至、刘半农、何其芳、昌耀……;后来居上的“朦胧诗”,以及之后更加重要的“第三代诗歌”也进一步印证了此一“少年中国”之梦想。固然,将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已经取得了十分令人鼓舞的骄人成就,然而……好像长江下游的两岸,早已被各种造船厂、拆船厂、码头占据了,江面上流淌着即使夜幕降临了也一样闪闪发亮的油污,如何撇清这油污,看本源清澈的新诗之水流?
迷信、神话、错误,同时又道听途说,同时相互攻讦。
诗人们如何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家园”一词早已被电视大屏幕式官商结合的地产商侵吞净尽之后?
——我不知道未来中国的诗歌会怎样,但我知道它一定不是、也不会是怯懦自私的、狭窄纠结的、阴暗和小气、性格含混不定、个性面目模糊的。
——它一定不是书呆子,不是乡村志愿者或简单头脑的“驴友”、不是王顾左右而言它者、不是万金油式的、不在转身之际,也不在坐定之时。
新诗之新,决不在于《人的问题》和《存在与虚无》,决不仅仅是《巴黎和忧郁》或《马尔陀罗之歌》,不在于诗人的孤独中的想像物,语言分解的嗜好或审美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恋、编码、程序和心理。不是一种婚配。不是忘却、承诺、写作的零度、山水优游,推杯换盏之新。不是太阳金牛,也不是北交水瓶,或婚神天蝎。可能是一种新的沉默。一种新的沉默的到达。
诗人们,包含了文化和国家梦想的诗歌时代,也许是已经过去;也许正在到来,或明天到来。
来源:《诗刊》年3月号上半月刊“视点”栏目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