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补气之剂源于四君,一切补血之剂源于四物,然气血双补首推八珍、归脾之属。
宋·严用和,据“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了益气补血、健脾益心的名方——归脾汤,用之临床,效如桴鼓。
01归脾汤的方名释义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卷之四》。
严氏据《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制。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脾失健运、心血不足,发为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症。
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则惊悸失眠诸症自愈。
又脾主统血,凡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症,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故严氏命名本方为“归脾汤”。
02归脾汤的功效与主治归脾汤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人参、酸枣仁、当归、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其主治范围甚为广泛,为调补气血之要方。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两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心脾两虚者。
1.《济生方》载其“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2.《校注妇人良方》载其“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3.《口齿类要》用其治疗“思虑伤脾,血耗唇皱;及气郁生疮,咽喉不利,发热便血,盗汗晡热”。
分析如下: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思而统血;心藏神而主血脉。
“劳则气耗”而使脾气不足,运化乏力,加之“思则气结”,运化之能更为低下,劳思久虑,暗耗心血,于是气血化生日渐减少;
心血暗耗有增无已,神不守舍更为加重;心血亏耗,心神失养而不守,症见心悸怔忡,寐时神不守舍,魂游于外,故多梦。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内虚。
本方证之不寐乃由心营不足,致心阳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故失眠少寐。
脾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则四肢肌肉痿软无力而倦怠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乃气血亏虚之象。
血虚于内则阳气浮越于外,故发热。
脾主统血,脾气虚衰,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络脉溢出而见诸出血症,妇人则更见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的崩漏。
综上所述,本方证为心脾两虚之证,其表现有三:
1.心神不宁;2.气血亏虚;3.脾不统血之出血症。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虽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三组症状表现又是以气血亏虚为其基础。
所以本方主治症中但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即可运用本方。
03加减应用后世应用此方时,偏于气虚者,可重用党参、黄芪,或用人参替代党参;偏于血虚者,可重用黄芪、当归、龙眼肉;偏于心虚者,可重用茯神、枣仁、远志;
用于崩漏者,要加大党参用量或用红参,可加地榆、紫珠叶、阿胶、大小蓟、茜草、侧柏叶、槐花炭等,或配合固经丸;
04医案一则1.黄某,女性,28岁,年6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1年前小产(大出血)后自觉头目眩晕,遇劳加剧。现面色白,发色不泽,体倦懒言,心悸气短,少寐多梦,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治宜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18g,党参、阿胶(烊化后兑服)各15g,白术、当归、茯神、远志、炒枣仁打)、陈皮、龙眼肉、熟地各10g,生姜、炙甘草各6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
10剂后复诊诉眩晕好转,余症减轻。原方去阿胶,加白芍、制首乌各10g。续服10剂而眩晕止,诸症悉除嘱服归脾丸1个月巩固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证治汇补·眩晕》篇说:“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
患者系小产(大出血)后引起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眩晕,且遇劳加重。脾虚难以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故见面色白、发色不泽、心悸少寐、多梦等症。用归脾汤加减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助气血生化之源,标本兼治,故疗效满意。
杜仲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