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七神穴功用总结

概述

七神穴,源自《中国针灸穴位辞典》,指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上七个以“神”字头命名的七个腧穴,包括手少阴心经神门,足少阴肾经神藏、神封,足太阳膀胱经神堂,任脉神阙,督脉神道、神庭。

神门归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主藏神。神封、神藏归足少阴肾经,神堂归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生髓通脑。神阙归任脉,神庭、神道归督脉,督任同源,与肾精有关。七神穴的分布与归经直接或间接体现的就是“心藏神”和“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故以“神”名。

七神穴

1、神门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天之气血也。门,出入之门户也。《经穴释义汇解》释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穴为心脉之俞穴,为心气所出入之处,故名神门。”

归经: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

支和尺神经掌支。深层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曾用名

兑冲,出自《针灸甲乙经》;

中都,出自《针灸甲乙经》;

兑骨,出自《难经》;

锐中,出自《普济方》。

功效:扶正祛邪、益气养心、安神醒脑、豁痰开窍、益肾填精

主治:以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症为主。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心脉脉气至心输处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原穴本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心原为心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脉原气从心经门户神门穴处流输于全身,故神门穴有补益心气之功效。

现代研究

陈秀琴针刺治疗失眠证38例,取神门、四神聪、三阴交穴。四神聪平刺0.6~0.8寸(针尖逆督脉循行方向);神门直刺0.4寸;三阴交直刺0.8~1寸。针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分钟,针刺时间以下午为宜,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针刺常规操作,经3个疗程后(30次),心悸、头晕等一切症状完全消失。结果显示:患者38例,临床痊愈26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

2、神藏

位置: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神,心藏神,心主神明。藏,收隐不见谓之藏,《经穴释义汇解》释曰:“穴为肾脉之腧穴,肾者,封藏之本。位在彧中下一寸六分凹陷处,近心。穴主心疾,心藏神,故名神藏。”

归经:足少阴肾经经穴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第2肋间神经的前皮质,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治疗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心律失常、产后缺乳、哮喘、咳嗽、气管炎

等。

神指神气,藏是收藏的意思,神藏为足少阴肾经经穴,《经络全书》曰:“肾经……其支者,自神藏之次,从肺络心,注胸中。”其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故神藏穴有收敛神气,安神定志之功效。

现代研究

肖红玲等对98例产后缺乳患者,取气户、神藏、灵墟等穴,实施半刺法配合按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操作:先用32号0.5寸毫针快速刺入胸部腧穴的皮内(半刺),快速出针,采用指摩法适度按摩乳房硬结,顺着输乳管方向,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按摩数次,再用拇、食指挤压乳晕部,迫使乳汁从输乳管口流出,反复多次,直到硬结消失。然后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半刺背部腧穴,最后按摩背部督脉循行线。疗程:上述操作每日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足少阴肾经腧穴神封,治疗以胸胁支满、咳嗽、气喘等胸肺病症为主,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功效。

3、神封

位置: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神,心之神气也。封,封堵也,又作疆界而言。肾者,封藏之本。穴临心,主心疾。心者,神之变,藏神,故名神封。”该穴临近心脏,能将肾经经气与心神之气散热冷缩,如封堵一般,故名。

归经:足少阴肾经。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功效:宣肺理气、止咳平喘

主治:乳腺疾病和循环系统的疾病,如乳腺增生、产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神指神气,封是封堵的意思,神封为足少阴肾经经穴,《刺灸心法要诀》曰:“肾经……其直者,从肾外……入内贯肝与膈,外循……神封……等穴,入肺中循循咙,挟舌本而终。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经也。”肾经经气外循该穴入肺中,络心,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具有降浊升清、宣肺理气之功效。

现代研究

肖劲等针刺对穴治疗顽固性呢逆18例,其中气机郁滞型取心俞、内关,阳溪、神封,内关、膈俞,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5毫米毫针快速捻转进针,以针感向四周放射为佳,得气后不加电,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手法补泻1次。气机郁滞型捻转泻法。结果显示:18例中,痊愈2例,占11.1%;好转14例,占77.8%;无效2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4、神堂

位置: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浅层布有第五、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肩胛背神经,肩胛背动、静脉,第五、第六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经穴释义汇解》释曰:“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应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心为明堂。又经气留住而深居之穴位称堂,穴为心神留住之处,主心疾,故名神堂。”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皮外骨伤疾病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肩周炎、急性乳腺炎、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

神指神气,堂是前堂的意思,神堂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该穴将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使经气沿背部上输至头部巅顶入脑,脑为元神之府,照诸百节,因此该穴具有平心静气、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的作用。

现代研究

周生萍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失眠,其中针刺治疗失眠采用三角形四面取穴法,其方案有:大椎、陶道、心俞;大椎、陶道、神堂;大椎、陶道、膏盲。通过临床观察证实,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有效率约97%。

5、神阙

位置: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神阙,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经穴释义汇解》释曰:“穴当脐中,喻为元神之阙庭,故名神阙。”

归经:任脉

曾用名

脐中,出自《针灸甲乙经》;

气舍,出自《外台秘要》;

气合,出自《圣济总录》;

命蒂,出自《本草纲目》;

肚脐,出自《幼科推拿秘书》;

脐,出自《脉诀乳海》;

维会,出自《针方六集》;

天枢,出自《厘正按摩要术》。功效:温经通络,调和气血

主治:消化系统、皮外骨伤疾病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腹泻、便秘、痛经、荨麻疹、遗尿等。

任脉乃阴脉之海,与督脉相对,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因而脐内联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经气之汇海,故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之功效。

现代研究

李戈等在神阙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一文中提到,神阙最常用的方法为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姜灸、隔盐灸。敷脐法及按摩法也为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腹泻、顽固性呃逆、肝硬化腹水、脱肛等。

闫慧君独取神阙穴治疗婴幼儿腹泻、遗尿、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荨麻疹,认为神阙穴神经敏感度极强,因此刺激神阙穴及周围组织,效应极其敏感,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调节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6、神道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经穴释义汇解》释曰:“穴在第五椎节下间,应心。心藏神,穴主神,为心气之通道,主心疾,故名神道。”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故名,以表示经气的经过。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5胸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5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5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归经:督脉

曾用名

玉泉,出自《经穴汇解》;

冲道,出自《循经考穴编》。

功效:宁心安神、行气清热养心、清热止痛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及其后遗症、失眠、抑郁症、癫痫、脑瘫等。

神指胸中之神气,道是通道的意思,神道为督脉经穴,《十四经发挥》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属阳脉之海也。”指出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交会,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同时脑为“髓海”,与脊柱中之髓相通,故神道穴有壮阳益气之功效。

现代研究

卢琰琰等采用益肾调督养心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取神庭、百会、风府、神道、肾俞(双)、太溪(双)、神门(双)、内关(双)。快速捻转进针,肾俞、太溪用补法,其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6次,周日休息。治疗4周,共计24次。针刺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提示益肾调督养心针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可靠,持续平稳。

7、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神,神明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经穴释义汇解》:“庭者,颜也。穴在发际,直鼻,意即指本穴同鼻相垂直而近颜面部。因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神之所出入处,故名神庭。”

归经:督脉。

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曾用名

鬼光,出自《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发际,出自《经穴汇解》;

天庭,出自《针灸问答》;

前发际,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功效:宁神醒脑、调阴和阳

主治:神经系统和皮外骨伤疾病,如失眠、头痛、抑郁症、颈椎病、雀斑等。

现代研究

陈庆等针刺百会、神庭、神门为主治疗抑郁症,辅以针刺公孙、太白、太冲穴。嘱患者仰卧位,百会、神庭以1次性1寸不锈钢针沿头皮成15~30度角进针0.5~0.8寸,快速捻转1分钟(频率次/分),神门以1寸针直刺约0.5寸,公孙1.5寸针向太白透刺1寸,太冲以1.5寸针直刺约1寸,得气后行导气法1分钟,然后加电30分钟,百会-神庭1组,神门、公孙、太冲均双加电,采用抗抑郁波型,强度2~3V,每天45分钟,隔天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共观察1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治愈11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总结

蒋茵婕等总结古今文献认为七神穴擅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神志疾病。除此之外七神穴还可以治疗其腧穴所在、经脉所及的病症,如神阙穴除主治中风、角弓反张、风痫等心脑疾病,还可以治疗其穴位所在肚腹部的腹泻、腹痛、肠鸣等消化系统疾病;神门穴除主治痴呆、心烦、癫狂、健忘等心脑疾病,还可以治疗手少阴心经走向上的手及臂挛、臂寒等病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n/10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