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轩辕耳针导读与拾遗第六章脾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脾与胃相表里。其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藏意;脾以升为健,喜燥恶湿,五行属土,与长夏相应,为“阴中之至阴”。

脾经起点定位:起始于耳背耳轮脚后沟下支,珠形突起内侧端下缘。

按:《轩辕经络与拨法》和《轩辕耳针与临床》脾经取穴汇总如下:

(1)三叉神经痛之久病脾胃虚寒(健脾和胃)——《耳针》P86

(2)髀痛(健脾补虚,祛湿化痰)——《耳针》P

(3)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循行“挟咽,连舌本”;健脾除湿,通腑涤痰)——《耳针》P

(4)甲减(健脾化痰,培补气血)——《耳针》P

(5)脾虚湿滞、胞宫瘀痰阻滞型双下巴或颈项僵直型或下焦阻滞型双下巴(健脾除湿)——《耳针》P

(6)虚证型耳鸣、耳聋(与肾经合用,升阳举陷、调补元气)——《耳针》P

(7)脾胃虚寒型咽喉痛(温阳补气,升举中气)——《耳针》P

(8)肺脾气虚、宗气下陷型过敏性哮喘(升举清阳)——《耳针》P

(9)肥胖之小腿过粗(循行;清利湿热)——《耳针》P

(10)带状疱疹后遗胁痛(健脾除湿)——《拨法》P

(11)坐骨神经痛(补脾益气,扶助正气)——《拨法》P

(12)胸骨部骨折疼痛(健脾利湿)——《拨法》P

(13)眼肿痛(健脾利湿)——《拨法》P

(14)老年耳鸣(培补气血)——《拨法》P

(15)心血虚(与心经、心包经合用,养血安神)

(16)肺气虚(与肺经、肾经合用,补益肺气)

(17)脾胃气虚(与胃经合用,益气健脾)

(18)脾阳虚(与阳维脉、阴维脉、胃经和夹脊脉合用,温运中阳)

(19)脾气下陷(与带脉合用,益气升提)

(20)寒湿困脾(与膀胱经、带脉、夹脊脉合用,温中化湿)

(21)脾胃湿热(与胆络脉、胃络脉、夹脊脉合用,清热化湿)

(22)肝血不足(与阳跷脉、阴跷脉、肝经合用,滋补肝血)

(23)肾阳不足(与肾经、夹脊脉合用,温补肾阳)

(24)肾虚水泛(与膀胱经、带脉、肾经、夹脊脉合用,温阳化水)

(25)肾气不固(与膀胱络脉、阴跷脉、带脉合用,补肾固摄)

(26)太阴病证,即脾阳虚弱,寒湿内阻的虚寒病变(与阳维、阴维、带脉、胆经合用,温中散寒)

(27)少阴寒化证,即心肾功能衰退,阳虚阴盛的虚寒病变(与带脉、督脉、肾经合用,回阳救逆)

(28)“输主体重节痛”,脾土为病,脾主湿,主肌肉四肢,湿滞故见体重节痛。(与脾大络、夹脊脉合用,健脾补虚、祛湿通络)

(29)“脾与小肠相通,脾病亦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

《耳穴治百病》(陈抗美、高晓兰)认为:本穴性阳,有益气健脾,培补气血,实四肢,充体力之功。

主治:经脉通路上的病证,脾胃肠病变,痰饮水湿病证,诸血证,气血不足证,冲脉病,同脾虚有关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引起的病证尤为适宜。如呃逆(同公孙)、呕吐、腹泻、崩漏(同三阴交、血海)、便血、月经不调、带下(同阴陵泉)、乳汁缺乏(同三阴交)、奔豚气(同公孙)、多寐(同阴陵泉)、心悸(同三阴交、阴陵泉)、怔忡、脏躁、健忘、眩晕、痉病、痫证、再生障碍性贫血(同血海、三阴交)、眼睑下垂、夜盲、阳痿(三阴交)、水肿、下肢痿痹、足内翻(同公孙)等。

注:(1)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升清阳之气,化生营血;小肠则泌别清浊,将食物转化为津液和精微,是脾执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脾和小肠是水谷进入人体后化生阳气和阴血的场所,是阴与阳开始之时,代表了太阳与太阴开的气化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虽然是脾病但是小肠的受盛的能力也出现了异常。脾病经常和小肠病相伴而出。因此,“脾与小肠相通,脾病亦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

(2)本穴有摄血、凉血、补益全身血分之亏虚及通畅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常与营气脉合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虚、瘀血、血热等病证。如痛经、崩漏、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吐血、咯血、鼻衄、齿衄、便血等。

(3)舌红少津、苔少或无,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调(便秘、便溏或先坚后溏),手足心热,脉细无力等脾阴虚证时可与营气脉合用。

轩辕耳针钟鑫

您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9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