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徐小杰简读衷中参西录之肝脱证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刘渡舟:“中医学之谓脱,系指病情突变,垂危于顷刻,阴阳几欲相离的重症。前人论说有阴脱,阳脱之别,责其元阴元阳虚惫而致,唯张锡纯从肝虚立论,颇独出心裁。”

//张寿甫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家尽知,他与曹颖甫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一时代的人已经有了西方医学的认识,所以在“中西结合”方面有了一些探索实践,但他们清楚的知道中医的优势与长处,如果中医是落后的、淘汰的,那自然也就不用“衷中参西”了。

//下面是张氏自拟的从肝虚论脱证的几首方剂,我们来从中一窥方剂背后的究竟。

//双引号及医案是原书原文,并附刘渡舟先生的按注,双斜线是我的按注。

参赭镇气汤:人参三钱,代赭石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白芍四钱,苏子二钱,芡实五钱,山药五钱,山萸肉六钱。“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

一妇人,年三十余,劳心之后兼以伤心,忽喘逆大作,迫促异常。其翁知医,以补敛元气之药治之,胸中窒碍不能容受。更他医以为外感,投以小青龙汤喘益甚。延愚诊视,其脉浮而微数,按之即无,知为阴阳两虚之证。盖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而肝肾又不能纳气,故作喘也。为制此汤,病人服药后,未及复杯曰“吾命休矣”。询之曰“从前呼吸惟在喉间,几欲脱去,今则转落丹田矣”,果一剂病愈强半,又服数剂痊愈。

刘按:从来救脱,或桂附以挽元阳之脱,或大小定风、三甲复脉以挽元阴之脱,或生脉散以挽气阴两虚,有效有不效者,张氏阴阳并理,补气中寓镇摄,滋阴中寓敛纳,从肝主论,实开了救脱的新法程。本案补敛元气反敛邪气,而“胸窒碍不能容受”,以小青龙汤,虚作实治病反剧,阴阳两虚之证,喘逆迫促之甚可知,服参赭镇气汤之后,从呼吸“惟在喉间”,而“转落丹田”,明显由浅表呼吸而转入有根之吸纳吐故,可见其效果之大,洵非虚语。若因吐血过多者而见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脱,可用保元寒降汤补敛兼用。

//劳心伤心、喘逆迫促、胸中窒碍,为肝气冲心犯肺。脉浮微数按之即无,揭示此肝气为肝脱之气。肝体阴用阳,阴升阳降,有疏有泄,此无根之脉为肝阴虚而阳欲脱,治宜补养气阴、潜阳固脱。

//代赭、龙牡、苏子是潜阳镇脱;人参、芡实、山药、白芍补脾、肺、肝、肾之气阴,伍山萸肉固敛封藏之。

//张氏善用山茱萸、代赭石,这使后人对这类药的普及使用和发挥给予了理论与临床的强力支持。代赭石以苦凉重镇之性降肺以抑肝,能凉血,又因其为铁矿氧化物,能生血。中医就是这样的,象性思维,比如提到春天,就要想到肝、木、风、生、东方、眼、怒、木曰曲折、疏泄等,提到红色,就要想到入心、生血、夏、心、火、南方、喉、舌、喜、火曰炎上等,这是一种象的关联思维。

保元寒降汤:党参二钱,生赭石八钱,白芍四钱,山药一两,生地黄六钱,三七粉二钱(冲服),知母六钱,炒牛蒡子四钱。“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上焦兼烦热者。”

呕血一叟,年六十四,素有劳疾,因劳嗽太甚,呕血数碗。其脉摇摇无根,或一动一止,或两三动一止。此气血虚极,将脱之候也。诊脉时见其所嗽吐者,痰血相杂。询其从前呕吐之时心中发热。为制此汤,一剂而血止,又服数剂脉亦调勺。

//此结代无根脉,肝脱之气犯肺冲心、劫阴动血,询病史知其心肺有伏热。

//代赭潜阳镇脱;党参、白芍、山药补诸脏气阴;生地、三七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知母、炒牛蒡清透郁热。山茱萸酸敛不利于清透伏热,故而未用。

来复汤:党参四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生白芍六钱,炙草二钱,山萸肉二两。“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刘按:张氏认为“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辅以芍药补肝,佐龙牡敛之,则能固摄元气而止汗,使气无外脱之虑。

一人,年二十余,于孟冬得伤寒证,调治十余日,表里皆解。忽遍身发热,顿饭顷,汗出淋漓,热顿解,须臾又热无汗。若是两昼夜,势近垂危,仓促延愚诊治。及至,见汗出浑身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此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也。盖肝胆虚者,其病象为寒热往来,此证之忽热忽汗,亦即寒热往来之意。急用萸肉二两煎服,热与汗均愈其半,遂为拟此方,服两剂而病若失。

刘按:由于张氏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所以力主酸敛之品以救欲脱之候。萸肉酸涩微温,能补益肝肾,故推为固脱之首,继则于酸敛之中,善用龙骨、牡蛎以固敛,谓龙牡“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两相配伍,萸肉之收,得龙牡之涩,元气即可因而不散。

//又是无根脉,汗出淋漓,忽热忽汗,正邪交争,肝脉在左,肝窍在目,故而治从厥阴,证属肝阴虚极,肝阳欲脱,治宜敛阴潜阳。白芍、山萸皆为肝经要药,伍龙牡收敛欲脱之阴阳,加参草补气复脉。

//本案不用四逆辈,是其身热、手足不逆冷非阳虚浮越,故知亦不能用黄芪。

既济汤:茯苓三钱,乌附子一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熟地一两,白芍三钱,山药六钱,萸肉一两。“治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

刘按:以山药、熟地峻补真阴;萸肉补肝救脱;龙牡茯苓,潜阳下热;少用附子引上越之阳下归其宅,以期阴阳固结,水火互济,而救上脱下脱之厄,实发展了仲景肾气丸法。

一人,年二十余,禀资素羸弱,又取耽烟色,于秋初患疟,两旬始愈。一日大便滑泄数次,头面汗出如洗,精神颓愦,昏昏似睡,其脉上盛下虚,两寸摇摇,两尺欲无,数至七至。延医二人皆无疏方。愚后至为拟此汤,一剂而醒,又服两剂遂复初。

刘按:大病之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精神颓愦,昏昏欲睡;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泄,此证危在旦夕,而张氏从肝阴阳两虚立论,以既济汤,其效甚好。

//此阴虚而脱,阳虚而浮越,以茯苓、附子扶阳潜阳,伍龙牡潜敛固脱,以熟地、白芍、山药补阴敛阳,伍萸肉酸涩固脱。

//此案难点在于分辨病本在阳虚还是阴虚,若是虚阳欲脱,则不宜大剂量滋阴药配伍,如茯苓四逆汤,其中人参只是微佐,大白话说阳气都没有了,滋阴无益且害阳。很明显,本案是阴已竭、阳欲脱,阴竭为本,阳脱为标,故重用熟地,微佐附子。但是问题来了,临床中如何分辨呢?我就不纸上谈兵了,大家思考,张氏绝对是属于“离经叛道”者,而且是“离经界”的一等高手。

//小结:从中可以体会,肝阳脱证的一些证据,以及肝脱证与阴阳脱证的不同之处。肝脱以肝为特征,肝主疏泄,主一身之气机,如冲心、犯肺之喘促、胸闷、吐衄,自逆本经之胸胁胀满、呕逆飧泄、小便不禁;肝主情志之伤心忧愁内伤虚劳;肝开窍于目之目睛上窜、直视失溲;肝色为苍之面色苍青;肝脉在左之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性动摇发陈之脉结动摇、大汗淋漓、忽热忽汗、往来寒热;肝肾同源之肾不纳气等等。

徐小杰,号乡野郎中,古中医修行者。

两年山中认药,三年理论践行,五年始入门,十年磨一剑。

徐小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zzb/8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