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气短
心慌气短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俗称“心慌”、“心跳”,即心悸。中医又称之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西医把这些症状列为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多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贫血、甲亢之人。
从中医理论来说心慌气短是气机不畅的表现。人体气机活动失常就会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机泄脱等病变。如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气郁导致胸胁痛。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瘀。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气闭,即气机闭阻。这些气机的失常反应叫做气机不畅,所在器官出现气机不畅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
从中医脊骨医学来说心慌气短是颈椎和胸椎的并发症,治则应以舒筋通络,伸筋整脊,纠正关节复位,理筋行气。
我的常用手法是太极推拿、伸筋整脊、雕刻脊椎、太极刮痧。
张继少华/微课堂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