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相关名
山枣仁、山酸枣。
产地
主产于河北、陕西、辽宁、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本品甘、酸、平,入心、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酸补敛,性平不偏,入心、肝、胆经。善养心、补肝、益胆而安神,为治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之要药。兼能敛汗,治体虚多汗可选。
功效
用于阴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体虚多汗。。
主治病证
(1)阴血亏虚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2)自汗,盗汗。
(3)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作用。
用法用量
一日10~15g。煎汤,煮粥;研末服,每次3~5g。
附方
1、酸枣仁粥:酸枣仁10g,生地黄15g,粳米g。枣仁、地黄水煎取汁,入粳米煮粥食。
源于《圣惠方》。本方以酸枣仁滋养安神,生地黄养阴清心。用于心阴不足,心烦发热,心悸失眠。
2、枣仁人参粉:酸枣仁20g,人参12g,茯苓30g。共研为细末。每次5~6g,温水送服。亦可入粥中煮食。
源于《普济方》(原无方名)。本方以酸枣仁敛汗,人参补益肺气,茯苓安神。用于体虚自汗、盗汗。因三者又能养心安神,故也可用于虚烦不眠。
使用注意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故事
重庆医学院有名的老中医马有度,读中学时曾因严重失眠,头昏心悸,医院多方求医,全用西药,毫无效果,最终被迫休学。
后请一位老中医诊治,其处方中的第一味药就是酸枣仁,连续服药10剂,病情一天天好转,由此马老相信中医确能治病。后来竟报考了中医学院,走上了中医之路。
以往,马氏用枣仁治不寐,一向遵照惯例用炒制品,或入汤剂,或单用粉剂睡前吞服,均有效果,后来亲自到药房参加配药工作,才发现药房屡次所配枣仁,皆是生品,因而悟出生枣仁亦能安眠。
马老本人素来夜寐欠安,于是自用生枣仁粉6克睡前吞服,果然奏效,亲自实践证明,炒枣仁与生枣仁均有镇静作用。
那么,用枣仁安眠,生、炒枣仁究以何者为优?古今许多医家的经验都提示熟者为佳,例如李时珍说:“熟用疗胆虚不得眠”。近人焦树德教授也说:“我治失眠是用炒枣仁。最好是新炒的”。于是,马老又自用新炒枣仁粉6克睡前吞服,安神效果的确较生品为好。
马老用酸枣仁,还有一个绝招。早在50年代末,他在农村工作时,不少干部患不寐症,用“酸枣仁汤”中的主药酸枣仁炒香研粉,并嘱患者用夜交藤、鸡血藤煎汤送服,自拟方名“枣仁双藤方”,居然获效。
到了60年代末,马老带学生下乡巡回医疗,发现单用醋炒延胡索粉治疗痛证,日服二三次,多有良效,不仅疼痛迅速缓解,而且昏昏入睡。尽管查遍历代本草文献,也未见延胡索有安神之用。
后来,从一份内部资料中得知有人将延胡索的有效成分试用于失眠患者,确有一定效果。
此后,每遇虚烦不眠者,马老便在“枣仁双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延胡索粉,果然收效更捷,而且头晕头痛的症状也迅速缓解。
此后又将此方命名为“双粉双藤方”。有的病人无法煎药,便减去双藤,仅用双粉,同样获得良好安神效果。对于各种类型的失眠,在对症处方中,加入酸枣仁粉与延胡索粉,疗效更佳。
这一偶然发现,提示二药在安神方面似有协同作用。后来,马老便约请四川中药研究所药理研究室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证实:酸枣仁的浓煎液和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在镇静催眠方面确有协同效果,随着酸枣仁剂量的增加,其协同增效尤其明显。
几经改进,他们终于研制出安神新药——速效枣仁安神胶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