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轻松学中医中医基础知识47七情内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130327/4147022.html

七情内伤

虽然远在上古时期已有七情致病的文字记载,但直到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命名为“七情”,划定为内伤致病因素。中医文献中常见七情和五志的提法。其中“情”指情感、情绪,“志”不仅包括情感、情绪,还有志向、意志、记忆等含义。思,指思维活动,虽与情感、情绪有别,但中医传统上亦列入情知的范畴。情、志这两者概念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人的心理精神活动,故常相提并论,称曰“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叫七情,是人对事物的情感变化,即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喜怒思悲恐”称五志,是按五行归类的方法,把人的情感变化分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以表达五胜的情志活动。七情五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机体,心神做出应答反应,神志动于内,五脏之气化为五志。情感表现于外,则为七情变化。七情与五志可视为人情志活动的标志。其中凡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引起肯定性质的情绪变化,统归于喜,凡不能满足或与人的需要相违背的事物,会引起否定性质的情绪,如忿怒、哀怨,痛苦、失望、凄怆等,分别可概括为怒、忧、悲、惊。即不同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同一刺激,因人不同,也可产生不同的情志反应。所以,七情是指正常生理活动时的情志表现,并不使人致病。七情转变成为致病因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外界刺激超过一定限度,具有突然性(暴怒、骤惊)、强烈性(大恐、狂喜)、长期持久性(过优、久悲)。其二,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发生疾病。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六淫与七情致病的区别:a,六淫邪气自肌表和口鼻而入,七情直接伤及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前者伤于肌表,后者损伤内脏。b,六淫致病初见表证,治不及时或不当,病邪亦可由表及里而见重症。七情治病无表证,直接表现为里证。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血为物质基础,是整个机体功能活动的组成部分。精、气、血的产生需要赖于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如脾的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脾的升清,将精微之物上输心肺,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化生气血,输布全身。另外,肾精与肝血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只有在脏腑安和、气血充足、津液和调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情志活动。由于五脏所藏之精气各有所别,所化情志不尽相同,各脏所主情志活动自然有所侧重,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所以,若脏腑组织或气、血、精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时,则可产生相应的情志变化。一般来说,本脏气血有余偏盛时,多表现为本脏之情志反应。而本脏的气血不足时,多表现为母子之脏或相侮之脏的情志反应。《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恐虽为肾志,当肝脏气血不足时,子盗母气,表现为母脏的情志反应——恐。心气不足,则肺金反侮心火,表现为肺之情志——悲。另外,若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情志病症。二,七情的致病特点情志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脏腑功能活动由心所主,即所谓心主神志。心一方面能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同时心也能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主宰包括情志活动在内的心理活动。虽然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下而得以实现。由此可知,在情志活动的全过程中,心神起着决定的作用,故情志发于心,应于五脏。正如《类经·疾病类》所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与脏腑(特别是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情志作为一种内心感受,是脏腑功能活动产生的主观体验向外界的表达。长期反复的实践表明,一定的脏腑与相关的情志活动相对应。由于脏腑功能活动不同,表现于外的情感变化自然有别。反之,外界刺激作用于脏腑,情志损伤对脏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七情过度,也会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而引起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如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肺在志为忧,过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情志活动直接伤及内脏具有下列特点:a,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心主神志,在七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七情太过损伤人体内脏,首先损伤心神,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事实上任何情志异常变化都会对心主神的功能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b,七情治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因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藏血,关系着气机的调畅和气血运行。心、肝、脾三脏与气、血、精的生成、运行、输布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七情致病时,心、肝、脾三脏的病证最为多见。根据临床观察,在人的情志活动中,最常见的是惊喜伤心,引起精神失常。郁怒伤肝,引起经气不利。思虑伤脾,导致气血不生,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躁扰不宁、暴怒、忧郁、眩晕、耳鸣、昏迷,痴呆,癫狂、谵语等心肝脾的病症。c,情志伤及内脏复杂多变。情志作用于脏腑虽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活动又变化多端,故七情致病不一定损伤相对应的脏腑。一种情志可伤及多个脏腑,如思过度不仅伤脾,还可伤及心肝。多种情志也可伤及一个脏腑,如悲、忧伤肺,七情失度均可伤心。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a,怒则气上:怒是气愤不平,情绪勃然激动的一种情志活动。轻微发怒,可发泄心中的郁闷,使肝气疏泄正常,气血调畅。如果过度愤怒,即可伤肝,引起肝气上逆诸证。《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b,喜则气缓:暴喜过度,主要伤及心神,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轻者可见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严重者则可见喜笑不休,妄言妄动等失神狂乱证。《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c,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则致肺气消耗,脏腑功能减退。因在悲伤状态下,会使心之脉络郁急,肺叶张举,上焦之气失于宣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气机不畅,而郁于胸中。气郁日久,火热内生,热灼耗气而致气虚,脏腑功能涣散消退。肺气郁滞则心情沉重,胸膈满闷。肺气消散则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声低息微,神疲倦怠。d,恐则气下:在过度恐惧状态下,易致上焦气机闭塞不通,气迫于下,损伤肾气。肾虚失于固摄,而见精气耗损之症。肾虚失充则腰膝酸软、骨痿。肾气不固则二便失禁、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e,思则气结:思指思虑,它是集中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正常的思维考虑,可使人反应敏捷;思虑过度,则引起机体脏腑气机郁结,其中,主要导致脾气郁结。脾失健运见食少、腹胀、便溏等症。气血不生见头目眩晕、倦怠乏力、肌肉瘦削等症。另外,气郁过久,可影响到心,致心脾气郁,轻则心悸、失眠、多梦,重则精神痴呆。《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3,多发为情志病情志刺激易导致机体气机逆乱,气血失常,伤及内脏致水湿、痰饮、淤血形成,从而能引起各种病证。但在临床上,情志因素引发的疾病,仍以情志病为主。因情志刺激首先是影响到心神的功能,再影响到有关的脏腑产生疾病,故情志失调多发为情志病,如痴呆、癫狂、惊悸、脏躁、健忘,失眠,昏迷等。4,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异常波动,不仅可导致或诱发人体疾病,而且还可使原有病情迅速加重、恶化。如素有肝阳上亢的患者,过怒可致阳升无制,血气上逆而发生眩仆、昏厥,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所以调畅情志,对于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和传变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温馨提示:五味分享的方子或文章仅做交流,不要随便服用,后果自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图/网络,文/中医自学百日通,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tqzz/956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