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蒲松龄因撰写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的《聊斋志异》与狐仙鬼神结缘。蒲松龄辞世后,鬼狐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将其魂灵超度升入天界。玉帝把蒲松龄封为“昆仑大仙”,掌管下界诸神。老百姓也深深怀念这位善良正直、系念民瘼、知医懂药的文学家,为神话大师的他演绎了一段以草药普救众生的神话故事。
光绪年间,淄川有一位出身名医世家的大夫王寿康。他医道高明,擅治各种怪病邪疾,人称“王半仙”。那年月,淄川的黄鼠狼肆意兴妖作怪。魔咒一旦附着人身,患者便神智昏迷,满口谵语,一时间人人自危。面对此状,生就一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王寿康挺身而出。他用针灸疗法治愈了众多患者,并采集中草药悉心配制药物来灭杀黄鼠狼。黄鼠狼对王寿康恨之入骨,伺机报复。一日,黄鼠狼巧扮人形,谎称家中80岁慈亲身染沉疴,将王寿康骗至一座看似富丽堂皇的庄园、实为峻岭之中的黄鼠狼洞窟内,欲加害之。几经缠斗,王寿康巧施妙计脱离险境,并使出祖传绝技“掌心雷”将满门黄鼠狼殛死。但是,王寿康被困悬崖之巅,无路可走,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这时,一位大仙腾云驾鹤前来相救。大仙问其究竟,王寿康一一陈述始末。对话之间,王寿康识得大仙正是自己心仪崇敬的同乡蒲松龄,欲弃家拜师。蒲松龄语重心长地告之王寿康:“此时不宜!一来你俗缘未了;二来30年后家乡将遭遇大难,尚赖你全力救助;如此也算不虚此行。”蒲松龄从石缝里采下一些野草交给王寿康说:“此名‘雪蒿’,为神来之物。30年后可解大难之灾,护佑苍生平安无事。”言毕,蒲松龄让王寿康骑上一头用秫秸篾儿编织的小毛驴迅疾返乡。
宣统元年,淄川地区瘟疫肆虐,患者络绎不绝地登门请求王寿康施治。王寿康一直将蒲松龄的嘱托铭记在心,立刻小心翼翼地从药柜中取出精心收藏的雪蒿,支起大锅,点燃柴火,夜以继日地熬制汤药。一剂剂、一勺勺、一口口……妙药遍施天下,驱除病魔,活人无数。王寿康及众人跪地叩首遥拜蒲松龄,感恩、盛赞蒲松龄之大功大德。
据药典记载,雪蒿为伞形科植物,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之功,可治疗风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此外,雪蒿也是舌尖上的一道美味,麻中有香,令人回味无穷。
汉高祖刘邦与桑葚公元前年,汉王刘邦趁西楚霸王项羽北上齐国平乱之机,由洛阳统领七路诸侯国联军大举东进伐楚,直取楚都彭城(今徐州)。坐镇齐地的项王得知后,旋即亲率3万骑兵长途奔袭,秘密回师,解救彭城之危,大破刘邦麾下56万诸侯兵。败走彭城的刘邦冲出重围,带着数十骑仓皇西逃几十里,及至萧县东南险峻山谷“黄桑峪”时,不得不止步,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仅北面山坳有一出入口通向外界。此刻,前有高山阻挡,后有追兵袭击,情急之下,刘邦一行人从侧面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避难,刻意保留洞口蜘蛛网的原样。不多时,项羽追兵扬鞭纵马而至,见洞口蛛网密布,料定未曾有人闯入,于是徘徊观望片刻便呼啸而去。
刘邦虽躲过一劫,却因惊吓过度,导致旧病复发,头痛欲裂,腰酸腿软,且便秘难当,苦不堪言。好在时值初夏,黄桑峪中成片的黄桑树硕果累累,桑葚压弯了枝头。刘邦见此光景,命人出洞采摘桑葚以解渴充饥。刘邦初尝桑葚,赞不绝口,称其酸甜可口、不啻时令水果,身上的病痛似乎减轻了一半。一连数日,刘邦果腹桑葚,别无餐饮。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邦头痛、腰腿酸软的不适不治自愈,大便也通畅了,浑身充满了活力,使其逃离险境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后来刘邦果然化险为夷,西经荥阳,回归汉中故地,养精蓄锐后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终于黄袍加身,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成就帝业的汉高祖刘邦对彭城之战刻骨铭心,感激黄桑峪那片神奇的桑林,念念不忘桑葚的救命之恩。御医们遂顺着他的心意,将采集来的桑葚加蜜熬膏,供其常年养生服用,使其受益匪浅。
郑和与海上丝路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也承担着国际交流传播的重任,也是“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历史,郑和(—)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奉命七下西洋,船队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智慧与经验,也为今天的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中医药保障下的扬帆远航
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著书《瀛涯胜览》记载:“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由此可见航海途中路程遥远,环境险恶,对船员的身体和精神均是一种挑战。据《郑和家谱》记载,航海家郑和率领63号船舶、余人,其中医官医士人。郑和船队所带医官数量众多,且大多由郑和亲自挑选,不问出身,只看医术是否高明。且医护人员籍贯不同,针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有一定治疗经验。如上海人陈常,“常传外氏邵艾庵医,即有名”;华亭人吴仲德出身于中医世家,得家传秘籍,能单独提炼药物。众多医官各有其专长,能够应对不同状况。东南亚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易发生急性传染病如瘴气和瘟疫,均属于温病类。郑和下西洋随行医生大多出生于南方,均具备较好的治疗温病的临床经验,为船队顺利航行提供了医疗保障。
在距郑和下西洋约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多名船员开始环球旅行,因气候炎热、水源不洁、医疗体系不完善,以及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减少,体内维生素C缺乏,易导致坏血病等原因,最后仅有18人存活。但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船员大量死亡的记载,这与郑和背后强大的医学团队和医疗技术支撑有着紧密的联系。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必须经过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与属下在此停留时,挖了7口水井,被称为“七星坠地”,也成为传播友谊与健康文化的历史印证。清代陈伦炯的《南洋记》记载:“暹罗番病,每向三宝(郑和)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浇水为治病。”而且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多次提到郑和航行至东南亚国家时,在所到之处掘井,并教授当地人挖井技术,向水中撒有药物,患有疾病的居民用此水清洁伤口,身体便痊愈了。如满刺加有口井叫“三宝井”,就是由此而来。这些都说明了郑和和队员们在途经众多地区,面对众多疾病时,入乡随俗,根据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当地环境和居民对医疗的接受程度来分析治疗措施,推动当地医学发展。马六甲的“三宝井”,其中5口井已在漫漫岁月中湮没,现今尚存2口古井遗址。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马六甲当局为三宝井加修井栏、围墙,井口罩上钢丝网,放置说明牌,供游人参观。
中医造就海上“健康丝路”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与地区,当时的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相对落后。郑和航海前携带的医官、药物、医学书籍等为船员本身健康需求提供了保障,航行过程中郑和传授中医知识、促进药材交流等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医学发展。
船舶上除了医术高明的医生外,还有大量的中草药及医书自用或与他国进行贸易,它们的医药功效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气候来说颇具针对性。如藿香、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血竭、常山、诸葛行军散、黄土丸、卧龙丹等,这些大多具有除湿杀虫、清热泻火、化瘀止血、清热抗疟的功效。而东南亚地区气候潮热、物种丰富、疾病传播途径较多,加上当地卫生条件不完备,使民众常遭受疾病的痛苦。
明代费信的《星槎胜览》详细记载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中医药贸易活动,如:“小葛兰国,货用丁香、豆蔻、苏木、色段、麝香……”这些药物可以清热抗疟、除湿杀虫,对当地气候有较强针对性,能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些药物不仅丰富了东南亚国家药物的种类,而且对当地的传染性疾病起到了有效控制,为当地人所喜爱。郑和下西洋,明确记载交易的药物有16种,这些药物融入西洋各医学领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药文化的碰撞是相互的,郑和船队也引进了不少西方珍贵药材如白檀香、沉香、燕窝、紫梗等,丰富了双方药物种类,有利于彼此医学事业的发展。
郑和船队出海时还携带了几名稳婆。按照古代惯例,女性是不能够上船的,然而郑和并没有被这种惯例所限制,毅然携带稳婆航行。明朝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人口的持续增加是明朝中医妇产医学系统发展与完善的有力证明。因东南亚国家在当时医学发展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如当地妇女生产,常用锋利的碎石割断脐带,但碎石上常有细菌,易引起破伤风,导致死亡。郑和的船队到达后,让稳婆为当地人传授接生经验,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促进了中医妇产医学在世界的发展。
南京静海寺边百草流芳
南京静海寺是郑和晚年的住处,在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里面还保存着郑和种的一些外国花木。郑和带出去的兵、工、船夫回国后都安置在此,他们带回的外国药品还有一部分保存下来。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6世纪中叶),李时珍为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李时珍在这里看到和听到许多有关外国药物的知识,如犀角、羚羊角、阿魏、乳香、丁香、木香、芦荟、木鳖子、苏合油、琥珀、苏木、砂仁、海红、补骨脂、安息香、龙涎香、降真香、紫檀香、迷迭香、伽蓝香、苏合香、笃耨香、波罗蜜、阿勃勒、诃黎勒等中药材随郑和船队输入我国。
李时珍获得这些资料后,对《本草纲目》重新加以修改、补充,内容更加充实。如安息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安息,国名也,梵书谓之拙贝罗香”“安息香出西戎”“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主治心腹恶气,霍乱风痛,男子遗精,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乳香,是阿曼苏丹国的三宝之一,李时珍《本草纲木》称乳香为海药,“为其垂滴如乳头也”“生南海,是波斯树脂也,紫赤如樱桃,透明者为上”“出大秦国”“南印度界阿吒厘国出之,谓之西香,南番者更佳,即乳香也”。还有藏红花,首载于《本草纲目》,经印度传入西藏后运至内地,其实原产地在西班牙。海红,一名海棠梨,李时珍曰:“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海红乃花名,出新罗国其多,则海棠之自海外有据矣。”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泰国。”密陀僧、卢荟,“皆出波斯国。”阿魏,“波斯国呼为阿虞,天竺国呼为形虞。”琥珀,“波斯人多碾为物形。”苏合香,“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笃耨香,“出真腊国,树之脂也。”波罗蜜,“安南人名曩伽结,波斯人名婆那娑”“波罗蜜生交趾、南邦诸国”。阿勃勒,“一名波斯皂荚,婆罗门皂荚。婆罗门,西域国名;波斯,西南国名也。阿勃勒生拂林国,状似皂荚而圆长,味甘好吃,拂林人呼为阿梨。”
《本草纲目》载药种,属外国产的药竟达种之多,以波斯国为最,有24种,其次为南番、西番、西戎、羌、西国、大秦国、九真国、真腊国、拂林国、大宛国、苏合国、安南国、天竺国、婆律国、罗刹国、新罗国、伽古罗国、东海、南海、西海、海迹国等。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们正努力与各国家共同打造“健康命运共同体”。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年)》发布,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在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同时,也能让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麻烦草的传说从前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父了,有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父,自己偷偷花掉。
师父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地说:“行啊!”师父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叫‘无叶草’,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各自卖药。师父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位患者。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父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父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父说:“小人无罪。”县官问:“怎么能说你无罪?”师父回:“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后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让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患者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患者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这个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父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踏实了。出狱后,他找到师父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师父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用药之道。
从此,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从前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父了,有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父,自己偷偷花掉。
师父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地说:“行啊!”师父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叫‘无叶草’,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各自卖药。师父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位患者。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父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父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父说:“小人无罪。”县官问:“怎么能说你无罪?”师父回:“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后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让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患者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患者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这个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父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踏实了。出狱后,他找到师父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师父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用药之道。
从此,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从前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父了,有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父,自己偷偷花掉。
师父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地说:“行啊!”师父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叫‘无叶草’,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各自卖药。师父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位患者。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父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父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父说:“小人无罪。”县官问:“怎么能说你无罪?”师父回:“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后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让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患者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患者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这个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父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踏实了。出狱后,他找到师父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师父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用药之道。
从此,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五味子的传说很早以前,云蒙山脚下有一个不知名的村庄,住着个青年叫苦娃,自幼父母双亡,靠给一个姓刁的员外放牛做杂活度日。
这个刁员外根本不把苦娃当人看待,给他吃的是气味难闻的猪狗食,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补丁衣,稍有不顺便是一顿毒打。几年下来,苦娃积下了一身的病,骨瘦如柴。刁员外见苦娃的病越来越重,连走路都没有了力气,就派人把他拖着赶出了家门,将苦娃扔在很远树林子边的草地上。精疲力尽、气息奄奄的苦娃昏睡过去。
这时有一只喜鹊从远处飞来,衔着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等苦娃一觉醒来,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小树,藤蔓相连,葱葱郁郁,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挂满枝条。苦娃正饿得难以忍受,见到果子喜出望外,便随手摘了一串塞进了嘴里,只觉得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他连续吃了半个多时辰,感到精神焕发,气顺心畅,一身的疾病也顿觉全无,苦娃的病竟然被这野果子给治好了。
自此,苦娃就在深山老林开荒种地,娶妻生子,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不忘到这里来祭拜这些神果树。后来,这些爬蔓的树所结之果落地,其籽又发芽长出新藤,新藤再结新果。数年后,“五味之果”长满了云蒙山脚下。穷人们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吃了五味果就百病消除。因这种果子具有5种味道,人们就将它取名为“五味子”。
琥珀的传说琥珀在古代就被视为珍宝与良药。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远出行医,途经河南西峡遇一产妇暴亡。下葬时,他见棺缝中渗出鲜血来,断定此人可救,便叫家属急取琥珀粉灌服,又以红花烟熏死者鼻孔,片刻,死者复苏,众人皆称他为神医。孙思邈道:“此乃神药琥珀之功也。”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儿子孙和,不慎用刀误伤了夫人的面颊,伤口很大,医生用琥珀末、朱砂及白獭的脊髓等中药配成外用药敷治。数日夫人伤口愈合后,不仅没留下疤痕,脸上反面更加白里透红,娇艳可爱。从此,琥珀又成了古代妇女“嫩面”的常用之药。
琥珀为枫树、松树等的树脂埋藏地层中,经多年形成的化石。其性味甘淡,有镇惊安神、利尿通淋、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惊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癫痫等的治疗。临床用于治疗小便癃闭以及血淋、热淋、沙淋等,常与其他利尿化瘀药同用,如琥珀散;用于妇女血瘀血滞、经闭不通,可与当归、莪术等同用
罗汉果的故事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整天哮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设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柴,一不小心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顿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只身在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跄跑向山下。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樵夫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在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樵夫环顾四周,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簇簇青藤,上面结满圆圆的、鸡蛋大小的绿色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野果香甜可口、清凉怡人,樵夫突发奇想,把野果的汁液涂在了伤口上,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红肿疼痛就消失了。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缓解母亲病情,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了很多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让他们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的“汉郎中”行医至此,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其功效。汉郎中发现此野果味甘、性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将其应用于临床。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中药“老奴丸”的故事“老奴丸”医院院使董宿的《奇效良方》一书。由母丁香、紫霄花、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巴戟、全蝎、桑螵蛸、龙骨、沉香、木香、大蜘蛛等数十味中药组方,主治阳痿、不孕不育、风湿痹痛等。
“老奴”是个詈(lì)词,含有骂人的意思。董宿在《奇效良方》中给本方取名“老奴丸”,是据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中“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东晋时的安郡公温峤因战功显赫,受到满朝文武官员的推崇,手握重权。后来温峤的妻子因病医治无效而亡,温峤的“从姑母”(其姑母不是温峤父亲的亲姐妹,故称从姑母)因遭战乱,家人散失,身边只有一个女儿,生得既聪明又美丽。由于战乱所逼,度日艰难,其姑母就把女儿的婚事托付给温峤,请他帮助给女儿找个好点的人家,希望女儿婚后不缺吃穿。其实温峤早就有娶她为继室的打算,他就回答姑母说:“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是和我差不多的人,还是有的,您看怎么样?”其姑母高兴地回答说:“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侥幸地活着,只要找个衣食有着落,不受冻、不挨饿的人家,我们能安度晚年,就心满意足了,怎么敢去奢求像你这样的人家呢?”没过几天,温峤就去给姑母回话说:“已经找到了人家,男方出身门第还可以,在朝廷做官,一切都不比我差,您看怎么样?”还随带去玉座镜台一面作为聘礼,其姑母非常高兴地收下了聘礼,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没过多久,温峤就与其表妹举行婚礼,新娘在拜天地之后被拥入洞房,她稍稍拨开罩面的头纱觑了一眼,心里暗笑道:“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其实“老奴丸”这个方子是董宿制定的,具有温补肾阳、益髄填精、预防人们“先身而衰”的作用,故以老奴娶少女为妇的故事为喻,取名“老奴丸”。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以此题材写成了杂剧《玉镜台》,在当时亦广为流传。
魏征与梨膏糖唐贞观年间,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魏征终于有机会将母亲接到长安以尽孝道。但母亲的多年咳嗽气喘病时而发作,有时彻夜咳嗽难以安眠,经很多医生治疗效果都不明显。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专门派御医前去为魏征母亲诊病。御医仔细诊断后,认为此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咳喘不宁,如遇风寒则会加重,尚需慢慢调理,处方以川贝、杏仁、陈皮、半夏等数味中药。
药煎好后,魏征母亲只喝了一小匙,便再也难以下咽。魏征亲自喂服,无论怎么劝解,母亲就是不喝,无奈治疗就这样停了下来。
一日,母亲把魏征叫到面前,说自己想吃梨,魏征即刻派人买了回来,把梨皮削去后切成小块,放在盘中送给母亲享用。可母亲牙齿脱落不齐,不便咀嚼,只吃一小片后又不想吃了,这可为难坏了魏征。后来魏征把梨煎水加糖后让母亲喝,没想到母亲一口气喝了半碗,并连声说好喝。
魏征后来试将御医处方煎的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起煎,为了掩盖药味,特地多加了一些糖进去。煎药时,魏征不经意打了一个盹,醒来时发现汤汁已经浓缩成固体糖块了。他尝了一下觉得味道香甜,便拿去给母亲品尝。母亲品尝后连声称赞。
魏征见母亲喜欢这种糖块,于是将梨汁与汤药汁加糖熬成糖块,让母亲每日食用。母亲吃了半月左右,食欲增加,面色改善,咳嗽气喘也好了。
这个消息传到皇宫里,李世民知道后夸奖魏征说:“朕又多了一位御医。”宫里患有咳喘病的人吃了魏征的特制糖块也很快就好了。后来这种方法流传到民间,人们给这种糖块取名为“梨膏糖”。
中医认为梨味甘,性偏凉,有润肺清热、消痰降火、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效。加入贝母、半夏、陈皮、杏仁等,其润肺化痰、养阴清肺、降气止咳之效倍增,体现了肺以降为顺,以润为泽的特性。
梨膏糖深受历代医家和民间百姓的喜爱。如今的梨膏糖配方,医者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加入不同的药物,故适应证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梨膏糖的适用范围已经进一步扩大了,但总的来说,其功效以止咳化痰、润肺平喘、温胃散寒、清咽利喉、宽胸理气、消食健胃为宗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肺气肿、咽炎、咳嗽多痰、咽喉肿痛、胃胀、吐酸水等症。
唐贞观年间,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魏征终于有机会将母亲接到长安以尽孝道。但母亲的多年咳嗽气喘病时而发作,有时彻夜咳嗽难以安眠,经很多医生治疗效果都不明显。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专门派御医前去为魏征母亲诊病。御医仔细诊断后,认为此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咳喘不宁,如遇风寒则会加重,尚需慢慢调理,处方以川贝、杏仁、陈皮、半夏等数味中药。
药煎好后,魏征母亲只喝了一小匙,便再也难以下咽。魏征亲自喂服,无论怎么劝解,母亲就是不喝,无奈治疗就这样停了下来。
一日,母亲把魏征叫到面前,说自己想吃梨,魏征即刻派人买了回来,把梨皮削去后切成小块,放在盘中送给母亲享用。可母亲牙齿脱落不齐,不便咀嚼,只吃一小片后又不想吃了,这可为难坏了魏征。后来魏征把梨煎水加糖后让母亲喝,没想到母亲一口气喝了半碗,并连声说好喝。
魏征后来试将御医处方煎的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起煎,为了掩盖药味,特地多加了一些糖进去。煎药时,魏征不经意打了一个盹,醒来时发现汤汁已经浓缩成固体糖块了。他尝了一下觉得味道香甜,便拿去给母亲品尝。母亲品尝后连声称赞。
魏征见母亲喜欢这种糖块,于是将梨汁与汤药汁加糖熬成糖块,让母亲每日食用。母亲吃了半月左右,食欲增加,面色改善,咳嗽气喘也好了。
这个消息传到皇宫里,李世民知道后夸奖魏征说:“朕又多了一位御医。”宫里患有咳喘病的人吃了魏征的特制糖块也很快就好了。后来这种方法流传到民间,人们给这种糖块取名为“梨膏糖”。
中医认为梨味甘,性偏凉,有润肺清热、消痰降火、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效。加入贝母、半夏、陈皮、杏仁等,其润肺化痰、养阴清肺、降气止咳之效倍增,体现了肺以降为顺,以润为泽的特性。
梨膏糖深受历代医家和民间百姓的喜爱。如今的梨膏糖配方,医者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加入不同的药物,故适应证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梨膏糖的适用范围已经进一步扩大了,但总的来说,其功效以止咳化痰、润肺平喘、温胃散寒、清咽利喉、宽胸理气、消食健胃为宗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肺气肿、咽炎、咳嗽多痰、咽喉肿痛、胃胀、吐酸水等症。
魏晋流行的五石散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服食丹药,当时的人喜欢服食五石散以求长生不老。最早提倡服五石散的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何晏,此后在上流社会蔓延,最后在全社会风行。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组成,这些药都是温燥的矿物药,人服药后会全身发热,精神狂躁。服用五石散的人必须食用冷食来散热,所以五石散又被称为寒食散。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宽大的衣服等来帮助散发药性。此类举动被称为“散发”或“行散”。但有一项例外,那就是喝的酒要“温”。
然而服用五石散不但达不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反而使很多人发狂、燥热,还有很多人因此而死亡。韩愈、杜牧、崔颢等诗人都是由于服石而亡的,甚至唐代几任皇帝都死于服石。服石对身体的严重损害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服石主要会引发两类疾病:一是诱发外科方面的病症如痈疽、发背;二是会损害人的神经中枢,从而导致精神错乱,发癫、发狂。而以壮阳纵欲为目的去服石的帝王将相,则由于服石而宣淫无度,精竭身亡者亦为数不少,当然也不乏名流学者。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服石之风在盛行了多年后渐渐衰落。
实际上,五石散对于年迈体虚、阳气不足者,若用法得当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在养生求仙之风的鼓吹下毫无节制地滥用,则会使人患重疾乃至死亡。
“薏苡”谗忧马伏波成语典故“薏苡明珠”与中药薏苡仁有关,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有一次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仁治病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后凯旋时,带回几车薏苡仁。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仁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其味甘淡、性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效。
乌药——仙女赐药治病乌药,又名天台乌药、百叶柴、矮樟,属樟科常绿灌木植物,入药首载于《开宝本草》一书。乌药性温、味辛,入肝、脾、胃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的功效。关于其药用有一段美丽传说。
相传在汉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浙江剡县的刘晨和阮擎两位青年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远离家门来到天台山采药。随身干粮吃完了,而药却没找到。他们打听到这种药产在桃源洞一带,就向该洞奔去,但没走多远就饿昏在地。良久,两人被突然飞来的一片红云催醒,转眼间,红云又变成许多只鲜美的桃子。两人正饿得发慌,抓来桃子就吃,吃后浑身是劲,又继续上路。走过一道山岭,只见前面水潭边有两个少女,一个着红衣,一个穿绿袄,正朝着他俩微笑,还叫他们的名字。两人非常惊奇,刘晨问:“姑娘怎会知道我俩的名字,莫非是仙女?”两位姑娘点点头,穿绿袄的姑娘说:“我叫碧桃,她叫红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意请你们去做客。”
两位年轻人随两位仙子进入桃源洞后,才知道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管仙药——乌药。刘晨说:“我们入山已久,仙药还没有采到。”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两位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为采仙药,历尽千辛万苦,现特以乌药相赠,此药可治心口痛。”
刘、阮二人回到家乡,将乌药种到园中,不久便长满一园。他们将乌药分赠给众乡亲,服后果然疗效非凡。乌药因此名声大振,享誉海内外。
河南方言中的中药名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时代的变更,草木鱼虫等物品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后人读不懂前人书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早在先秦时期,研究古书词义的训诂学便产生了。在中医药方面亦复如是,在历代中医本草典籍中,对中药名称的训诂都是一项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说:“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其实,中药的古名称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一些地方方言中,如“活化石”般存在着,现举出河南方言中的几则古药名。
鸡内金与鸡肶胵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饲养鸡,逢年过节便杀鸡改善生活。解剖出的鸡内金舍不得扔掉,会仔细洗干净,用细铁丝穿起来挂在墙上,成为一个“小备方”。家中孩子有食欲不振等食积症状时,母亲会取下一个鸡内金,在炉火上焙得焦黄,然后研成粉末,掺到面粉里做成薄薄的小煎饼给孩子吃。不知不觉中,孩子的食积便被治好了,经常食用还可预防因食积导致的发热等疾病。那时候,家乡人根本不知道鸡内金是什么,只管它叫鸡肶胵(píchī)。
鸡内金是常用的消食类中药,味甘、性平,归脾、胃、肾、膀胱经,具有健脾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饮食积滞、呕吐反胃、泄泻下痢、小儿疳积、遗精、遗尿、小便频数、泌尿系结石及胆结石、癥瘕经闭、喉痹乳蛾、牙疳口疮的治疗。鸡内金的名称来源于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在《神农本草经》中称其为“鸡肶胵里黄皮”,载于丹雄鸡项下,列为上品,载:“肶胵里黄皮,主泄利。”《本草经集注》载其:“微寒,主治泻痢,小便利,遗溺,除热,止烦。”孙思邈《千金方》将鸡内金称为鸡肶胵,载:“治反胃,食即吐出,上气:鸡肶胵烧灰,酒服。”
苦瓜与锦荔枝
小时候,生产队的菜园里每年都会种几株苦瓜,但不是蔬菜,而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种的药材。村里人没人叫它苦瓜,而是叫作“荔枝”。由于不作为蔬菜食用,苦瓜往往长到完全成熟,变成美丽的橘黄色,散发出醇厚的香甜味道,这时会有人把它摘下来挂在房间里,作为装饰品使用。等到苦瓜长到裂开,会露出里面的种子,裹着肥厚的鲜红色的假种皮。这时候,村里的孩子会把苦瓜的假种皮当水果食用,味道甘甜可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村里人才知道杨贵妃吃的才叫荔枝,自己村里种植的“荔枝”原来是苦瓜,可以当作蔬菜。
苦瓜是食药两宜的药材,味苦、性寒,归心、脾、肺经,具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消渴、赤眼疼痛、痢疾、疮痈肿毒的治疗。家乡方言称苦瓜为“荔枝”,可能源于明初《救荒本草》称苦瓜为“锦荔枝”,在传说的过程中丢掉了“锦”字,只剩下“荔枝”二字。《救荒本草》载:“(锦荔枝)开五瓣黄碗子花,结子如鸡子大,尖稍,纹绉状似荔枝而大,生青熟黄,内有红瓤,味甜。”“救饥采锦荔枝黄熟者食瓤。”原来,我们小时候吃苦瓜的方式竟然和明初相同。
和《救荒本草》同时代的《滇南本草》将锦荔枝称为苦瓜,载其:“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脾胃虚寒者吃之,令人作泻腹痛。”明代中后期,福建、广东地区开始将苦瓜当作蔬菜食用,食用方法与现代人相同,《农政全书》载:“南中人甚食此物,不止于瓤;实青时采者或生食,与瓜同,用名苦瓜也。青瓜颇苦,亦清脆可食耳,闽广人争诧为极甘也。”
明末王象晋《群芳谱》记载了把苦瓜当作装饰物和用苦瓜食疗的情况:“(锦荔枝)色青绿,熟则黄红,皮上有磥砢。架作屏,斑斑如锦,红绿陆离,最为可玩。瓜味微苦,小熟之,调以姜醋,可为蔬,清痰火,和肉煮食亦佳,其中肉赤如血,味甘美。”
水蛭和马鳖
小时候村里种植水稻,在稻田劳作时常有水蛭在皮肤上吸食血液。村里人对水蛭极为痛恨,只要发现就会将其撕为两截,以解心头之恨。还有将其放入碳铵(从前的一种化肥)之中的,水蛭就会在强烈的痉挛中全身出血而死亡。当时村里人也知道水蛭可以入药,官名为蚂蟥,但还是习惯称之为“马鳖”。当时我想,或许是村里人太痛恨水蛭了吧,才给它取了这样的名称。
水蛭是常用的破血消癥类中药,味咸、苦,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跌打损伤、中风偏瘫、瘀滞心腹疼痛的治疗。水蛭的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载其:“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水蛭被称为马蛭,在宋代的《本草图经》中,水蛭被称为马蟥。在北宋末年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水蛭被称为“马鳖”,其“水蛭”条载:“大者,京师又谓之马鳖。腹黄者,谓之马黄。”原来,在0年前,中原地区已经将个头大的水蛭称为“马鳖”了。
中药水蛭是医蛭科蚂蟥属动物蚂蟥、柳叶蚂蟥和医蛭属动物水蛭的全体。蚂蟥体长60~mm,宽13~14mm,背面暗绿色,体型最大;柳叶蚂蟥体长25~28mm,最宽处5~6mm,背棕绿色,有细密的绿黑色斑点;水蛭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由此可见,《本草衍义》中的马鳖,指的可能是蚂蟥。
蒲公英与黄花苗
小时候到田野里玩耍,最喜欢找蒲公英,对着它圆圆的果实轻轻一吹,一个个小降落伞便迎风飞舞,很是美丽。折断蒲公英的茎叶,便会有乳白色的汁液流出,小时候也觉得很神奇。村里人称蒲公英为黄花苗,而小伙伴们受课本的影响,称之为蒲公英。儿童们并不在意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只在意它圆圆的果实和漫天飞舞的小降落伞。大人们则将蒲公英收集起来,晒干备用。家里有人发热或咳嗽了,就用蒲公英煎水服用,一般喝几次就能痊愈。
蒲公英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的治疗。孙思邈《千金翼方》将蒲公英称为“仆公英”,在《千金要方》序中说,贞观五年七月,孙思邈因“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导致长疮,后服用蒲公英治愈。唐代《新修本草》将蒲公英称为“蒲公草”,载其“主妇人乳痈肿”。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将蒲公英称为“仆公罂”,载其“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明初朱橚《救荒本草》将蒲公英称为“黄花苗”,家乡方言“黄花苗”的称谓即来源于此。
蒲公英也可作为野菜食用,《唐本草》载:“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本草纲目》将蒲公英称为地丁,载:“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如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壁虎与蝎虎
小时候,家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闷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最好方式是在院子里摇蒲扇,这时是观察壁虎捕食蚊虫的最好时候。在陡峭的墙壁上,壁虎如履平地,健步如飞,突然一停,一只蚊子便被吞入腹中。家乡方言称壁虎为“蝎虎”,其名称来源于《唐本草》。
壁虎又名盐蛇、蜥虎、守宫、蝎虎、天龙,性寒、味咸,有小毒,归心、肝经,具有祛风镇痉、活血消肿、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历节风痛、中风瘫痪、手足不举、小儿疳积、疔疮肿毒、瘰疬瘿瘤、蝎螫伤的治疗。
家乡方言中还有一些来源于古代医书的名称,如称玉米为“玉蜀黍”或“玉黍”,玉蜀黍的名称来源于《本草纲目》,玉黍的名称来源于《齐民要术》;称辣椒为“秦椒”,来源于《群芳谱》;称螳螂为刀螂,来源于《本草纲目》;称高粱为蜀黍,来源于张华《博物志》。
家乡方言中还有一些已经难以考证它们的出处,如称地龙(蚯蚓)为“骨窜”,蟋蟀为“叫狗”,蚕为“蛄蛄”,麻雀为“小虫儿”等。
“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明代唐寅《阊门即事》)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种方言,研究家乡方言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