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有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看到这句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错!太真实了!说的就是我啊!
这人的一年四季好像总是在犯困,到了冬天,甚至直接开启了“冬眠”模式,怎么也睡不够了。
冬季自然界阳气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收敛。中医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在阳气最为不足的冬季,人自然就最容易犯困。但是,除了容易困倦之外,如果您同时还有下面这些症状,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1.心悸怔忡,也就是心脏跳动不安、容易受惊;
2.胸闷气短、自汗,常常感到精神疲乏无力,稍微运动之后症状更重;
3.畏寒怕冷,尤其是四肢发冷;
4.面色晄白,就是白得发亮,没有血色;
5.嘴唇颜色青紫;
6.偶有心痛;
7.舌体胖,舌质淡,舌苔白滑。
如果您平时有这些症状,并且在冬天总是昏昏欲睡,就要考虑自己是否是心阳虚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冬天强调让大家警惕心阳虚呢?
不知道大家平时看新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天气转冷后,媒体报道有人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的消息要比其他季节多不少。
这是因为,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有“火脏”之称,古代的医家甚至把心比喻为人体的“小太阳”。因为心阳之气是温通全身血脉,使人精神饱满、充满生机的关键。如清代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就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一个人如果心阳不足,或是心脏受寒冷刺激太多,导致心阳受伤,就会使心脏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造成身体血液运行不畅,甚至瘀血,从而引发致命的心脏问题。
心阳虚的人在冬季经常昏昏欲睡,这是因为心藏神,主神志,统帅着人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情志。《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如果人的精神缺少心阳的推动和鼓舞,自然就会比正常人更容易困倦、无精打采。
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冬季的确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此时处于初冬季节,气温起伏较大,大家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