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古中医ldquo五行脏腑辨证rdq

一、肝胆病

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一)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

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气有余。“正气”无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气有余,是指的邪气,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即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素问。通平虚实论》既属邪气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人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因此在肝气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木本身,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肝气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变至脾,而使脾气失常。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到肺,使肺气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气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气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气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身,还必须考虑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从而有利于肝木本身的治疗。如逍遥散之用茯苓,白术,生姜;用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用黄芪,补脾气、肺气,补气行血,即其范例。

(二)肝气不足,则肺乘脾侮

所言不足,并不是邪气不足,邪无所谓不足,邪愈是不足愈好,此所谓不足,是指正气不足,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精气不足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言:“精气夺则虚”既属正虚。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由于人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气不足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木之间互为影响。肝气不足时如此,其余四脏不足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肺乘:

即肝气不足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肺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鼻衄,大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

是脾受到欺侮,即肝气不足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的脾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由上可知,对肝气不足患者,分析和治疗,不仅要考虑肝的本身,也要考虑到肺和脾,以恢复脾肺的正常职能,使肺脾气安,治疗于未病之先,减少对肝的不利影响,而有利于肝病的治疗。如方剂:一贯煎,用沙参,麦冬;方剂温胆汤,用枳实,竹茹等,即其范例。

二、心小肠病

心所胜者为肺,所不胜者为肾,故心气有余,则传肺侮肾。心脏有病,必须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一)心气有余时,传肺侮肾

1、传肺:

心气有余,邪气首先传变至肺,使肺气失常。如心悸、心慌,脉结代者,常合并咳喘。

2、侮肾:

是心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肾,使肾气失常。如心悸、心慌、脉结代者,常合并症见小便不利、浮肿。因而对心气有余患者治疗分析时,要同时考虑肺肾二脏。如酸枣仁汤之用知母、茯苓,属此范例。

(二)心气不足,则肾乘肺侮

1、肾乘:心气不足时:心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见肾气失常的情况。如心虚心悸怔忡患者,可合并小便少。

2、肺侮:是心气不足时,心肺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肺气失常的情况。如心虚心悸怔忡者,可合并咳喘,甚至咯血。因而治疗心气不足者,应同时考虑肺肾二脏。如补心丹之用茯苓,归脾汤之用黄芪、人参,均其范例。

三、脾胃病

脾所胜者为肾,所不胜者为肝,因此,凡属脾胃病,除要治脾胃之外,还必须同时考虑肾和肝的问题。

(一)脾气有余,则传肾侮肝

1、传肾:

是在脾气有余时,邪气首先传变至肾,而使肾气失常。如脾胃湿热呕吐,常常继发尿少。过食辛辣,常常引起梦遗滑精;

2、侮肝:

脾气有余时,邪气亦可影响到肝,如暴食暴饮伤胃,常常继发胁肋胀满。严重吐泻时,可引起痉挛拘急,胃不和则寐不安。因而对脾气有余患者,在治疗上不仅治疗脾胃,同时还要考虑治肝和肾,以加强肝肾正常功能,及对脾胃的制约,而有利于脾胃的治疗。如胃苓汤中,平胃散与五苓散同用,越鞠丸、保和丸之用川芎、香附、均属范例。

(二)脾气不足,则肝乘肾侮

1、肝乘:

即脾气不足时,肝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肝气偏胜是情况。如脾气虚时,常常合并胸胁满痛或失眠;

2、肾侮:

即脾气不足时,肾脾之间关系被破坏,出现肾气偏胜的情况。如脾虚时,常出现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因此对脾气不足患者,在分析和治疗上,不仅要治脾胃,同时要考虑治疗肝肾二脏。如疏肝、利湿等,以加强肝肾正常功能,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减少对脾病的不利影响,使脾病早愈。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用香砂、茯苓等均属其例。

四、肺大肠病

肺所胜者为肝,所不胜者为心,故肺气有余则传肝侮心。肺有病必须同时考虑心肝。

(一)肺气有余,传肝侮心

1、传肝:

在肺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肝,使肝气失常。如肺热咳喘患者,一般均合并失眠或胸胁满痛,严重者,可以出现抽搐。

2、侮心:

是肺气有余时,其邪气传变至心,使心气失常。如肺热咳喘者,一般均有心跳,或合并咳血,严重者,可出现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因而在肺病治疗上,必须同时考虑心肝二脏。如清燥救肺汤之用阿胶,竹叶石膏汤之用竹叶、麦冬,均属范例。

(二)肺气不足,则心乘肝侮

1、心乘:

是肺气不足时,心肺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心气失常的情况。如肺虚自汗患者,常同时有心悸、气短等症状。

2、肝侮:

是肺气不足时,肺肝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肝气失常的情况。如肺虚咯血患者,常同时失眠、易惊,不能自制等症状。因而在肺脏病分析治疗上,还要同时考虑心肝二脏的治疗。如补中益气汤之用柴胡、当归,补肺阿胶汤之用阿胶,均属范例。

五、肾膀胱病

肾所胜者为心,叫水克火,但火生土,所不胜者为脾,叫土克水,是为五行生克关系,肾有病必须同时考虑心脾。

(一)肾气有余,则传心侮脾

1、传心:

即在肾气有余时,其邪气传变至心,从而使心气失常,例如肾病小便不利,浮肿,常常因水气凌心,而出现心悸,心慌,甚至继发神识昏迷;

2、侮脾:

在肾气有余时,其邪气亦可影响到脾,例如小便不利时,出现消渴,呕恶。

对肾气有余患者,在病机分析时,不仅要考虑肾,而且也必须首先考虑心脾,在治疗上不仅只治肾,而且也要治脾,以加强心脾的正常作用,从而更有利于肾本身的治疗。如方剂八正散之用栀子,木通,方剂五苓散之用白术即其范例。

(二)肾气不足,则脾乘心侮

1、脾乘:

即肾气不足时,脾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脾气偏胜情况,例如肾虚消渴,而出现之消谷善饥;

2、心侮:

即肾气不足时,心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心气偏胜的情况。如肾虚遗精常常合并心悸怔忡。对肾气不足患者,在分析和治疗上,不仅要考虑治肾,而且也必须同时考心脾二脏。如方剂,六味地黄汤之用山药,麦味地黄汤之用麦冬,五味子,桂附地黄汤之用桂附等,均其范例。

气有余者其所传,所侮之脏腑病变,均多属虚证;而气不足者,其来乘,来侮之脏腑病变则多属实证,或虚中挟实。临症表现可以完全相同,但在治疗上,选方用药加减上,可以完全不同,这里是指被乘,被侮或来乘来侮之脏腑,是指已有临床表现者而言。

如尚未出现症状,而纯系预防传侮,或作为配合本脏治疗时,则被传,被侮之脏腑,一般则以增强其正常作用为主。来乘,来侮之脏腑,一般则以清平或安养,使不致偏胜成邪为主。

应该说的是,即在清平之时,应注意到清而不伤,平而不害,最好是在养的基楚上进行,绝对不能因补此而伤彼。

至于乘侮关系,亦不必机械的对待,总精神是说明人体五脏相关,不能孤立看待某脏器,要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影响,综合考虑,杜渐防微,这样才能较妥善地处理疾病。脏病邪实的:按五行生克相传;脏病正虚的:一般不会传给它脏。

——·常见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痛风

关节炎

白癜风

白血病

急腹症

感冒

毛囊炎

口腔疾病

足癣

疱疹

鼻炎

红眼病

手足口病

胃炎

偏头痛

肩周炎

卒中

房颤

——·最美村医·——

王万鑫

顾运霞

贺菊荣

张素鸽

罗建证

李爱武

李建华

徐景福

刘娟

张成刚

黄林会

王红利

王广波

郑敏

史月胜

谭丙华

李亚敏

戈立涛

李瑞鹏

林武

光辉

张飞

覃艾平

专注·传承·普惠扫码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tqzz/531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