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心悸、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亦有称为“惊悸”、“怔忡”的。但心悸与怔仲两者又有所区别,心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其证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有惊悸、怔忡表现者,均可按本病灸法辨证灸治。
2病理阐述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弱、饮食劳倦、痰饮淤阻、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1.心虚胆怯
2.心气不足
3.心血亏虚
4.心肾阴虚
5.痰饮内停
6.血脉瘀阻
3灸疗辨证
心气不足:症状表现——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伴有头晕。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④灯火灸:施灸程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胸,3~5天灸1次,重证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5天。
灸疗原则补益心气。以取任脉、足太阳、手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随症加穴①失眠者,加神门;
②善惊者,加大陵;
③多梦者,加太冲。
方义说明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
心脾两虚:症状表现——心悸不安,气短自汗,动后易发,神疲肢倦,纳呆腹胀,头晕,失眠,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灸疗原则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气海、足三里、膈俞、脾俞、神门、内关。
随症加穴①夜寐不宁者,加心俞、厉兑;
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③气短自汗者,加大渊、阴郄。
方义说明气海补中益气;血之会穴膈俞以补血;足三里、脾俞以培后天之本,俾气血生化有源;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和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则病自向愈。
痰浊扰心:症状表现——心悸短气,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心胸痞闷胀满,恶心或吐痰涎,食少腹胀,渴不欲饮,头昏失眠,烦躁梦纭。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阳、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灸疗处方神门、内关、心俞、肾俞、太溪、丰隆、大椎。
随症加穴①大便秘结者,加天枢、上巨虚;
②头昏失眠者,加百会、印堂;
③惊悸不安者,加间使、魂门。
方义说明大椎、丰隆以清热化痰;神门、心俞与太溪、肾俞相配,补北泻南,使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天地始可交泰,则心悸之疾自可愈矣。
血脉瘀阻:症状表现——心悸不安,胸闷短气,或有心胸疼痛时作,痛有定处,痛似针刺,或形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有结代。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活血通瘀,行气和络。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灸疗处方通里、内关、郄门、巨阙、患门、太渊、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夹有痰浊而胸满闷痛者,加丰隆、脾俞;
②络气痹阻而胸郭闷窒者,加膻中。
方义说明通里、内关以宣通心胸之气机而活血化瘀;心包之郄穴郄门与心之募穴巨阙相伍,活血通络而疗心胸之疼痛;脉之会穴太渊宣肺通脉,行气活血;胃经合穴足三里行气活血,散胸中瘀血;奇穴患门调节心脏功能,强心通脉。诸穴协用,共奏活血通瘀,行气和络之效,则心悸自平。
心肾阴虚:症状表现——心悸易惊,忧思劳心加剧,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眩晕,盗汗,耳鸣面赤,急躁易怒,腰痛遗精,口干少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神门、通里、内关、少府、太溪、照海。
随症加穴①心中烦热者,加大陵;
②少寐多梦者,加心俞、肾俞;
③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方义说明少府、太溪、照海,补北泻南而滋阴降火;手少阴经之原穴神门、络穴通里与手厥阴经之络穴内关相配,俾调整心之功能而起宁心安神之效。
心阳虚弱: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动辄尤甚,胸闷倦怠,形寒肢冷,食少纳呆,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自汗。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或结代。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7壮,灸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盐灸:每次选2~4穴,多用腹部腧穴,每穴灸7~15壮,灸时用中等艾炷或大艾炷,并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温阳益气,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疗处方神门、内关、膻中、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胸闷气短者,加太渊;
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方义说明气之会穴膻中灸之,温通胸中之阳气;气海为气之大海,取而灸之,补中益气;关元为三焦之募穴,又名丹田,取而灸之,培补真元,宣通三焦温阳益气;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取而灸之,温通阴脉之海,有回阳固脱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取而灸之,补中益气;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调节心脏之功能而起宁心安神作用。如此诸穴协用,各奏其效,则心悸之疾始可痊愈。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针灸甲乙经》
卷之九·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喜惊。
然谷、阳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
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
巨阙,主惊悸少气。
神门,主数噫恐悸不足。
通里,主心下悸。
卷十四:惊怖心忡少力,灸大横五十壮。
3.《医学纲目》
卷十三?惊悸怔忡:“撮”心烁烁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现代灸疗文献1.艾灸及手法治疗早搏6例陈国民辽宁中医杂志,28(5):
治疗方法:隔姜灸:姜片:厚约3㎜,直径约为㎝,艾绒和预先加工成粉状的中药,两者以10比1的量调拌均匀。药用:当归15g,制附子12g,肉桂9g,肉苁蓉、川断、狗脊各12g,丹皮9g,茯苓、益智仁、牛膝各12g,木香6g,广郁金9g,泽泻12g,鸡内金6g。上药磨成粉入罐备用。取姜片上置已调拌均匀的艾绒与中药的混合剂,用手加工成高约㎝的圆柱体,分别置于腹部的中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天枢和背部的肾俞、命门、腰阳关、脾俞、胃俞、三焦俞诸穴,在姜片之下垫入纱布进行灸疗。每穴1~2壮,每壮约20min。
治疗结果:显效:经治疗后腹部胀满消失,听诊未发现过早搏动3例;有效:腹部胀满显著改善,听诊过早搏动每分钟在3次以下2例;无效:治疗后体征及症状改善,停止治疗后体征及病状恢复如旧1例。总有效率为83.3%。
Tel:识别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緱濂?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粈涔堣嵂濂?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