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印光法师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7628437.html

文钞原文: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

白话译文:

学道的人,凡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只能向“道”上归。逆来顺受,则纵使遇到危险的事,当时也不至于吓得丧魂失魄。已经过去了,就事过情牵,如同昨夜的一场梦,何必要常把它存在心里,导致怔仲之病呢!你既然要修行,就应该知道,一切的境缘都是以往的业所感召的。还要知道,至诚的念佛可以转业。我们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有什么好怕的呢!念佛的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如果常害怕,执着于怕魔,就会有无量劫来的冤家,乘你这害怕的心来恐吓你。令你丧心病狂,以报仇雪恨。而且,别说你念佛,恐怕不会这样。你不知道你全体正念归于害怕之中,其气氛与佛相隔,与魔相通。不是佛不灵了,是你自己失去了正念,所以导致念佛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

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着,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着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页复弘一法师书)

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页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9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